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黃河壺口岸邊,寬闊的河面盡收眼底。莫言感嘆,「站在這裡,我們才真正能夠理解什麼叫作『黃河在咆哮』,什麼叫作『黃河在怒吼』;站在這裡,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理解那首激勵了千百萬中國人,走向抗日戰場的著名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在黃河的入海口,黃河是兼容並蓄,負重前行,那是黃河的安詳,寬厚的一面;而在壺口,我們感受到了黃河的力量,黃河的性格,黃河的英勇頑強,黃河的勇於抗爭,勇於前進,這是黃河的另一面。」
10月29日清晨,記者在延安壺口瀑布旁見到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他身穿軍大衣、頭戴灰色鴨舌暱帽,身材高大魁梧。
10月28日,莫言來到了陝西宜川黃河壺口,實現了他多年來的夙願。「儘管我到過黃河的很多地方,從上遊到下遊入海口,但是壺口這邊始終沒來,心神往之,早都希望能夠過來一下。」
2020年以來,莫言曾多次行走在黃河沿岸,5月份,在東營黃河入海口,他寫下了「行走黃河,心懷天下」的寄語。從黃河入海口東營到黃河壺口瀑布,讓他有了不同的感受。看到黃河壺口瀑布,尤其在乘坐直升機俯瞰公裡以內的黃河之後,莫言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對黃河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深刻思考,也有對未來黃河良好生態環境的美好期盼。
「此次初見壺口感到很是震撼。儘管從影像、圖片、文字等資料已經了解過了壺口,但是此次親臨實地、直接面對壺口,感覺還是心潮激蕩,真實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偉大力量,也感受到了黃河與我們中華民族在精神上、氣質上的密切聯繫。」面對黃河壺口瀑布,莫言如是說。
黃河精神:從「兼容並蓄,負重前行」到「不畏險阻,奮勇前行」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養育了無數的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對她的讚嘆歌頌就沒有停止過,最讓人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李白的那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東營入海口到黃河壺口瀑布,莫言感受到的是兩種不同的黃河氣質和性格。
今年9月,莫言做客央視《跟著黃河去大海》直播節目,他談到黃河精神:「兼容並蓄,負重前行。」
莫言說,黃河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精神就是「兼容並蓄,負重前行」。那時,他還沒有來到黃河壺口。面對素有「黃河之心,民族之魂」的黃河壺口,莫言在這裡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種黃河的氣質和精神,那就是「不畏險阻,奮勇前行」。
黃河從源頭青海省的巴彥喀拉山脈開始,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9個省、自治區,雖然是同一條河流,但是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河段,她的風光卻又各不一般。
「今年8月份,我在山東東營參觀了黃河入海口,看到了黃河水和渤海水交匯的地方,感受到了黃河的負重前行——每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匯入渤海,並且每年會在那邊造數萬畝的土地。那時候,我對黃河有了『兼容並蓄,負重前行』這樣的概括。」望著眼前湍流的黃河,莫言說道,「來到壺口之後,我覺得應該做一些修改,黃河流經5000多公裡,每一段的風光,每一段給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入海口是一種寬闊的,安詳的、寧靜的母親形象,壺口這邊就像一個勇猛的青年,不畏艱險,奮勇前進,砥礪前行,無論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不能阻擋他向前的腳步。」
黃河:總有一天會變清
作為一名文學創作者,莫言對於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和黃河文化有著自己的見解。
萬裡黃河的兩岸有著遼闊的土地,滋養著沿岸的人們。黃河從寧夏流經內蒙古,由於河道地勢平緩,水流緩慢,形成了著名的河套平原;而當黃河來到晉陝峽谷,這裡河道狹窄,地勢懸差大,兩岸為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因此形成了非常震撼的壺口瀑布,這也是黃河幹流的唯一瀑布。
黃河一路奔流而來,裹挾著大量泥沙。原來黃河的泥沙含量比現在要大得多,每年淤積的土地大概有三萬畝,現在大概淤積的土地有一萬多畝,主要的原因就是黃河水攜帶的泥沙量減少了。
在東營黃河入海口,莫言就向專業人員了解過,目前黃河泥沙量大有減少。這次到壺口,從西安到延安乘車過來,更讓他感受到了生態環境的變化。
「我此次從西安乘坐汽車來到壺口,沿途所見,兩邊的山都是茂密的森林,這跟我80年代初來陝北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山光禿禿的,到處都是裸露的黃土,現在山都變綠了,而且植被變得很是豐富,這個重大變化完全得益於我們上遊山林保護綠化和環境的改善。」在莫言看來,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全局意識至關重要。他說:「現在,人民群眾有了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認識到自然環境與我們人類生活環境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喝的都是黃河水,黃河上遊環境的改善也會影響到我們下遊。一條萬裡黃河,把半個中國人民的生活都密切地聯繫到一起,所以我想到每個人的行為都關乎著全局,有了這樣一種全局意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我想黃河的上遊,中遊兩岸的人會把黃河保護得更好,那下遊的人民看到的黃河就會更加清澈,總有一天黃河會變清的。」
延安紅色文化與黃河文化一脈相承
當年,延安曾經吸引了無數革命志士、愛國青年;當年,光未然、冼星海等一批文藝前輩來到黃河壺口,感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的力量,在民族存亡之際,他們觸景生情,激情迸發,把黃河壺口和中華民族建立起了精神聯繫,創作出了《黃河大合唱》。
莫言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大合唱》這一作品,有它誕生的歷史背景,歌頌黃河就是歌頌中華民族,也就是歌頌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裡面一種不畏艱險、砥礪前行的偉大精神,什麼人也不可能戰勝我們,什麼人也不可能阻擋我們前進,就像黃河,不可能被山巒丘陵阻擋一樣。
尼羅河、恆河、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等古老的河流誕生了人類文明與文化。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我們的先民依水而居,在黃河沿岸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莫言熱愛河流,對河流有著獨特的感受與認知。從家鄉的膠河到黃河、長江,再到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他曾實地領略其性格和氣質,並對河流所創造的燦爛文化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說到黃河文化、黃河文明,莫言說:「黃河文明與黃河文化相比,是更大的一個概念,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以及很多諺語,很多生活習慣都是因黃河而產生的。燦爛的古代文學經典裡面,都和黃河流域有關係。」
對於延安紅色文化與黃河文化之間的關係,莫方說:「紅色文化是延安的亮點,這種地方文化和黃河文明、黃河文化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總而言之,文化是立體的一個概念,不能單獨地把哪一個部分提出來,延安的紅色文明,離不開黃河文化,延安的紅色文化又誕生於這片黃土地上,因此,我們在宣傳紅色文化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了以我們的黃河文明作為底色、鋪墊和基礎。」
站在黃河壺口岸邊,寬闊的河面盡收眼底。莫言感嘆,「站在這裡,我們才真正能夠理解什麼叫作『黃河在咆哮』,什麼叫作『黃河在怒吼』;站在這裡,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理解那首激勵了千百萬中國人,走向抗日戰場的著名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在黃河的入海口,黃河是兼容並蓄,負重前行,那是黃河的安詳,寬厚的一面;而在壺口,我們感受到了黃河的力量,黃河的性格,黃河的英勇頑強,黃河的勇於抗爭,勇於前進,這是黃河的另一面。」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大合唱》的主要篇章,一代代藝術家繼續在演繹,繼續著它的完美。
作家莫言內心中所感受到的《黃河大合唱》,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也與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有著天然的契合:想到了《黃河大合唱》,就想到了壺口,看到了壺口,耳畔就響起了《黃河大合唱》的旋律,它已不僅僅是一部藝術作品,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莫言在黃河岸邊
黃河壺口瀑布
壯觀的壺口瀑布
莫言在直升機俯瞰黃河壺口
來源:西部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