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第22屆中創軟體基金頒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

2020-12-17 網易科技

(原標題: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第22屆中創軟體基金頒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成功召開)

2020年12月11日,第22屆中創軟體基金頒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長沙·嶽麓書院成功召開。「中創軟體基金」設立的「中創軟體人才獎」作為國內最早通過國家認定的專門面向計算機軟體領域的科學技術獎項,始終秉承「舉中華英才、創軟體偉業」的宗旨,堅持「立獎為公,民主評議,優中選優,寧缺勿濫」的原則,迄今為止已評選出70名「中創軟體人才獎」獲得者。

今年是中創軟體基金走過的第25個春秋,也是第二屆評審委員會成立以來第一次評選、頒獎。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盧錫城院士在致辭中首先祝賀了四位獲獎者,指出「中創軟體人才獎」的推薦單位覆蓋了全國著名高校,推薦人都是我國軟體界享有盛名的院士和專家教授。本年度33位被推薦人都很優秀,評委們高度負責,暢所欲言,反覆比較,優中選優。盧院士在致辭中懷念徐家福先生,認為徐先生主持的第一屆評審委員會,立下了規矩,評出的獲獎者得到軟體界的高度認同。並表示第二屆評審委員會將繼承和發揚上屆評委會所創建的優良傳統,不負重託,做好工作。

基金創立單位中創軟體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景新海在致辭中感謝嘉賓們長期以來對中創軟體基金的關注、參與、支持和指導,感謝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和湖南大學為這次活動提供的大力支持。並表示,中創軟體一定不辜負徐家福先生為主任委員的第一屆評委會的期望,按照盧院士帶領的第二屆評委會提出的更高要求努力工作,全力以赴的繼續支持基金的發展,為軟體人才成長做更多的貢獻。

獲獎者代表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研究員譚鬱松博士、推薦單位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呂衛鋒院長、「中創軟體人才獎」第一屆獲獎者王懷民院士也在頒獎儀式上發表了精彩感言。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盧錫城院士、評審委員廖湘科院士、評審委員金芝教授、評審委員兼創立單位代表景新海先生為四位獲獎者頒發了證書和獎金。

頒獎儀式結束後,四位獲獎者向與會專家匯報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研究員陳康博士的報告主題是「如何獲得IO500世界第一」,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譚鬱松博士的報告主題是「基於國產處理器的作業系統安全增強技術」,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朱燕民博士的報告主題是「基於複雜異構行為序列數據的用戶行為建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王莉莉博士的報告主題是「混合現實中繪製方法及其應用」。專家們對獲獎者的研究表示高度認可,並積極互動,現場氣氛緊張而熱烈。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自古就是人才匯聚的文化聖地,在這座有著千年文脈的古老學府舉辦「中創軟體人才獎」的頒獎典禮,意義非凡。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作為聽眾,小編對於這副對聯的釋義、出處,卻是半知半解。圖/李林冬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撰於清嘉慶年間,時任山長袁名耀出上聯,貢生張中階對下聯。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作為聽眾,小編對於這副對聯的釋義、出處,卻是半知半解。您呢?圖/李林冬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撰於清嘉慶年間,時任山長袁名耀出上聯,貢生張中階對下聯。
  • 長沙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為何爭議不斷?
    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及其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聞名四海。世人在絡繹不絕的前去瞻仰的同時,也陸續提出了一些疑惑和爭議。在座的明經(貢生的別稱)張中階,思索片刻,便對出下聯:於斯為盛。「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期難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是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的局面。「惟楚有材」對應「於斯為盛」,上、下聯均出自古籍經典,而且字面及涵義可謂珠聯璧合。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副對聯,如今幾乎成了嶽麓書院的代表符號。但這兩句話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嶽麓書院又是什麼樣子? 於斯為盛 談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來源,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
  • 星辰文藝丨雲蓋山人:「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來富含走好人生路的...
    也是湖湘文化的源泉,是中國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創新學術的基地,更是悠久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縮影。書院門前掛著一幅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早已名揚中外。  這幅對聯是集句聯。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即「楚材晉用」的典故後演變為成語,沿用至今。
  • 爭議不斷,長沙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背後的歷史真相
    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及其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聞名四海。「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期難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是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的局面。「惟楚有材」對應「於斯為盛」,上、下聯均出自古籍經典,而且字面及涵義可謂珠聯璧合。隨後,「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便被懸掛為嶽麓書院大門聯。
  • 嶽麓書院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惟楚有材」,「楚」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當是指湖北啊,所謂荊楚大地。嶽麓書院明明是在湖南長沙,難道寫錯了?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
  • 星辰文藝丨雲蓋山人:「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來富含走好人生路的哲理
    也是湖湘文化的源泉,是中國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創新學術的基地,更是悠久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縮影。書院門前掛著一幅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早已名揚中外。這幅對聯是集句聯。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即「楚材晉用」的典故後演變為成語,沿用至今。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長沙嶽麓書院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清嘉慶時嶽麓書院山長袁峴岡為書院門扉所寫的一副楹聯。八個筆力遒勁、鋒芒畢露的大字,至今懸掛在嶽麓書院山門兩側。這是長沙人以楚人自居、以楚人自豪的見證,也是向所有來此地遊訪的中外人士昭示長沙悠久的湘楚文化和教育文明的第一標誌物。
  • 新聞背後丨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
  • 天下第一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到底是指湖北還是湖南?
    要論天下第一名聯,懸掛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山門兩側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即便不是第一名,也可以毫無爭議的獲得提名獎。相較於其他對聯的長篇大論,這一幅對聯短小精悍、鏗鏘有力、豪情萬丈、寓意深遠,又很容易被人記住,實在是一個天下絕對。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怎麼來的?
    其中的上聯「惟楚有材」四個字出自《左傳》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大意是,即便楚國有很多的人才,但都到晉國發揮了作用。鄧洪波告訴記者,《左傳》中的這句話其實說當時楚國人才外流的問題。但寫到這幅對聯裡就要「正能量」地講,「就把『雖楚有材』改成了『惟楚有材』」。出上聯的是清代嶽麓書院的山長袁名曜。但下聯遲遲沒有人對出。後來一個叫張中階的學生「一拍腦袋,一下就想出來」。
  • 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原來是他寫的!
    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原來是他寫的!但說到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凡讀過幾天書的,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副聯,堪稱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名頭最響的對聯之一,成為湖湘文化的象徵。這樣一副名聯,即出自嘉慶進士、嶽麓書院山長、「南楚第一人」袁名曜之手。深秋的一天,我懷著一顆赤誠的心,來到寧鄉縣花明樓鎮常山畢賜塘袁名曜故居,聆聽歷史的回音,感受先賢風採。
  • 也說「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李躍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懸掛在嶽麓書院大門的對聯,很多詮釋文章解釋這副對聯的出處,認為上句來源於《左傳》,整聯則是嘉慶時嶽麓書院山長袁名曜和貢生張中階共同創作。這其實是一個流傳久遠的錯誤。「惟楚有材」和「於斯為盛」組成了一個新詞組在確認上聯來自元人方回後,下聯「於斯為盛」來源於《論語·泰伯》中「唐虞之際,於斯為盛」,這個沒有不同意見。那麼,把「惟楚有材」與「於斯為盛」組合在一起,是否就是目前眾口一詞的袁名曜和張中階呢?我不這樣看。
  •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顯得湖南人很自大?去掉兩個字就好懂了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來是有典故的。惟楚有材來源於《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原文是:令尹子木與之(聲子)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聲子說,他們的卿不如楚國,但大夫一級,則比楚國賢明,都有成為高官的潛質。打個比方,楚國那些最高級的木材、皮革,都被晉國買去用了。他在這裡,並沒有直接指出,但潛臺詞其實就是,很多晉國的大夫,都是從楚國去的。楚人為何到晉國?
  • 簡稱為「湘」的湖南為何會被冠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但楚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楚地雖然盛產人才,但卻抓不住人才,無法利用人才為國效力,使得楚地的人才都流落到了其他國家。所以當時的人嘲笑道:楚雖有材,晉實用之。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至聖先師,他的眼光向來是高出天際,他曾經因為看到楚國人才輩層出不窮而說出了唐虞之際,於斯為盛的壯語,到了近代以後演變成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並被貼在湖南省的嶽麓書院上面。
  • 李躍龍:「惟楚有材」門聯的由來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懸掛在嶽麓書院大門的門聯。丁善慶《嶽麓書院續志》卷之四《藝文》中有記載,但未註明作者,相傳為嘉慶時山長袁名曜和學生張中階所作。這幅作品因為歌詠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而廣為流傳,聞名遐邇,進而又成為宣傳湖南的一張金燦燦的名片。
  • 楚材街與惟楚有才
    主考官大吃一驚,終於承認:小販都能對出如此巧妙的下聯,真可謂「惟楚有材」矣。 惟楚有材不僅外地文人不滿,近百多年來鄂、湘兩地專家、學者還圍繞誰是「惟楚有材」的源頭、正宗,爭論不休,甚至普通民眾也樂於參入其中。爭論的起因是湖南嶽麓書院山門掛有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 公務員真題:「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一名聯最有可能出現在?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一名聯最有可能出現在A.嶽麓書院B.清華大學C.揚州貢院D.杜甫草堂解析:「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本意是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袁明曜以「惟楚有材」為上聯讓大家來對,大家正沉思未就,門生張中階至,有人告以門聯之事後,張中階即應聲對說:「於斯為盛」。眾人皆贊好,師生合撰的這一聯,就這樣成了嶽麓書院的大門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