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

2020-12-12 騰訊網

天台九祖荊溪湛然大師

荊溪(711-782)尊者,諱音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晉陵(江蘇武進縣)之荊溪。時人尊師之德,以地為號,曰荊溪尊者。家世業儒,兒時即有離俗之志。據傳:生有重齒之相(即乳齒不換,恆齒並生),迥異他童。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十七,訪道浙東,遇金華方巖和尚,示以天台止觀法門。

開元十八年(730),二十歲,轉學於左溪尊者。溪與之語,知為法器。一日謂荊溪曰:「汝曾有夢否?」師對曰:「昨夜夢披僧服,腋下挾二輪,遊於大河之中。」左溪曰:「噫!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於生死大河乎!」乃授以平昔所弘之說。師德宇凝粹,天資英發,其密識深行,衝氣慧用,方寸之間,合於天倪(天然)。以居士身傳道,學人景從,如群流赴川。

天寶七年(748),年三十八,始釋褐披僧伽黎(脫俗服易僧裝),尋往越州,從曇一律師學律,博究律部,洞明開遮持犯之旨。後往吳門開元寺敷演止觀,曾一度駐錫小靈山,致力天台宗著述,大弘天台教法。

不久,左溪下世(44歲0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八祖玄朗大師入滅。)師繼其席,契密藏獨運於東南。謂其門弟子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其物,二俱不住(即空有俱不執之意)。或「先」乃蹈於大方(實相中道),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執著)於有,自病病他,道是以不振,欲糾此偏,舍我誰當此任。」

於是大啟妙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間(即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外、內、中間。]俱不可得之真性),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章句,凡數十萬言,使一家圓頓之教,悉歸於正。

師痛念智者破斥南北之後(按:智者嘗破斥南北朝佛教,南方偏重講習,北方偏重禪定,定慧不圓),百餘年間,學佛之士,俱以雙弘定慧,圓照一乘為事,初無單輪只翼(喻定慧不並圓)之弊,豈期自唐以來,依衣缽者(禪宗)唱於嶺嶠,談法界(賢首宗),闡名相者(法相宗)盛於長安。

是三者,率皆以道行卓犖(音洛),名播九重(帝闕)且為帝王師範,故得侈大其學,自成一家。然而宗經弘論,判釋無歸(失其旨歸),講華嚴者,唯尊我佛,讀唯識者,不許(贊同)餘經,至於教外別傳,但任胸臆而已(惟憑己意發揮)。

師乃追援各家所說,辯而論之,作《金剛錍論》、《止觀義例》二書,其闡教之功,不異孟子遵孔道,闢楊(楊朱)、墨(墨翟)也。識者謂:荊溪不生,則圓義(一乘圓頓教法)將永沉矣。

天寶末大曆初,詔書三徵,皆辭疾不赴。嘗與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禮五臺,因遇不空三藏門人含光白師云:「曾侍不空三藏遊天竺(即印度),梵僧曰:聞大唐有天台教跡,最堪簡(揀別)邪正、曉偏圓、明止觀,功推第一,是否可譯至此土耶?」師聞之,歎曰:「中國失法,求之四維(四方),而此方於此圓頓教法,反而少有識者!」

師始居蘭陵(江蘇武進),中詣清涼(五臺),晚歸臺嶽(天台山),迭遭兵亂、饑饉之際,宏法勵眾,學徒輳音湊輻,莫不瞻望堂室,以為依歸。師鹹慈悲攝受之。自奉儉約,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作則,誨人不倦,終老不息。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二月五日,示疾於天台之佛隴,語學徒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般若德[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解脫德[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法身德[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爇[音若]炷則初後同相(喻六[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而常即);涉海則淺深異流(喻即而常六)。自利利人,在此而已,汝其志之。」言訖,隱几而化。

師生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寂於唐建中三年(782),世壽七十二,戒臘三十四,門人奉全身塔於智者塋音營塔之西南隅音盂。著述繁富,有:

《法華玄義釋籤》十卷,《法華文句疏記》 三十卷,

《法華文句科文》十六卷,《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十卷,

《法華三昧輔助儀》一卷,《維摩經略疏》十卷,

《涅槃再治疏》十五卷,《止觀大意》一卷,

《止觀義例》一卷,《金剛錍論》一卷,

《十不二門論》一卷(由法華玄義釋籤抄出別行),

《始終心要》一卷等行世。

門人梁肅學士撰師碑銘而論之曰:「聖人不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有名於世之人)出焉。自智者以法傳章安,章安再世至於左溪。明道(臺教)若昧,待公而發(發揚光大),乘此寶乘,煥然中興。

蓋受業身通(受師之業而能親身通達之人)三十有九,搢(音晉)紳先生(士大夫)高位崇名,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本記言搢紳受業者數十人。知當時儒宗君子。學此道者若是之盛。師嚴道尊,遐邇(遠近)歸仁,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評價極當。吳越國王錢氏,諡曰「圓通尊者」,列位臺宗九祖。

回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相關焦點

  • 天台九祖傳|九祖荊溪尊者
    九祖荊溪尊者,諱湛然,姓戚氏。世居晉陵之荊溪,則常州人也。家本業儒,師獨有拔俗之志,童齔邈(上初謹切,毀齒也。下亡卓切,遠也)焉,異於常倫。年二十餘,受經於左溪,左溪與之言,大駭。異日,左溪謂曰:「汝何夢乎?」
  • 大陸湛然研究現狀綜述——俞學明
    中唐時期的天台宗在整個天台宗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一方面,經過湛然等人的努力,天台宗的教義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和創造性的發揮;另一方面,為天台後學的理論和實踐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湛然功績卓越,為後人認可,成為後世公認的天台宗中興九祖。有關湛然的研究,二十世紀以來還是相對冷落,專著欠缺,專論也寥寥,研究成果主要散見於通史、通論中。
  • 天台宗歷代祖師法像
    蓋智者親承思大,思大師宗北齊,北齊遠稟龍樹,龍樹祖於釋迦;其猶臺山父於南嶽,祖於岷山,曾於崑崙,高於雪山,此又不求合而自無不合者也。嗚呼!大師演教茲山,稱為佛法司南,豈小緣哉?今考《佛祖統紀》,上自龍樹,下及法智,共為臺教祖師十有七世。雖龍樹、北齊、南嶽不居此山,寶雲、法智弘教他郡,然不有其父,焉得其子?不有其子,焉顯其父?故並列之,以考夫源流也。
  • 農曆二月初五 玄奘法師、天台九祖荊溪湛然尊者圓寂紀念日
    玄奘大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翻譯家、旅行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裡,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二、天台九祖荊溪湛然尊者圓寂紀念日
  • 為什麼天台山是天台宗的發祥地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最早的一個佛教宗派,它淵源於南北朝,初創於隋,興盛於唐。因其實際創始人智公式長期住在浙江省天台縣內的天台山而得名,後世目該山為天台宗的發祥地。  由於此宗奉《法華經》為主要經典,因此也稱法華宗。
  • 天台宗概述
    因七祖慧威大師的弟子左溪玄朗大師,天台一宗始放曙光。 八祖玄朗的門徒,以九祖荊溪湛然為上首,慨然以中興天台宗為已任,對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實註解,發揮三諦圓融的義理。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寫了《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對天台宗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使天台圓頓之教義光大於中土,因此後人稱他為天台宗中興之祖。 九祖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
  • 天台宗的五時八教
  • 天台藏和大藏經中的天台宗著作目錄
    佛教在線消息 12月22日至24日(農曆11月22日至24日)為天台智者大師(538~597)紀念日(因智者大師系在定中圓寂,關於智者大師的往生日期,有兩種記載,《續高僧傳》卷十七及《釋氏資鑑》均記載為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神僧傳》卷第五記載為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 天台宗中興道場:寧波延慶寺
    延慶寺是我國佛教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寺院,被稱為天台宗三大祖庭(國清寺、玉泉寺、延慶寺)之一。該寺建於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原名報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名為延慶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 天台智者大師:貴為2朝國師,曾與暴君隋煬帝楊廣以師徒相稱
    他無心插柳,卻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他就是智顗(yǐ),人稱智者大師。其實,當年那些創宗的祖師們,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說,要為自己創造一個派別。他們所想的是怎樣把佛教的思想,把釋迦佛所創造的思想,讓中國人能夠接受,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
  • 他是天台宗衰落轉向中興的關鍵人物!俗家稱呼他為「左溪玄朗」
    此後,他對天台宗的止觀教義專心致志,作為自己終生的選擇。為了進一步研習天台宗教義,他後來又去荊州(今湖北省內)當陽向恭禪師求教。湖北當陽當時也有天台宗一個支派,先由弘景禪師傳給真禪師(即蘭若和尚),再傳給恭禪師。據宋代《高僧傳》載,玄朗在湖北當陽時,「依恭禪師重修觀法,博覽儒書,兼聞道學」,可見,他也像傅大士一樣,是釋、道、儒三教合一、融會貫通的大師。
  • 天台宗理論學說的特色——朱封鰲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極其重要的義理。此外,如五時八教,也是天台宗的獨創。《天台四教儀》中說:「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言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是為五時,亦名五味。言八教者,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是名八教。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五時是就佛在不同時期說法,而分佛法為五個階段。
  • 楊維中:天台宗性具善惡論評析
    編者按:2011年8月16日至17日,「慧思大師與南嶽佛教」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嶽福嚴寺召開。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維中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天台宗性具善惡論評析》的論文。
  • 牛延鋒:佛教天台宗與淨土宗的歷史淵源
    清代的彭際清、魏源、行策大師、省庵大師等,民國的諦閒大師、印光大師等都受到這一派淨土思想的影響。清代以來,淨土宗奉他為第九祖。二、淨土宗祖師的天台宗淵源天台宗學人不僅吸收淨土理論,或者以天台義學闡釋淨土法門,有的天台弟子更以淨土為其畢生事業之極致,終生弘揚,功績卓然,從而成為了淨土宗的祖師。
  • 美國紐約莊嚴寺將舉行「天台止觀解行五日共修」
    佛教在線4月8日消息  美國佛教會網站報導:位於紐約上州的莊嚴寺將於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舉行「天台止觀解行五日共修」活動,由天台宗行者法藏法師主持。每日開示天台九祖荊溪湛然法師「始終心要」的著述,十五日至十七日禮拜法華懺,十八至十九日習正修止觀。據了解,法藏法師出家前,於中國臺灣南投縣水裡鄉蓮因寺,親近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五代顯明老法師,學習天台教理。
  • 1月10日(農曆11月22日)恭逢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
    (《法華三昧懺儀》隋 智顗撰 chm版)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1月10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恭逢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天台智者大師,名智顗(yǐ),陳、隋時人,生於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自幼信佛,17歲時值梁末兵亂,顛沛流離。18歲投湘州果願寺出家,20歲受具足戒。陳天嘉元年(560)往光州(今河南潢川)大蘇山,依慧思學四安樂行,證悟法華三昧。
  • 《高僧傳》(15-3)創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及天台宗玄義
    後來宜陽公王積到寺中瞻禮,他一見到大師就流汗打哆嗦,心神不安。出山之後他對人說:「我王積屢戰陣,臨危更是神勇,從未像今天這樣從心裡感覺害怕過。」大師的威攝力,往往就是如此。寺院安定後,智者大師就在那裡開始講授天台教義,天台一脈從此就開始在世上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