助力嫦娥五號奔月採樣返回 中科院承擔突破系列關鍵技術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科院科研團隊調試嫦娥五號相關載荷。中科院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實施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24日凌晨成功發射。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發起者、參與者、實施者,中科院所屬14家科研機構承擔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突破月球樣品長期儲存條件的維持、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雷射雷達等多項關鍵技術。

嫦娥五號月壤結構探測儀的天線安裝位置示意圖。中科院 供圖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中科院繼續牽頭論證提出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承擔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產品的研製任務,後續還將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金屬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等14家單位承擔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突破月球樣品長期儲存條件的維持、低損耗處理和製備及無損分析、VLBI動態雙目標同波束快速、高精度定位與定軌技術,輕小型化有效載荷集成、窄線寬低噪聲雷射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雷射雷達、新型鎂合金及防腐處理、二硫化鉬超低摩擦機理等系列關鍵技術。

嫦娥五號全景相機正樣產品。中科院 供圖

據中科院介紹,嫦娥五號共配置降落相機、全景相機、全景相機轉臺、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月壤結構探測儀、國旗展示系統等6臺有效載荷和1臺載荷管理器。嫦娥五號任務有望創造5個「中國首次」當中,「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兩項的核心工作將由中科院相關單位完成。嫦娥五號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後,中科院有望在著陸區背景特徵分析、月壤形成與演化機理、月球樣品物理化學特性分析、月球化學演化歷史等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原創科學成果。

嫦娥五號遠攝相機正樣產品。中科院 供圖

嫦娥五號月壤結構探測儀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製,它是一種基於嫦娥五號著陸器平臺的次表層穿透探測雷達,主要由電子學箱、天線陣、電纜組件構成,其中電子學箱安裝在著陸器艙內,天線安裝在著陸器底板上,其任務是月球次表層結構、月壤厚度的探測,並在鑽取採樣過程中提供信息支持。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測控與回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牽頭的中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網將與現有航天測控網,共同完成嫦娥五號探測器各飛行段的測定軌及定位任務。

應用在嫦娥五號探測器上的鎂合金天線接收器外殼和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上的鎂質慣組支架的腐蝕防控核心技術,均由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科研團隊研製而成,滿足航天裝備地面環境及空間環境複雜的綜合要求。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和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隨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將助力開展月球採樣返回。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製的陀螺儀專用浮液及有機熱控塗層助力嫦娥系列探測器可靠運行,其中,有機熱控塗層就像能調控溫度的衣服穿在太空飛行器和儀器的外表面,為太空飛行器的正常工作溫度環境保駕護航。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發的測距敏感器、測速敏感器、三維成像敏感器三款雷射應用系統隨嫦娥五號發射,將從遠至近陸續開啟,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強有力支撐。

用於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全景相機轉臺。中科院 供圖

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助力嫦娥五號月表採樣,研製的全景相機為完成採樣區月表形貌和地質構造調查而設計,研製的嫦娥五號遠攝相機和表取採樣裝置圖像處理單元任務,是採樣與封裝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嫦娥五號任務中,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承擔了熱控塗層、難熔合金高溫抗氧化塗層、高溫隔熱屏、發動機包覆材料、低溫多層隔熱組件、柔性薄膜熱控塗層、耐燒蝕天線透波窗等關鍵材料研製。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承擔嫦娥五號探測器全景相機轉臺產品的研製任務,其在月面嚴酷環境下滿足指定的月球表面科學探測、表取採樣區域成像、表取採樣過程監視和協作、國旗展示等科學和工程目標。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全力保障中國探月工程五大系統之一的地面應用系統執行嫦娥五號任務,本次任務中,地面應用系統不僅要完成月面科學探測、載荷在軌運行管理,探測數據接收、處理、管理等重要工作,還肩負著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後,樣品的長期存儲和實驗室分析與研究工作。嫦娥五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由北京密雲、雲南昆明兩個數據接收地面站和位於北京的國家天文臺總部組成。國家天文臺已建成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已具備「地外樣品」存儲、處理和分析的能力。(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分院助力嫦娥五號探月—新聞—科學網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嫦娥五號探測器踏上奔月之旅(國家航天局供圖)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合肥力量助力嫦娥五號「奔月取土」
    11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記者獲悉,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43研究所、第16研究所都為此次探月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撐。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嫦娥五號|「嫦娥」奔月你不知道的背後故事
    2010年10月1日,長徵三號丙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二號」,我國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技術。2013年12月2日,長徵三號乙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三號」。此次任務的圓滿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實現月面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探測的國家。
  •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揭秘背後技術和關鍵「神器」
    揭秘:四項技能助力「嫦娥」完美落月 12月1日23時許,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成功實現在月面預定區域軟著陸。 在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等階段後,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最後穩穩地落於月面。
  • 「嫦娥」奔月靠什麼?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自2007年起,先後有長徵三號甲火箭(簡稱「長三甲火箭」)、長徵三號丙火箭(簡稱「長三丙火箭」)、長徵三號乙火箭(簡稱「長三乙火箭」)成功助力「嫦娥」奔月。
  • 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奔月在即 一文搶先了解重要知識點
    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段旅程。隨後,我國接二連三地向月球及周邊發射了一系列太空飛行器。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嫦娥」系列之外,還有2014年發射的「嫦娥五號T1」試驗器,以及2018年發射的「鵲橋號」地月中繼衛星等。
  • 嫦娥五號執行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有哪些重大意義?
    T1試驗器出發,驗證嫦娥五號採樣返回任務的技術儲備;  2018年5月21日,鵲橋號出發,成為人類唯一地球/月球背後通信中繼衛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國防科大「慧眼」助力嫦娥五號成功「挖土」
    記者今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空天科學學院科研團隊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的設計與研製,為嫦娥五號完成探月任務貢獻了多項關鍵技術。嫦娥五號成功「挖土」,科大「慧眼」助力在23天的太空之旅中,嫦娥五號的每一步都牽動人心。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金屬所為嫦娥五號月球鑽土製造鑽杆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負責嫦娥三期工程「採樣返回」任務的中國首顆月球採樣返回探測器。主要任務是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球,全面實現月球探測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採樣機構中搭載的2.5米長深孔鑽取式採樣器負責鑽入月壤取樣並送到上升器中。
  • 嫦娥五號探測器長啥樣?盼「採樣」首歸
    事實上,嫦娥五號任務將重點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要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要實現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進我國科學技術重大跨越;三是要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奠定一定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此外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探測,如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月球樣品的分析與研究等。發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
  • 觀察|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這一回,嫦娥五號任務不同,四個「首次」是其最大亮點。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重點實現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完成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和完善探月工程體系三大工程目標。目標激動人心,背後挑戰也更加艱巨。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五院)技術專家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技術難點主要表現在軌道設計、月面採樣封裝、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月地入射、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等六個關鍵環節。嫦娥五號的4個器並非各自獨立。其中,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摘月戰隊」,共同開展月面工作。
  • 嫦娥五號,到家了!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中國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
  • 中國探月三期的主任務:發射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
    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釋放攜帶月球樣品的返回艙返回地球示意圖其工程目標是:突破月表自動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地球大氣高速再入、月球樣品儲存等關鍵技術,提升航天技術水平;研製並發射月球探測器
  •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助力「嫦娥五號」落月完成科學探測—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三臺有效載荷——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嫦娥五號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助力嫦娥五號穩穩落月並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   穩穩落月:嫦娥五號有雙「火眼金睛」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是姿態控制(GNC)分系統的重要單機,是探測器能夠成功軟著陸月球表面的重要技術保障。
  • 嫦娥奔月 築夢蒼穹
    嫦娥工程此前完成了 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 以及五號T1試驗器的任務 每一次任務 都在上一次任務的基礎上 有所突破 這次「嫦娥五號」的任務
  • 嫦娥五號,到家了!|嫦娥五號|月球|中國國家航天局|軌道|中國航天...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 資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中國探月工程用「嫦娥奔月」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來命名,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中國人「奔月」的決心。  無人探測三步走  「嫦娥工程」按計劃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以及「建立月球基地」3個階段。因為月球距離地球很遠,無線電指揮信號傳達和反饋時間較長,這對超遠距離通訊技術,以及月球車自動運行和應對突發情況的程序研發,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對此,「嫦娥二號」成為「嫦娥三號」先導星,先驗證了一部分關鍵技術,又對預選降落區域進行了探測。隨後於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軟著陸,這也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體。  「回」為第三期。
  • 2019年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 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胡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就嫦娥四號任務情況及我國後續深空探測計劃進行了介紹。他表示,中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突破探測器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技術,2019年年底前後將發射嫦娥五號,實現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探月工程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走出地球家園、探索外層空間的必然選擇。吳豔華介紹,實施探月工程以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逐步取得了一定成績。
  • 探月收官之戰:「嫦娥」奔月「挖土」
    根據計劃,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於11月下旬登陸月球,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著陸,採取約2公斤重的月球土壤樣品,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如果嫦娥五號能夠圓滿實現任務,我國將是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上採樣返回的國家。
  • 為什麼「胖五」發射嫦娥五號要選在凌晨?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黨委副書記關鋒:探月工程三期,是我國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最後一步,將實現月球採樣的返回。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將在世界上首次採用無人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方式,實現月球月面的採樣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