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蕩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

2020-11-04 中國日報網

新華社記者殷耀、朱文哲

「你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幾十幾道彎彎裡有幾十幾條船……」這曲傳唱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天下黃河》,奇附林唱了一輩子。

年近古稀的奇附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漫瀚調的代表性傳承人,從小生活在黃河岸邊,漫瀚調於他而言已是生命中最為珍貴的東西。

漫瀚調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語「芒赫」的音譯,意為「沙丘、沙梁、沙漠」。作為漫瀚調的主要發源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正是沙丘與沙梁遍布的地區。「準格爾旗是漫瀚調之鄉,我們這裡的人們都能哼唱幾句漫瀚調。」奇附林說。

因為父親是胡琴師傅,從小對漫瀚調耳濡目染的奇附林從十多歲就開始學唱漫瀚調。「過去我們把漫瀚調叫『山曲』,它和信天遊、二人臺、爬山調一樣,都是蒙陝晉地區的民歌曲調。」奇附林介紹,準格爾旗蒙漢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將蒙古族短調和漢族的唱詞進行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的漫瀚調。

為更好發揚這門藝術,準格爾旗通過傳習所培訓、烏蘭牧騎進校園以及舉辦漫瀚調藝術節等多種方式,讓漫瀚調「走紅」於年輕人之中。

今年13歲的奇姝彤自幼跟隨家人學唱漫瀚調,還參加了學校的漫瀚調學生社團,現在的她已經能唱十多曲漫瀚調。「從2015年開始,我們在校內開設了漫瀚調學生社團,至今已有2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漫瀚調這門傳統藝術在校園中得到弘揚與發展。」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第一小學校長盧瑞峰介紹說,「我們準格爾旗還將漫瀚調編成教材走入校園,讓更多的孩子認識、學習和傳承漫瀚調。」

2015年,剛剛高考完的劉貴寶參加了準格爾旗第七屆漫瀚調藝術節,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漫瀚調。「我在準格爾旗長大,我喜歡漫瀚調,因為這是我家鄉的寶。」劉貴寶說,自己在大學期間攻讀戲曲表演,去年回到家鄉成為烏蘭牧騎隊員,為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專業所學來弘揚家鄉的這門傳統藝術。「我要在保持漫瀚調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加入我所學習的戲曲演唱技法,讓漫瀚調得到新的演繹。」

「目前我們搜集整理了近百首漫瀚調,成立漫瀚調藝術研究所對漫瀚調進行挖掘、整理、研究,每年有30多位漫瀚調傳承人在全旗的6個漫瀚調傳習所培養近400名漫瀚調歌手。」準格爾旗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鈞說,未來準格爾旗還將努力把漫瀚調發展成為一個新的音樂劇劇種,讓漫瀚調在保留原生態元素的基礎上開出時代新花。

「頭一道圪梁梁二一道道窪,三一道那圪梁梁雙騎上馬……」每天下午,奇附林都會在手機直播平臺為粉絲演唱漫瀚調。「別看我快70歲了,直播這種年輕人弄的東西我也會,半年不到我的粉絲量已經超15萬了。」奇附林笑著說,看到漫瀚調依託網絡走得更遠,看到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漫瀚調、傳唱漫瀚調,他自己打心眼裡高興。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文化視點·聽非遺講故事丨迴蕩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
    「你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幾十幾道彎彎裡有幾十幾條船……」這曲傳唱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天下黃河》,奇附林唱了一輩子。年近古稀的奇附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漫瀚調的代表性傳承人,從小生活在黃河岸邊,漫瀚調於他而言已是生命中最為珍貴的東西。漫瀚調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語「芒赫」的音譯,意為「沙丘、沙梁、沙漠」。作為漫瀚調的主要發源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正是沙丘與沙梁遍布的地區。「準格爾旗是漫瀚調之鄉,我們這裡的人們都能哼唱幾句漫瀚調。」奇附林說。
  • 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精彩上演
    人民網呼和浩特12月24日電(富麗娟 實習生曹霞)12月23日晚8點,由準格爾旗烏蘭牧騎演出的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展演活動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音樂廳精彩上演。該劇是由內蒙古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武利平任總導演,由準格爾旗烏蘭牧騎與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二人臺藝術團聯合創作的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漫瀚調現代戲,本次演出是受邀參與內蒙古戲劇家協會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活動。
  • 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鄂爾多斯大劇院→
    、宣傳部決定,聯合中共準格爾旗委、政府和市包聯辦、扶貧辦組織開展「喜迎國慶華章溢彩文藝助力脫貧攻堅」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首演活動。《山那邊》是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度「劇本扶持工程」入選劇目,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第七批舞臺劇扶持劇目,是由內蒙古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武利平任總導演,由準格爾旗烏蘭牧騎與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二人臺藝術團聯合創作的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漫瀚調現代戲。
  • 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鄂爾多斯大劇院→
    演出節目:漫瀚調現代戲《山那邊》演出時間:2020年9月20日、21日晚19:30演出地點:劇目講述了鄉村振興的春風吹到了祖國各地,黃河岸邊的大井窪村只見一條展悠活水的柏油路彎彎曲曲 曲曲彎彎通到山那邊鄉村振興的春風吹到了全國各地,黃河岸邊的大井窪村山清水秀
  • 圖文:歌手介紹—漫瀚調歌王奇富林
    漫瀚調歌王奇富林:比帕瓦羅蒂還要高的聲音,穿雲入霄的華麗詠唱  奇富林是一位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的蒙古族漢子。這位鄂爾多斯的蒙古漢子,是當今漫瀚調的頂級歌手。他的演唱中音明亮,高音尖銳而不失華麗,嗓音運用自如,極富美感。那尖銳、悠遠的聲音似有磁性一般,會深深的吸引住你。
  • 推薦 | 開啟黃河藝術之旅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他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閃耀在黃河岸邊的「璀璨明珠」
    2020-09-17 10:29:48 來源:中工網【中國夢·黃河情】閃耀在黃河岸邊的「璀璨明珠」中工網訊(記者 高衝)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而河南焦作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遺產、自然資源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脈串城、田園繞城、文化滿城」黃河文化旅遊帶。
  • 「黃河岸邊鄭州人」「金沙」傳頌「黃河謠」
    澄泥硯」;他們行走在黃河岸邊,用雕塑刻畫出一組組聲情並茂的黃河兒女眾生相……張惠供圖離開了黃河,就沒有了生命力。不管走到哪裡,都離不開黃河;不管怎麼樣,一定要守護黃河,守護黃河澄泥硯技藝。」」河南省雕塑學會會長、鄭州市美協雕塑藝委會主任崔國琦,是出生、成長於黃河岸邊「黃河的孩子」。
  • 鄉村振興|黃河岸邊艾草香
    鄉村振興|黃河岸邊艾草香 2020-09-18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波蕩漾母親河 富足美滿黃河人
    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上,人民網記者來到黃河和長城「握手」的地方,探訪母親河的綠波蕩漾,講述黃河人家富足美滿的動人故事。黃河從這裡流入山西,長城從這裡穿過,這裡有黃河和長城「握手」的奇觀。黃土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在這裡互相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背靠著青山綠水,黃河岸邊的村落煥發著新活力,黃河人家的生活越來越富足美滿。俯瞰內蒙古清水河老牛灣。
  • 莫言:壺口岸邊話黃河
    站在黃河壺口岸邊,寬闊的河面盡收眼底。莫言感嘆,「站在這裡,我們才真正能夠理解什麼叫作『黃河在咆哮』,什麼叫作『黃河在怒吼』;站在這裡,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理解那首激勵了千百萬中國人,走向抗日戰場的著名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在黃河的入海口,黃河是兼容並蓄,負重前行,那是黃河的安詳,寬厚的一面;而在壺口,我們感受到了黃河的力量,黃河的性格,黃河的英勇頑強,黃河的勇於抗爭,勇於前進,這是黃河的另一面。」
  • 【黃南州】尖扎:崛起在黃河岸邊的明珠
    大美青海,有一處靈秀之地,這就是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宗喀山脈南麓、黃河之濱的尖扎。黃河在這裡流經96公裡,稍作駐留後,留下了一抹綠色,造就了這裡高原難得的溫潤氣候。近年來,尖扎縣圍繞全縣「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和縣域經濟發展實際,緊緊圍繞建設環西寧1小時經濟圈旅遊休閒度假基地建設目標,使縣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 黃河岸邊傳來「扎西德勒」
    >黃河水岸風貌。王沁芳 攝離開日子紅火的德吉村,沿黃河向北四五公裡就來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來玉新村。從寧夏運來的沙子在黃河岸邊鋪就了一片細膩的沙灘,遮陽傘愜意豎著,頗有些「陽光河水小三亞」的風味。天氣暖和的時候,遊客和村民們赤腳在沙灘上踩水,好不熱鬧。來玉村之前所在地是尖扎縣86個村裏海拔最高、條件最惡劣的,村民喝水要靠自己背,3100多米的海拔,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人走不了幾步就氣喘籲籲,更不用說費力種莊稼了。
  • 鸛雀樓 | 灰飛煙滅後,重現黃河岸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因黃河灘涂的鸛雀,常常棲息其上而得名。由於鸛雀樓矗立黃河岸邊,樓體恢宏大氣,結構奇巧,四周風景秀麗,唐代的文人墨客紛紛登高覽勝,吟詩作賦,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說:「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狀其觀。」
  • 大荔黃河岸邊採蓮忙
    眼下正是蓮藕成熟的季節,在範家鎮黃河岸邊的灘區,採收蓮菜的農民冒著嚴寒站在水裡,一手拿著水槍打開水下泥土,另一隻手在下面摸出蓮菜,一片繁忙景象,讓農民享受著豐收的喜悅。大荔縣範家鎮沿黃河灘區生活的群眾有著幾十年豐富的種蓮藕經驗,他們利用灘區黃河豐富的水資源,栽植蓮藕,面積在2萬多畝,今年蓮菜喜獲豐收,畝產蓮藕在3000斤左右,每斤可賣到2.8元,畝收入平均在8000元以上。種植戶介紹,今年每畝收入比去年高出1500餘元。
  • 鸛鵲樓即將重現黃河岸邊
    預計明年底,這座九層高樓將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迎賓,屆時遊客可登樓遠眺,領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雄偉風光。    歷史上的鸛鵲樓又名鸛雀樓,位於今山西省永濟市境內。據史料記載,鸛鵲樓始建於北周,毀於元初,為三層四簷結構的木質樓,高約20-30米。它與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岳陽樓,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 第340期【牡丹·黃河故事徵文】黃河岸邊的號子
    黃河岸邊的號子連忠誠黃河號子的故事,應該是我聽到的最美的故事。先講下黃河玉門號子吧。玉門位於滎陽市西北部,是玉仙河(汜水)入黃河之門,「玉門號子」是這一曠絕千古的水運文化的代表。脫離了真實的勞動場景,又沒有眾人附和,加上年事已高,老人的號聲已不夠渾厚、嘹亮,但號子的韻味仍在,依然透出黃河船工的堅韌和渾厚的情懷。老人說,黃河號子裡,三國典故居多,因為三國猛將、勇將多,喊這些典故,能給船工提氣,張飛一吼喝斷橋嘛!王小毛老人這輩子,沒有離開過黃河岸邊,黃河的豁達寬容讓他在這裡成長並漸漸老去。
  • 黃河岸邊我的家 | 從「零界碑」極目長河 孟州奏響「黃河文化...
    大河網訊(記者 王輝)6月9日上午,天降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給「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增添了別樣的情趣。 「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報導組在孟州市黃河堤防零公裡採訪 牛聯平攝 在黃河左岸千裡之堤的起始處,從「黃河源」到「壺口瀑布」「小浪底水利樞紐」再到「黃河左岸起點中曹坡」,
  • 系列報導31 | 黃河岸邊有滋有味的民間小調
    系列報導31 | 黃河岸邊有滋有味的民間小調 2020-04-17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