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哲學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哲學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中國哲學」一般指「哲學」一級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中國哲學史」。然而,僅僅從知識系統或學科分類的視點去看待「中國哲學」,又是不完備的。「中國哲學」至少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作為意義世界的「中國哲學」,即其中蘊含的終極意義、人生價值理念與境界,特別是其中蘊含的「天人之際」「性命之源」等中華文化的根源性思考,總體的或分別的「道」與「理」,還有中華民族的五常、八德等核心價值;第二個層面才是作為學科建制的或知識與學術層面的「中國哲學」,即可以斷代或分門別類或個案地做學術性研究,並與外國哲學形成比較性研究的知識內容,亦相當於海外中國學家或漢學家視為學術研究對象的「中國哲學」。

範式轉換

改革開放使中國哲學獲得了新生。在此之前,中國哲學一度成為批判的對象,既不能成為國民的精神價值,又沒有獲得學科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中國哲學有了被客觀公允對待的契機,新研究範式的引入使得思想詮釋更貼合經典。改革開放40年既是中國社會大發展的時期,又是中國哲學界取得令人矚目成就的重要階段。

40年來,人們逐漸揚棄了「思想文化決定論」與視自家文化如糞土、把傳統與現代截然對立起來的看法,更加重視對傳統哲學資源的客觀理解與評價,以同情理解的態度發掘、闡發、調動中華人文精神的內在價值,使之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健康、積極的作用。學者們力圖通過挖掘傳統哲學的當代價值,以多元開放的心態,對傳統哲學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40年來,人們對於中國傳統哲學自身特性及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研究,有了長足進步,這體現在研究範式的轉化。靠依傍、移植、臨摹西方哲學或以西方哲學某家某派的理論與方法對中國哲學史料任意地梳妝打扮、削足適履的狀況已屬過去,學者們力圖發掘中國哲學之不同於西方哲學的特性與價值。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也帶來了西方的新理論與方法,學者們通過了解世界哲學發展現狀和話語體系,進行批判借鑑,避免自說自話。例如,現象學、解釋學等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視域,有關中國經典詮釋的方法學方興未艾。範式轉化還體現在問題意識的凸顯、研究方法論的革新。學者們努力彰明中國哲學自身的哲學問題、精神、方法、範疇、特點、風格與傳統,深度建構、闡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哲學思維發展史,體現中國人的哲學智慧、超越境界、修養功夫論、言說論辯方式的特色,及其與歐洲、印度等哲學智慧的同異及世界上幾大哲學傳統的碰撞與交融。

中國傳統哲學有著天、地、人、物、我之間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態圓融的觀念與智慧。與這種觀念相聯繫的是寬容、平和的心態,以及有彈性的、動態統一的、兩端互濟式的中庸方法論。中國哲學中亦有一種自然生機主義的意識,把自然宇宙、道德世界與藝術天地相整合,把充實的生命與空靈的意境相結合。

成就斐然

40年來,中國哲學各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其中,傳統哲學與現代的關係,經與經學,諸子百家,佛教與道教,宋明理學,現當代新儒學,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與人生哲學等,已成為熱門或顯學。以下,我們略為介紹儒家哲學、經學、道家道教與佛教、生態倫理、少數民族哲學、哲學系統的新建構等的發展現狀。

關於先秦儒學,孟子與荀子哲學相繼成為熱點,這是因為孟子有道德形上學、心性論和政治理論的原初形態,而荀子的禮學、知性精神、現實主義對於我們今天的儒學發展有著不同於孟子學的獨特意義。關於宋明理學的研究,除了少數以新視角、新問題切入外,那種在主要人物上扎堆研究的現象已完全改變,學者們大都轉入理學大家的門人弟子與後學群體研究或學派研究,理學的地域性研究、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社會學的偏向非常明顯。這也說明那種老舊的研究範式所開闢的理論空間越來越小,需要我們引進新的詮釋框架或研究範式,而能否對歷史上的大哲學家進行新的詮釋,則是重要的考驗。

關於儒家倫理,近幾年比較熱門的話題:一是以德性倫理學來詮釋;二是圍繞「親親相隱」問題而展開的討論。以德性倫理學詮釋儒家的思潮與西方德性倫理學的復興有很大關聯,其背後所關注的其實是人的道德品質與實踐問題。學者們在德性倫理學的視野中,來發掘儒家倫理中注重道德情感的面向。儒家的修養功夫論也得到重視,並有了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契機。關於「親親互隱」問題的爭論已有十多年,前後可分為三階段,焦點問題有親情是否只是血緣私情而無超越的根源、中西容隱制的理論基礎、出土文獻引起的文本新詮釋。

與民間國學熱呼應的是學院派經學熱,近年的經學研究在經典註疏與闡釋,經學家思想,經學史,經學與子學、史學、文學之間的交叉研究,經學的現代化、經學學科的定位、經學方法論等多個方面都有深入探討。經學史的研究在時間上主要以唐、宋、明、清為主,經典則以《易》《禮》《春秋》《四書》為主;在學科定位方面,當經學在現代遭遇到價值與學理的兩重挑戰時,學者們比較贊同以大經學的綜合或一元統合的研究範式來彌補現代學科劃分的不足,同時培養文史哲兼通、訓詁與義理、辭章與考據兼備的綜合性人才;反對完全對象化的研究態度,支持經典詮釋的立場和挖掘傳統文化的普遍性價值。總體來說,當前經學研究的獨立性慢慢凸顯,這體現在研究範式、所注重的文本、人才培養理念與研究隊伍等多個方面。

自20世紀90年代出現道家與道教研究熱以來,這方面的系統研究逐步展開,近十幾年又有了新進展。就研究視角而言,有生態、科技、女性觀、民俗學、倫理學等。人物研究以莊子居多;道教教派研究以全真教為熱點;地方性道家史研究也得到長足發展。當然,道教研究今後還需在宗教比較、道教義理等方面加強。此外,由於近20年來新出土文獻的不斷問世,如郭店楚簡、北大漢簡,許多文本得到準確註疏與重新詮釋,尤其是《老子》與黃老學派。今後,新出土文獻仍將繼續對道家哲學及整個中國哲學文本的新詮釋發揮作用。

佛教研究涉及其倫理、美學、生態等哲學思想之發掘,戒律或制度文化、佛教地理學或地域性佛學、宗派互動與比較研究、社會影響、僧尼群體、佛教傳播史等方面的考察。而隨著學者們對印度原始語言的掌握,原始佛教經典與學派及經典譯註問題的研究亦逐漸增多。漢傳佛教中的禪宗與淨土宗不斷有新著出版,藏傳佛教的研究則熱度不減。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釋道,乃是一種超人類中心主義的深層生態學,學者們對傳統哲學中的生態倫理思想的探討包括:本體論基礎、生態理念、生態規範、生態美德、法令習俗、生態美學、知識科技反思等。

中國哲學史當然應當包括少數民族的哲學史。我國少數民族的哲學自覺,現已在各方面得到了彰顯。由各少數民族成員自己書寫的各少數民族的哲學史著作值得稱道,少數民族哲學研究進入到了自覺的反思與總結的階段。我們相信,將有更多的以新的研究視域與詮釋方法進行研究的個案與通論性的各民族哲學史的論著發表、出版,特別是對相關資料的系統整理。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海內外互動不斷增強,比較哲學亦比較熱門。在哲學系統的新建構方面,有「新道家」「新仁學」「中國解釋學」「和合學」「情感儒學」「生命儒學」等,它們都是以中國哲學為基礎來建構哲學系統的。

承前啟後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的研究,朝著全面認知與體驗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方向發展,表現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主體性具體建構的特徵,無論是在傳統哲學的普遍性價值之現代化發掘方面——如傳統哲學中的生態倫理思想、傳統政治哲學中的瑰寶及其人性基礎,還是在中西哲學比較與互釋、哲學系統的新建構方面,無不如此。而民間國學熱與經學研究的興起則更是表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活」的。

40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日益融通。中國文化及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不斷中國化的文化土壤。諸子百家、儒釋道、宋明理學等思想資源與馬克思主義日益融通。

文化自信,包含著中國哲學的自信。禮樂文明中的仁愛忠恕之道,天人互動,理想與現實貫通,人生意境的追求,普遍和諧的智慧已超越了國界,可以貢獻給全人類。中國哲學關於天、地、人、物、我之間的和而不同、兼容並包之道,為人類自然生態平衡和世界不同文明及其倫理的對話交流提供了智慧,也是現代人養育社會公德及健康的心性情才的重要思想資源。

中國哲學對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將作出更大的貢獻。這要求我們自覺自識,努力挖掘中華民族原創性的智慧與方法,並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郭齊勇,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不僅在經濟與社會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而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眾多成就,而哲學領域的這些成果是以概念的方式對改革開放的現實與實踐的反思和關照。所以,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對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進行回顧與展望,將使我們對改革開放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未來的道路更加堅定與自信。
  • 「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記者 薛剛)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了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回顧總結40年來我國哲學創新發展的歷程,推動21世紀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於2018年12月9日在京舉辦「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學術研討會。
  • 改革開放40年與當代中國文化自信
    今天,回顧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總結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展望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前景,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堅定文化自信,既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果與經驗,也必將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至關重要的歷史性支撐。 走向文化自信: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果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
  • 馬克思主義研究與改革開放40年
    這輪紅日照亮了新中國70年的富強之路,照亮了改革開放40年的建設之路,也照耀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徵程。2018年在中國發展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這輪紅日照亮了新中國70年的富強之路,照亮了改革開放40年的建設之路,也照耀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徵程。2018年在中國發展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
  • 貨幣觀念:改革開放40年曆程的經濟哲學反思
    作者: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曹東勃  摘要:回溯與考察40年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貨幣觀念的嬗變,有三點重要啟示:其一,貨幣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產物,也是文明進步的記載者,改革開放以來貨幣觀念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時代的巨大進步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與中國市場經濟模式
    40年來,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市場與政府作用相結合的道路,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這是一條創新之路,標誌著中國市場經濟模式的初步形成。1992年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此後,市場的地位不斷提高,從十五大「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發展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改革開放進程中,通過一系列市場化和對外開放改革措施的實施,不斷釋放制度紅利,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
  • 中國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是觀察改革開放40年的最根本立足點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9月29日,「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的原創性理論—實踐與未來挑戰」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科院舉行。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聯黨組書記燕爽,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於信匯到會致辭。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方松華主持開幕式。
  • 「哲學與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研討會暨第十五屆馬克思主義...
    為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新境界,由青年哲學論壇、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共同主辦的「哲學與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研討會暨第十五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論壇於6月9至1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 改革開放秉持了哪些哲學思維
    「社會矛盾學說」是引領當代中國改革的重要哲學智慧中國共產黨人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學說來分析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這個論斷「管」了我們近40年,為我們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也是我們堅定不移進行改革開放的基本理論依據。我們的改革開放實質就是通過調整和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的某些環節和方面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逐步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正是基於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領域的「部分調整」這一改革定位,我們40年來的改革,都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統一。
  • 改革的呼喚 小說的開放——論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小說
    改革開放40年(1978-2018)的小說無疑是當代文學史中最濃墨重彩的部分,今天我們來探討這樣一個歷史時段的文學,既是近距離,又是遠距離。遠距離是時間已經過去40年,從1978年開始的新時期文學,已然成為歷史。而正在發展變化的文學過程,剛剛過去,又是超近的距離。
  • 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考古學成就舉世矚目
    立足田野 鏟釋天書 鑑往知來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考古學成就舉世矚目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曾江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曾江)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考古學成就斐然、舉世矚目。1979年,夏鼐先生曾言,「中國考古學的將來是充滿著光明的。我們所研究的是『過去』的遺蹟,但是我們也要經常地展望『未來』。我們應該為中國考古學的更加健康的發展而繼續努力。」(夏鼐:《三十年來的中國考古學》,載《考古》1979年第5期)40年過去了,中國考古學成果豐碩,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持續貢獻學科力量。
  • 《篤行致遠 砥礪前行——改革開放40年全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發展...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京清擔任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策劃和牽頭,邀請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45家圖書館及相關機構共同編撰的圖書《篤行致遠 砥礪前行——改革開放40年全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發展歷程
  • 改革開放40年 那些人那些事
    40年,那些人那些事  編者按:「改革開放」四個字,與所有人息息相關;改革開放40年,與你我他深刻相連。40年奮進,那些人那些事,成為彌足珍貴的深刻記憶。本期特刊齊聚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請他們講述自己跨越40年的故事,以此見證改革開放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讓我們面向未來,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 在改革開放中興起的中國政治哲學研究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立足中國社會生活變遷,開闢多學科交融的廣闊空間,在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塑造社會價值體系、凝聚社會共識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新發展中國政治哲學必須牢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合理借鑑西方政治哲學有益研究成果。
  • 黨史專家座談「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叢書」與改革開放史研究
    原標題:黨史專家座談「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叢書」與改革開放史研究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舉辦的「新時期與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叢書』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副校長朱信凱介紹,「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叢書」是中國人民大學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的獻禮作品,叢書的出版為審視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程提供了一部資料翔實、脈絡清晰、內容豐富的全景式著作,對於深刻理解把握中國改革開放因何出發、如何行進、走向何處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期待叢書及後續作品能夠在總結歷史、啟迪當下和開闢未來方面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
  • 2018年改革開放40年 改革開放是哪一年開始幾月幾日
    2018年改革開放40年 改革開放是哪一年開始幾月幾日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 淺談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交通發展
    40年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無論是在交通基礎設施規模、運輸服務質量、技術裝備等方面,還是在發展理念轉變、體制創新、市場化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在世界交通運輸史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模式」。
  •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也迎來了大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史學作為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走出「文革」帶來的「史學危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有必要對我國歷史學一些領域的突出成就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更好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
  • 數說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大變化
    原標題:數說中國「改革開放40年」大變化 來源:Wind金融終端 移動APP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不斷創造輝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本市場也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巨大轉變。
  •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哲學社會...
    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乘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在雪域高原砥礪前行,經歷了從起步到全面發展、從學科單一到多學科並舉,研究實力不斷增強、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各類成果陸續問世的不平凡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