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宜川9月24日電(記者 謝青)「與天高驅鬼神浪花翻卷戰鼓聲,育天地響百年大河濤濤黃土情。」壺口鬥鼓是黃河沿岸民間獨特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源於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於黃河壺口沿岸一帶。
「壺口鬥鼓是陝西的傳統特色文化,不能丟。」地道的陝西漢子姚續伍有著黃土高原人的樂觀奔放,在他看來,鬥鼓正是表現了黃河兒女徵服困難的豪情。
為了將壺口鬥鼓傳揚下去,在陝西壺口瀑布景區,姚續伍帶領一批當地村民組成鬥鼓隊。在光未然、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的音樂下,為各地遊客表演著傳統的壺口鬥鼓,豐富的歷史文化也為陝西省宜川縣旅遊發展注入了文化內涵。
壺口鬥鼓表演
村民組建壺口鬥鼓隊 黃河岸邊做好文化傳承
壺口鬥鼓歷史悠久,在黃河壺口沿岸成為獨特的民俗文化。自小,姚續伍就十分喜歡壺口鬥鼓。配合著鼓點節奏,可以作出舞蹈、武術等各種表演動作。
「不要看鬥鼓中只有鼓鑔鑼三件,卻能打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豐富的鬥鼓音樂讓姚續伍著迷,隨著深入地了解,他越來越感受到壺口鬥鼓的魅力。
傳統的鬥鼓是一鼓對一鑔,姚續伍向記者介紹說,鬥鼓的方式是群鑔齊鳴,眾鼓爭威,鬥鼓者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一隊鼓手奮勇挑戰,另一隊鼓手立即作出回應,用驚天動地的鼓聲應戰,最後鬥鼓在一方取勝的歡快氣氛裡緩緩的落下帷幕。
為了傳承老一輩人留下的鬥鼓文化,作為鬥鼓協會會長的姚續伍組成了一支160多人的鬥鼓隊,創造出各種「胸前空翻、單翻、雙翻」等新式技藝,帶領農民演員進景區、出陝西等多次表演。
壺口鬥鼓同樣也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2004年宜川縣壺口鎮政府宣傳動員各村男女老少學練古老的鬥鼓藝術,把古人流傳多年而遺失的民間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出來,並提高改進。
現在,宜川鬥鼓隊的隊員都來自於壺口鎮各村的百姓,在十多年的壺口鬥鼓隊的演出中,不斷受到觀眾的喜愛和讚揚。在壺口當地,逢年過節時依舊有大大小小的鬥鼓表演,以此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宜川縣委副書記、縣長任建新告訴未來網記者,在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方面,宜川縣正在加強文化挖掘整理,壺口鬥鼓就是其中之一。不僅保存歷史風貌,更要留住文化之「根」。
陝西壺口瀑布(未來網記者 謝青攝)
加大遺址保護修復 引入旅遊集團布局新篇章
宜川擁有馳名中外的4A級風景名勝區黃河壺口瀑布、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秋林遺址、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2個3A級景區,以及鳳翅山牡丹園、文峰塔等一批人文自然景點,為陝北旅遊的重要節點。
「對於歷史景點修復,主要通過搜集文獻資料、徵集歷史文物、進行考古挖掘、聽取老人講述、召集專家座談等方式。」據任建新介紹,宜川正在多措並舉深入發掘整理民間傳說、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抗戰文化、農耕文化、河船文化、根祖文化的地域特色黃河文化。
此外,宜川還加大遺址保護修復,配合中國社科院、陝西省考古院對龍王辿古人類遺址、蟲坪塬西周古墓群等進行挖掘保護,對石堡寨、蟒頭山、盤古山等進行保護開發。
據了解,2016年陝旅集團與宜川縣人民政府合作,成立壺口文旅公司,立足壺口資源優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堅持旅遊與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以縣內最著名的壺口瀑布景區為例,宜川縣引進了陝旅集團,推進黃河壺口文化景區建設,壺口景區南北遊客服務中心、觀瀑舫酒店改造、古渡口小鎮、區間車、4D影院等項目建成運營。將《黃河大合唱》進行常態化演出,壺口景區接待能力、文化內涵、服務水平都顯著提升。
「陝旅集團以『旅遊+』為突破,積極培育旅遊新產品、新業態,形成以『王』字型骨架布局的全省文化旅遊重大項目新格局。」陝旅集團壺口文旅公司副總經理王思宣表示,其中陝西壺口景區與聖地河谷、聖地大劇院、文安驛同屬於陝北「一橫」大型文化旅遊板塊。
陝西壺口瀑布
民俗文化豐富多樣 為宜川旅遊注入新活力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在上、中、下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積累。陝西是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匯之地,歷史底蘊和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程度位於黃河流域省份前列。
宜川民俗文化同樣豐富多彩,這裡有優美俊秀的宜川胸鼓,有彪悍威武的壺口鬥鼓,有喜聞樂見的宜川蒲劇,分別為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據統計,宜川全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宜川剪紙、宜川豬肉苦勒製作技藝、宜川稠酒製作技藝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0項,豐富的民俗文化也為宜川旅遊發展注入了活力。
目前已累計發展賓館酒店、特色農家樂、旅遊商店、旅行社455家,旅遊專業村4個、購物中心6個、蘋果觀光採摘園50餘處,旅遊從業人員達到1.26萬人。
任建新告訴記者,2019年宜川縣實現累計接待遊客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2.2%,其中檢票遊客215萬人次,同比增長7.4%,門票收入1.24億元,同比增長8.8%,旅遊綜合收入為27億元,同比增長10.84%。
宜川胸鼓
「宜川文旅資源極為豐富,文旅產業發展潛力無限。」背靠黃河,西北大學絲路研究院副院長席會東認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保護好黃河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講好黃河故事,挖掘黃河文化資源,延續黃河歷史文脈,這絕不是宜川縣、陝西省一家的事。
席會東認為,陝西應該充分發揮濃厚的黃河文化優勢,與沿黃其他省份展開密切協作,互取經驗,優勢互補,共同推進黃河沿岸經濟、文化、旅遊等產業的發展。
此外,席會東還說:「陝西是盛世文化、絲路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根脈文化,五大文化的布局區,這中間有四大文化都與黃河密切相關,因此講好陝西故事,實際上就是黃河故事。」
「陝西還應該梳理挖掘本地區厚重的黃河文化遺產,來讓中國人重拾文化自信,讓中國人的腳步輕盈起來,心胸開闊起來,心靈充實起來。」席會東表示,重現唐盛唐時期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這也能滿足國家發展升級和民眾消費升級的需求。
來源: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