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軍人都是鐵血肅殺的代表,他們有著堅毅頑強、執著不屈的品質,用冷冽的殺氣來抵抗外在的敵人。《禮記·月令》記載到「殺氣浸盛,陽氣日衰。」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會有著令敵人膽寒的殺氣,每一名軍人在經過戰場後也會如此,這都是他們和敵人搏鬥過的戰後榮譽,象徵他們曾經為了國家拋灑過熱血。
在我國就有著這樣一位軍人,用極其驚人的戰績名震四方。有人問戰場上帶殺氣的眼神是什麼樣的?這名一等功臣獨守陣地,打光敵軍18人,他那時候充滿殺氣的眼神可謂太駭人了,電影拍不出來。他就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被封為「一等功臣」、「人民功臣」的楊啟良。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超過30萬的中國軍人們匯聚在了和越南的邊境交界處。為了捍衛邊境的安全與領土的威嚴,我們對越南惡劣的行徑進行了強硬打擊,很快就結束了戰爭。但是越南人並沒有就此安分守己,反而繼續在邊境為非作歹,造成流血事件。
忍無可忍之下,第二次自衛反擊在1980年開始了,更有大批的群眾踴躍參軍保衛祖國的邊境。楊啟良就是這其中的一人,1983年,來自浙江台州的23歲他義無反顧加入了保衛邊境的隊伍,很快就憑藉出色的能力成為了班長,前往前線。
1984年3月9日,楊啟良隨著步兵第1師第2團第3連前往廣西自衛戰場。越軍的肆虐讓當地百姓民不聊生,這讓楊啟良心中產生了無與倫比的憤怒之情。面對越軍的猛攻,連隊的戰士們絲毫不退縮,用最兇悍的火力狠狠壓制。
這時,楊啟良接到了上級的命令,組成一支敢死隊去搶下166高地和北側無名高地,為連隊打開局面。楊啟良毫不猶豫就接受了命令,帶著12名戰友悍不畏死地衝向高地,在一番激烈戰鬥下成功奪取陣地。
晚上22時45分,越南部隊開始向166高地發起衝鋒。儘管勢單力薄,但是楊啟良和他的戰友們沒有畏懼,用極其強韌的意志力扛下了敵方的三波衝擊。此時的陣地了,已經只剩下楊啟良一個人了,他的身邊都是剛剛犧牲了的戰友們。
越軍見此,準備對陣地發起強攻,可是楊啟良並沒有撤退,反而準備依靠地形孤軍奮戰。在連隊無線電中一句「人在陣地在。」的話語聲落下後,楊啟良一個人頂住了越軍從班到排四次進攻,斃敵18人。他在投擲手榴彈時的眼神一度讓對面的越軍被殺氣嚇退了幾步。
憑藉著「貓耳洞」的存在,楊啟良在彈盡糧絕時向連隊請求了炮擊。炮火嚇退了越軍,楊啟良雖然身負重傷但是逃過一劫。在潮溼地道裡的戰鬥讓他身上全是蚊蟲叮咬的痕跡,甚至很多皮膚都已經腐爛,但是他一步都沒有離開過陣地。
1966年,從軍隊退役的楊啟良已經成為了一名消費者協會工作者,每天都在為消費者們的權益去努力奮鬥。國家授予他的「人民功臣」牌匾被他小心地收起來並不掛出展示,他曾經說到,這都是我們軍人的職責,不需要什麼表彰。
楊啟良絕對是當初無愧的軍人模範,在戰場充滿殺氣的眼神把敵人駭得後退,在生活裡也能為了消費者維權而奮鬥。真正的軍人從來都是堅強樸實的,他們的心中永遠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哪怕他們已經脫下了軍裝,但仍然是真正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