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面對從眾心理,你敢做最真實的自己嗎?

2020-12-07 泛黃的票根

隨著《少年的你》票房邁過十五億大關,「校園暴力」這一社會熱點問題,也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時代的不斷進步,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如何面對「校園暴力」這一話題的討論中,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也將拍攝目光放在「兒童」這個群體上。

而學校,作為我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我們三觀的塑造和人格的健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裡抬起頭來走路。」可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卻成為了一種奢望。

也就是說,學校,反而讓很多人覺得學生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更加殘酷和無情。

因此,韓國導演尹佳恩將鏡頭對準孩子,拍攝了這部《我們的世界》,以孩子的視角,向我們慢慢講述了孩子世界裡的是非對錯和愛恨情仇。

電影的主人公是十歲的女孩李善,她相貌平平,家境普通,學習一般,「順理成章」地被以寶拉為首的同學們孤立。

學期結束前,她遇見了轉學來的新同學韓智雅。因為孤獨,這二個相識不久的女孩便迅速成為好朋友。李善對這位她唯一的朋友,更是付出了所有的熱情。

另一邊,韓智雅與奶奶相依為命,儘管生活富裕,內心卻有羞於啟齒的煩惱。隨著二人關係愈發密切,韓智雅內心的煩惱慢慢地變為了對李善的嫉妒。

在韓智雅認識寶拉後,她與李善的友誼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韓智雅的刻意躲避和同學的視而不見中,李善心中最寶貴的東西,開始緩緩地崩塌。

被孤立,是群居動物最大的痛苦

故事要從所有孩子都會玩的躲避球遊戲開始講起。

四年級的女孩李善,玩躲避球遊戲的時候總是最後一個被隊伍挑選。上場不久,就被對手隊員「誣陷」踩線而淘汰出局。

在她以為自己終於獲得了班級同學的認可,被邀請去參加寶拉的生日派對時,卻得知所謂的派對地址是假的,並失望地離開。

李善曾多次試圖融入到班級集體中,卻總被集體排除在外。她沒有做錯什麼,也沒有被人討厭,更沒有被人憎恨,只是被人忽略了。可這種「忽略」卻讓她倍感委屈。

生活中的我們,同樣也經歷過這種「忽略」。玩遊戲時,自己是被忘記的那一個;課間休息時,自己是插不上同學們聊天話題的那一個;放學時,自己又成了落單後獨自回家的那一個。

人類,作為群居動物,被孤立便是最大的痛苦。

機緣巧合下,女主在學期結束前遇到了轉校生韓智雅,二人相談甚歡,不久便成為了難捨難分的好朋友。

李善還給韓智雅戴上了自己親手編制的象徵友情的手鍊,並邀請韓智雅到自己家中留宿。

同處一個屋簷下,兩人的友情也開始逐漸升溫,李善甚至已經忘記了她在學校那些不開心的經歷。

對於從未感受過友情的李善而言,韓智雅的出現無異於雪中送炭,她的到來,讓李善不再否定自己,也讓李善感受到了友情的美好。

在李善眼中,韓智雅是她最好的朋友,也是她唯一的朋友。因此,在面對這位唯一的朋友時,她如履薄冰,生怕這段友誼出現任何不可預知的意外。

面對把自己從泥沼中拉出來的人,我們總是有著別樣的感情。而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束手束腳,我們戰戰兢兢,我們生怕來之不易的東西又悄然溜走。

害怕被孤立,所以我們孤立別人

某天早上,李善和媽媽撒嬌的一幕,讓父母離異的韓智雅產生了強烈的嫉妒之心,而寶拉的出現無疑讓兩個女孩的關係降到冰點。

韓智雅憑藉著自己編造的謊言,成為了班級裡最受歡迎的人。而這個時候的她,早已拋棄了李善這個被眾人孤立的朋友。為了獲得同學們的認可,她甚至當眾帶頭孤立李善,使其難堪。

自此,李善又淪為眾人孤立嘲諷的對象。李善心中那僅存的對於友情的幻想,也開始被韓智雅親手摧毀。

世界上最讓人難以接受的,不是我沒有,而是我曾經有過。

對於李善而言,她有過和韓智雅共同美好回憶,所以她格外無法接受韓智雅對她的視而不見和冷嘲熱諷。

可在韓智雅的眼中,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她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大家接受她。她不想再像從前一樣被同學孤立,於是選擇了和同學一起孤立李善。她寧願當一個「加害者」,也不願再淪為可憐的「被害者」。

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也忘記了做這些事情的原由,只知道別人都這麼做了,那麼自己也要這麼做。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說提到,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

在這個社會裡,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受他人的影響。而正是這種影響,讓我們做出了很多平常不會做的事情。

韓智雅亦是如此,她或許從未想過孤立李善,可面對多數人的時候,她選擇了成為他們中的一部分。

盲目從眾,終將被打回原形

好景不長,一次考試後,寶拉開始嫉妒成績比她還優秀的韓智雅。同時,寶拉把李善的話加以編造,來攻擊韓智雅,以此達到孤立韓智雅的目的,這也使兩個女孩本就岌岌可危的關係,到達了危險邊緣。

韓智雅將李善父親是酒鬼這件事寫在教室黑板上,無疑成為了兩人友誼徹底破碎的導火索;李善則當眾揭發了韓智雅捏造的關於家庭的所有謊言。

最終,所有事情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李善與韓智雅依舊被眾人孤立。

又一次的躲避球遊戲中,二人站在操場的一側,緩緩地將目光轉向了對方。

電影到這裡,戛然而止,留給我們無盡的想像空間。

孤立他人,對我們而言是一件多麼輕易地事情,何況是大家一起孤立他人。

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寫,在群體中間,傻瓜、無能和心懷妒忌的人,為了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受到一種殘忍、短暫卻巨大的力量。

一開始,我們只是冷漠的不發聲,不幫助;漸漸地,我們變成了圍觀的人,變成了看熱鬧的人;最後,我們覺得不夠「刺激」,於是我們參與其中,將自己也變成「惡」的一部分。

所謂的從眾心理,也只不過是我們給那些醜陋不堪的真相,蓋上的一塊遮羞布。

可我們又是否明白,可能下一個被從眾行為傷害到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又怎麼可以信誓旦旦的保證,自己永遠不會淪為受害者。

拒絕從眾心理,做最真實的自己

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裡,事物變化往往是毫無規律可言的。

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拒絕從眾心理,做最真實的自己。

我們不能確保自己不被孤立,但我們可以做到不孤立他人,平等客觀地對待每一件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每一個身邊的人。

在《烏合之眾》裡,勒龐還說過,在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群體能夠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事實上,早在他們的獨立意識喪失之前,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就已被群體所同化。

一個人,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才是他被稱為人的根本。倘若連獨立意識都沒有,不就是一個只會在人間行走的軀殼嗎?

就像影片的結尾,李善的弟弟說的那句話一樣,我交朋友是為了愉快的玩耍,成天打來打去,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玩啊。

當我們盲目從眾的時候,我們成為「惡」的一部分的時候,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我們正是在這種從眾的心理中,丟掉了勇氣和善良。

從上課的發言到會議時的表決,無一例外的都有從眾心理在作祟。

我們害怕擔負責任,我們害怕異樣眼光。於是,我們沉默,我們從眾;我們不做少數,只做多數;我們不再發表意見,我們不再思考。

就這樣,我們慢慢丟掉了真實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不論是通過物質的滿足還是內心的平和,這些種種的結果都是通過獨立思考和與之相配合的行為完成。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在人生這趟不預設終點的旅程中,讓我們做最真實的自己,用思考把存在變得更有意義吧。

相關焦點

  • 拒絕隨大流般從眾心理,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創新突破
    大家好,這裡是煙雨談情,歡迎小夥伴們多多關注,今天我們要談的是拒絕隨大流般從眾心理,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創新突破   趣味故事: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做過著名的「毛毛蟲實驗」:他將一些毛毛蟲「首尾相接」地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讓它們繞著花盆的邊緣爬行
  • 從眾心理讓我們的婚姻關係陷入死胡同
    從眾心理讓我們的婚姻關係陷入死胡同《薩德SADE文化》出品文 | 薩德在混沌大學,李善友老師針對從眾心理講了一課,非常精彩。不破不立,先破再立。沒有批判思維,就沒有創新思維。其實,那些大聲疾呼的人都是從眾心理在作怪,在從眾心理的生活觀念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固定不變的,兩性世界只不過是一代代的輪迴,生活方式、兩性觀念、自我狀態都是上一代人的翻版。可是,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嗎?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文/金換簡單來說,從眾心理就是指當大部分人做相同的事情時,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思想進而跟隨前面的人做一樣的事情。之前,我們的國人被指做事情喜歡從眾,無論是闖紅燈過馬路還是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都會跟著之前的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沒有自己正確的想法,這樣的從眾心理給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呢?在現在這個手機十分方便又強大的時代,很多人可以靠手機了解整個世界今天都在發生些什麼事情。在提倡所有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少不了的就是網友們的點評。
  • 做不好決策怎麼辦?避免「從眾心理」很有效,3招教你解決幹擾
    當領導最難的就是做決策,一個稱職的領導,其決策能力一定是非常出色的。但是決策中的盲目從眾心理,會影響到決策的正確性,所以如何避免從眾心理,就是很多領導者頭疼的問題。說到從眾心理,這裡就給大家先介紹一下什麼是從眾心理。
  • 我們都知道從眾心理,可自己為啥又控制不住自己?
    你是否跟隨現在的潮流時尚,從而沒有了自己的特色?你是否見過一群人在紅燈的狀態下,仍然一起聚堆過馬路?前兩年多發或者說被媒體較多報導的「貨車翻倒,哄搶事件」,在哄搶後,記者再對村民進行採訪時,他們也只是回答「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不去搶,就吃虧了」。這種事件中的一個心理就是——從眾心理。
  • 娃太「特」,家長的「從眾心理」要強加給孩子嗎?從眾不意味平庸
    就拿個性和從眾來說,家長最怕自己的孩子不一樣 ,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一樣,在兩條道路中搖搖擺擺,左右不定。看到王菲的女兒竇靖童,一邊和孩子說「你看人家多瀟灑」,可是真要是自家娃要輟學唱歌時,家長又猶豫反對了,爸爸或許會說:「不要被明星夢衝昏了頭腦,不是人人都能當竇靖童!」這就是現實。
  • 從眾心理和起鬨是一回事嗎?
    我們經常提到的從眾心理和起鬨,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兒?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這是來源於網上的定義。
  • 「人云亦云」什麼是從眾心理
    商人眼看自己的羊個個往海裡跳,非常害怕,想盡辦法攔住它們,但是無濟於事。全部的羊跟繩子穿起來的一樣全都跳進海裡淹死了。最後,他在甲板上抓住一隻大肥羊的羊毛,心裡想攔住它就可以救其餘的。沒想到那隻羊身強力壯,帶著賣羊人一起跳進了海裡。
  • 心理學:牢記10條心理效應讓你看清自己!
    我們渴望認清自己,了解最真實的自己,或許別人的一句「真搞不懂你」會讓你一下子陷入迷茫,連你自己都開始迷茫了。但是我們說,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充分發揮所長,就一定要學會認識自己。可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介紹10個心理學效應將從不同的方面闡述怎樣正確認識自己,你所認識的自己並不完全是別人嘴裡的那個人。那麼,究竟怎樣的你才是最真實的?
  • 直播賣貨很火,你被從眾心理利用過嗎?
    回憶一下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看著親朋好友都買的東西,生怕自己不買會錯過什麼,於是,你也跟風也買了,過後發現自己買的東西根本用不到或者回頭發現性價比很差。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當時是抽了什麼風還是被誰洗腦了才買了那些沒有的東西。
  • 從眾心理效應的現象、本質和應用
    02本質福爾頓的所謂「習慣」的帽子和四個人都要牛肉麵就是從眾效應的體現。從眾效應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用我們最通俗的解釋就是「人云亦」,成著是「隨大流」。很多人在生活中有這樣的心理: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我就這麼做了為什麼在理性和智力上都較完美的個人會拋棄來自他們自己感官的判斷,而同意別人的意見呢?一般認為有兩種壓力導致了從眾效應的發生:一種壓力為群體規範的壓力,任何與群體規範相違背的行為都會受到群體的排斥,個體由於懼怕受到懲罰,或者為了表明自己歸屬於群體的願望,就會作出從眾行為。
  • 不做「菊外人」:從眾的人,從的是什麼?
    一時間,大家都在說:像王菊一樣,做自己、活出真實的女孩最美。可是,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難了。什麼是「做自己」、「活出真實」啊?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合群,做個別人喜歡的人。因為這句話,太多人為她黑轉粉,她太帥了,毫不掩飾自己的好勝心和不甘,簡直說出了很多人面對失敗時候的內心話!終於王菊留下了,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觀眾重新認識了她。越來越多的網友給她投票,我們喜歡這個做自己的女孩,她仿佛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內心:我並不像你們認為的那樣平凡,我也想贏。
  • 從眾心理與孤獨之路
    悄悄話說好的各自走,你卻偷偷隨了大流1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ur),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俗的說就是「隨大流
  • 拒絕畸形的從眾心理——別把不遵守規則當常態
    急用車的時候,發現另一輛車,正直直的停在你面前,導致你無法行駛。好的留了挪車電話,不好的找不到聯繫方式,更甚的是通過114查到了車主電話聯繫上了對方表示有事無法過來挪車需要長時間等著。這種現象,相信每一位車主或多或少都有遇到。
  • 人為什麼會有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大家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一種場景,看到朋友們都在笑,自己也會忍不住跟著笑,即使你並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其實是一種完全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式的行為方式,是我們潛意識裡在根據別人的意見和行為,來去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合適的,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社會認同原理。
  • 從眾心理有點太可怕了
    從眾心理指的是個體受到外界大多數的影響,而跟從大多數人做出行為選擇的一種現象,也就是「隨大流」。個體不願意因為與眾不同而感到孤立,當個體與大多數的人行為一致是,會有「不會錯」的安慰感。這是群體對個人產生的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是沒有主見的一種心理選擇。
  • 如何解除邪教成員的「從眾心理」
    許多法 輪功練習者遲遲不能醒悟,有的從邪教泥潭中走出來,又重蹈覆轍,其原因之一是法 輪功利用「從眾心理」對練習者進行精神控制,使他們如蠱在身。要使練習者從心理和精神上徹底擺脫對法 輪功潛在的依賴,必須解除他們的「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 為什麼中國人從眾心理嚴重?
    答:這是中國文化,決定了我們中國人從眾的心態,為什麼?面對中國文化,我一個字概括就是:家,如果每個社會自然人,都不講團結,都去學習西方,文化裡的所謂獨立自由,就很難組成一個和諧的家庭,和一個團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 從眾心理:不介入的旁觀也是一種從眾
    難道是我們社會道德水平退步了嗎?這些年社會經濟水平顯著提高,國民收到更好的教育,社會道德水平肯定是提高了,年輕人的道德水平比一代更高。如果,你要舉個別案例說明現在年輕人的道德水平是如何的降低,那我只能說,你是在抬槓。因為我在闡述宏觀上的一個現象,你用個別案例來反駁,這是標準的抬槓。
  • 不做單飛雁,要懂得適當從眾
    人生也是一樣,要使自己融入周圍的社會環境中,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如果你想在職場當中飛得更高更遠,那麼就不要做那個離群的雁,以免讓你的前行之路受到阻礙。學生要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對周圍人和對社會的責任感,等等,並在這種環境中去訓練自己。任何一個社會環境中,都可能有苛刻的人,異常活躍的人,在背後抱怨的小人,冷漠的人,最甚者這幾種人可能同時存在,面對這種環境,你所要做的就是「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