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巴黎時間下午6點半(北京時間16日0:30分),正在維修中的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燒,塞納河畔上濃煙遮天蔽日。巴黎聖母院標誌性尖頂在巴黎人民注目下轟然坍塌,目睹這一幕的巴黎市民無不哀傷,甚至有的驚恐的捂著嘴巴,有的忍不住痛哭流涕,有的哀嘆文化珍寶的喪失……目前巴黎聖母院起火的原因正在緊急調查中,西岱島所有進出路口已被封閉,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視察,並且在媒體上對此表示哀悼!
巴黎聖母院,是鬼斧神工之作,近千年矗立塞納河邊上西岱島上;它氣勢雄偉,美輪美奐,它的建成歷經180多年的滄桑歷史;外表莊嚴肅穆,體現了巴黎人民對上帝的膜拜,是巴黎傳統歷史的象徵;它是哥德式建築的完美典範,是西歐中世紀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法國經典教堂建築的標杆,對歐洲後世的建築風格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公元前後羅馬帝國的軍團進入塞納河下遊的西岱島,在島上建立行宮,蓋教堂,塞納河畔逐漸空前繁華起來。公元4世紀,羅馬人建立起聖特埃努教堂,這個教堂就是巴黎聖母院最早的前身,它是一座丘比特神殿,在當時這座建築主要作用是羅馬人祭祀諸神的祭壇。
1163年,教皇和法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了巴黎聖母院的奠基儀式,巴黎聖母院的建築才算真正開始起步。讓·德·謝爾和皮埃爾·德·蒙特葉這兩位傑出的建築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巴黎聖母院的建設中來,繪製了藍圖並領導了第一期的工程。1182年巴黎聖母院的基本功能大致成型,建成了唱詩壇,並逐漸將哥德式的穹頂完成。13世紀後教堂雙塔造型在第三期建築師手上動工,直到1345年才最後完成了原定的設計方案,歷經四期工程,在眾多優秀工程師的協助下歷時180多年最終落成。
巴黎聖母院作為一個宗教建築單體,全歐洲最大的供奉聖母瑪利亞的天主教堂,擁有無與倫比的地位和歷史價值,沒有哪一座名聲和地位能與巴黎聖母院媲美,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服務於宗教活動的開展,承擔著宗教與公民生活的紐帶角色,也是哥德式建築經典的代表之作,同時堂內所藏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
外觀上看,巴黎聖母院底層三個桃核形門洞並開,從左往右分別是 「聖母之門」、「最後審判之門」、 「聖安娜之門」右門。巴黎聖母院形制巴西利卡式平面,拉丁十字形的,短翼的十字形,東西長130m,整個造型莊嚴聖神。西面構建是典型的哥德式設計風格,眾多塔夾著中庭的山牆,垂直地分為三部分。正中間的是圓形的大玫瑰花窗,正是聖母的純潔的象徵。它沒有正立面就刺向天空的尖端結構,教堂保留至特殊的平頂雙塔結構。一般說來巴黎聖母院以其柔美勻稱感而聞名,不像別的哥德式教堂,但是充滿張力的穹窿與尖拱傲然屹立,顯示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對峙和人對自然的徵服,把信徒或遊客的意識和感受推向極致,從而引發人們驚異、恐怖、詭譎的審美情緒。
教堂平面院內進深130米,寬48米,高35米,可容納大約9000多人,聖壇外有教堂的標誌性尖塔,高90米。巴黎聖母院是早期哥德式建築的傑出代表,正是從巴黎聖母院建立後,歐洲的教堂開始擁有了輕巧的拱頂和敞亮的空間。內部教堂結構上採用拱頂和飛券結構,從教堂的側面,我們可以看見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頂承重構件,其餘填充維護部分減薄,使拱頂減輕,節省材料,圍繞中廳的眾多飛扶壁和柱墩清晰可見。
令人感嘆的是,這樣一座美輪美奐且精雕細刻的建築完全用的是產自法國的一種石灰石建造,屬於西方古典磚石結構體系,它完全符合古羅馬建築家維特魯耶提出的堅固、實用、美觀建築三個標準。法國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是一座經典的,最典型的哥德式風格的教堂,是巴黎市民朝聖的聖地,它集建築藝術、宗教文化於一體,是世界上哥德式建築中最精美、最典雅、最富麗堂皇的精品,也代表了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