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殷耀、朱文哲
「你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幾十幾道彎彎裡有幾十幾條船……」這曲傳唱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天下黃河》,奇附林唱了一輩子。
年近古稀的奇附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漫瀚調的代表性傳承人,從小生活在黃河岸邊,漫瀚調於他而言已是生命中最為珍貴的東西。
漫瀚調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語「芒赫」的音譯,意為「沙丘、沙梁、沙漠」。作為漫瀚調的主要發源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正是沙丘與沙梁遍布的地區。「準格爾旗是漫瀚調之鄉,我們這裡的人們都能哼唱幾句漫瀚調。」奇附林說。
因為父親是胡琴師傅,從小對漫瀚調耳濡目染的奇附林從十多歲就開始學唱漫瀚調。「過去我們把漫瀚調叫『山曲』,它和信天遊、二人臺、爬山調一樣,都是蒙陝晉地區的民歌曲調。」奇附林介紹,準格爾旗蒙漢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將蒙古族短調和漢族的唱詞進行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的漫瀚調。
為更好發揚這門藝術,準格爾旗通過傳習所培訓、烏蘭牧騎進校園以及舉辦漫瀚調藝術節等多種方式,讓漫瀚調「走紅」於年輕人之中。
今年13歲的奇姝彤自幼跟隨家人學唱漫瀚調,還參加了學校的漫瀚調學生社團,現在的她已經能唱十多曲漫瀚調。「從2015年開始,我們在校內開設了漫瀚調學生社團,至今已有2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漫瀚調這門傳統藝術在校園中得到弘揚與發展。」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第一小學校長盧瑞峰介紹說,「我們準格爾旗還將漫瀚調編成教材走入校園,讓更多的孩子認識、學習和傳承漫瀚調。」
2015年,剛剛高考完的劉貴寶參加了準格爾旗第七屆漫瀚調藝術節,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漫瀚調。「我在準格爾旗長大,我喜歡漫瀚調,因為這是我家鄉的寶。」劉貴寶說,自己在大學期間攻讀戲曲表演,去年回到家鄉成為烏蘭牧騎隊員,為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專業所學來弘揚家鄉的這門傳統藝術。「我要在保持漫瀚調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加入我所學習的戲曲演唱技法,讓漫瀚調得到新的演繹。」
「目前我們搜集整理了近百首漫瀚調,成立漫瀚調藝術研究所對漫瀚調進行挖掘、整理、研究,每年有30多位漫瀚調傳承人在全旗的6個漫瀚調傳習所培養近400名漫瀚調歌手。」準格爾旗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鈞說,未來準格爾旗還將努力把漫瀚調發展成為一個新的音樂劇劇種,讓漫瀚調在保留原生態元素的基礎上開出時代新花。
「頭一道圪梁梁二一道道窪,三一道那圪梁梁雙騎上馬……」每天下午,奇附林都會在手機直播平臺為粉絲演唱漫瀚調。「別看我快70歲了,直播這種年輕人弄的東西我也會,半年不到我的粉絲量已經超15萬了。」奇附林笑著說,看到漫瀚調依託網絡走得更遠,看到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漫瀚調、傳唱漫瀚調,他自己打心眼裡高興。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