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廣告又上新了!
整整一天,只要狂人踏進電梯,就能看到沈騰這個男人,對著我重要事情說三遍:「價格全知道,買車不吃虧」「價格全知道,買車不吃虧」「價格全知道,買車不吃虧」......(OMG!他是偷窺了我的作息表嗎?)
意料之內,這支廣告再次引起了圈內營銷號論戰,而其核心仍是洗腦廣告的利弊論。
小R總結了下,輿論場上的觀點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普通受眾認為洗腦廣告是帶來視覺、精神「雙重汙染」的「垃圾廣告」;
·同樣持反對意見的圈內人士則會更專業地指出,洗腦廣告就是一種「創意偷懶」,單調重 復會對品牌調性和品牌美譽度造成損害;
·另一方面,廣告製作方的觀點則是「廣告追求的不是藝術和審美,而是有效。」
無論爭議多大,每年總有那麼幾支洗腦廣告成為「爆款」。從十幾年前「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到十幾個月前「找工作,和老闆談」,再到十幾個小時前的沈騰「全知道」,在廣告這個快速更新的行業,重複洗腦這種罵聲不斷的形式,憑什麼可以長盛不衰?
討喜不是目的
能被記憶才是意義
所謂洗腦廣告,是以重複品牌(或產品)核心信息為特徵的廣告形式,一般出現在15秒左右的電視廣告或電梯廣告中,以快速佔領用戶心智為傳播目的。
為什麼我們覺得洗腦廣告煩?因為一開始,這類廣告就沒打算「討好」我們。
核心信息極度簡化、畫面以衝擊性替代觀賞性、重複洗腦,全部都在針對我們的記憶力。
比如紅製作傾向於兩派人的咆哮對話(BOSS直聘和鉑爵旅拍廣告),葉茂中偏愛明星代言人的自我重複(如馬蜂窩和易車廣告),洗腦廣告的畫面場景不會很複雜,重複文案也只有朗朗上口一兩句話,短短10幾秒裡,就能迅速抓住用戶眼球,實現快速記憶。
而洗腦廣告的短時高頻重複(不止是廣告語的重複,還包括廣告播放頻次的重複),不但能夠加深初次記憶,更能在多次重複中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用以對抗遺忘曲線,最終搶佔用戶心智。
拿鉑爵旅拍來說,去年夏天之前誰知道它?一個世界盃的時間過後,再提起旅拍,除了鉑爵你又能想起誰?即使討厭它,但你依然記住了它。(都怪這該死的記憶力)
在信息大爆炸、高度碎片化、媒介多元化的今天,注意力爭奪是營銷第一步,品牌信息被人記住就意味著贏在傳播起跑線。因而對於洗腦廣告來說,討喜不是目的,能被記住才是意義。
被高估的負面作用
被低估的「睡眠者效應」
一直以來,洗腦式廣告都是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傳播手段存在的。而它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對品牌美譽度的損害。
在此想說,洗腦廣告的負面作用也許被高估了。
傳播學上有個理論叫做「睡眠者效應」,即人們對於事物的態度會隨時間流逝而減弱,最終內容記憶取代情緒記憶。
對於受眾來說,洗腦廣告帶來的第一印象就是——「太low了」、「簡直沙雕」、「垃圾」,負面情緒效應掩蓋了實際的內容效果,讓人心生牴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腦白金廣告,它曾連續10年被評為「十大惡俗廣告之首」,甚至被作為廣告圈的反面教材。
但情緒淡化速度遠遠快過事實記憶的遺忘速度,這就意味著人們對廣告的牴觸情緒會減弱,但會記住「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進而令這一品牌創下連續16年保健單品銷量第一的商業神話。
更長遠來看,洗腦廣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以通過產品價值和品牌廣告來抵消的。
拼多多橫空出世時,一支改編自《好想你》的洗腦神曲令它收穫黑粉無數,但到今天,平臺早已上市,評論區更是隨處可見「真香」評論;而去年世界盃時因洗腦廣告被噴的知乎,也用一支品牌TVC重塑了高格調的品牌形象。
至於說洗腦廣告的創意詬病,小R認為創意是對手段的包裝,即使是洗腦廣告也能玩出創意。
當年腦白金廣告的洗腦廣告,用卡通人物歌舞的方式進行表達就是一種創意,甚至成就了早期的IP形象;鉑爵旅拍作為第一支咆哮體廣告出現,本身也是一種創意;而近來易車採用「單天輪播單一品牌重複性廣告片」的投放方式還是一種創意。
因此,關於洗腦廣告,小R認為與其說是「創意偷懶」,不如說是傳播手段的重複利用。
完美廣告並不存在
廣告效果需要正確看待
最後,我們來聊聊廣告效果。所謂廣告效果並不能一概而論,就像我們知道沒有一種藥可包治百病,世上也沒有一種廣告可以兼顧所有傳播需求。對於品牌方而言,洗腦廣告主要用來達成以下效果:
第一,用於實現迫切需求。
當品牌有了明確而急迫的傳播需求,一般會優先選擇這種強有力的手段,防止後續品牌運維停滯。比如初期為打響知名度、後期為強調品牌口號變更等等。
就以這次易車廣告為例,其目標在於強調新的品牌Slogan——「價格全知道,買車不吃虧」,通過洗腦形式,令用戶快速抓取關鍵詞,進而理解品牌定位。再加上媒介投放上創造性地運用了「單天輪播單支廣告」的方式,實現廣告內容與特定場景、特定時間的複合,進而產生超疊加效應,為品牌開闢一條直達用戶的高速信息通道。
第二,用於吸引增長用戶。
廣告對話方式是為目標受眾服務的。就像旺旺的目標受眾是兒童,它的廣告就一直在以誇張的低齡化語言與兒童進行溝通,不必考慮成人喜歡與否,洗腦廣告也同理。它是為潛在的增長用戶服務的。
就像知乎世界盃期間的廣告,就預設了一群不了解它的潛在目標受眾,通過教程式的口播文案告訴他們知乎可以「刷、看、搜、答」,有問題只管上。新用戶能夠聽懂才是第一要務,至於那些天天玩知乎的人,喜不喜歡當真不太重要。
第三,用於實現輿論效應。
就像上文所說,洗腦廣告每次「上新」,幾乎都能引發受眾和廣告業界的熱議,這意味著它在達到廣告效應的同時,也實現了新聞效應,從而利用輿論發酵完成二次傳播。這樣的投放,本身就是一種事件營銷,產生的傳播效果往往1+1>2。
有朋友曾經笑談,洗腦廣告的強大,不在佔領用戶心智,而在它能佔領「客戶心智」。
而在小R看來,洗腦廣告之所以能長盛不衰,至今仍被品牌主認可,說明它在特定傳播環境下,依然是種有效的傳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