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英豪們在聚會演說、舞刀弄槍的同時,也時常揮毫縱墨、傾瀉情懷,書寫出一個特殊時代的翰墨風採。百年彈指,已成過往,英雄們的功過都已成為歷史,給後人留下的只是這些時代的印記。近日由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主編的《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一書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舉辦的辛亥名人拓片專題展中展出的68位民國政要的石刻拓片遺墨,其中有50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包括孫中山、于右任、胡漢民、李宗仁、馮玉祥、康有為、蔡廷鍇等,成為記錄海南歷史的一份珍貴的人文讀本。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本書主編張健平。
■ 本報記者 梁昆
拓片遺墨挖掘整理歷艱辛
海南日報記者:這部《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的出版,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
張健平: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口市博物館獨立舉辦了《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遺墨展》,展出了近一年的時間,社會反響熱烈,好評如潮。很多觀眾都要求將這批珍貴資料整理成冊,以饗讀者。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編纂,這部書籍終於出版了。很感激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
海南是一個富有革命鬥爭傳統的地方,還是我國著名的華僑之鄉。自開埠以來,海南人出洋闖海,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一帶。由於海南人具有的勤奮努力、吃苦耐勞精神,這部分海南人不僅在居住地站住了腳,而且事業有成。他們心繫祖國,是孫中山先生的積極追隨者,最為著名的當屬林文英、宋耀如先生等。他們把推翻滿清王朝,建立共和政權作為追求的目標,舍財存大義,犧牲為共和。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心懷高遠的人,才為辛亥革命海南這段歷史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筆,也為海南華僑的愛國主義熱情書寫了厚重的篇章。我們要緬懷這些仁人志士的偉大功績,為中國夢海南篇書寫出更為絢麗的篇章。
海南日報記者:書中收錄的這批民國政要的拓片遺墨,精美而大氣,挖掘整理的過程一定有不少艱辛吧?
張健平:為這些石刻書法作品舉辦專題展,是我到任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後啟動的第一個展覽項目。文昌境內郭母亭、馮母亭和林文英烈士墓等遺蹟,保存了如此眾多民國名人的書法作品,是極其珍貴難得的博物館展覽資源,有不少石刻自然風化較為嚴重,博物館有必要將這批珍貴石刻進行拓片保存,並使之傳承下去。但困難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是現場拓片。恰好機緣巧合,五公祠管理處有些同志擅長拓片工作,此項工作的展開就順理成章了。我們自2O11年4月著手籌備拓片工作,5月初正式開始,歷時近3個月,五公祠管理處的四名專業人員進行了六處文物點的拓印工作。這是一個較大的文化工程,四名同志不顧年老體弱,頂風冒雨、餐風宿露、蚊叮蟲咬,還要搭架攀高,其精神可嘉。這近百件精美拓片,已成為海口市博物館重要的藏品。
名人佳作特色鮮明
海南日報記者:您認為這批辛亥遺墨有什麼特點,如何品讀它的藝術價值?
張健平:我編這本書,得出一個這樣的感覺:我就如一匠工,將美麗的珍珠串連起來,自己也感受到了美的薰陶。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我歸納其特點有三:
首先,名人佳作集粹。留有墨寶的民國政要眾多,計有68人,包括孫中山、胡漢民、林森、居正、邵力子、汪精衛、于右任、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康有為等人,由他們題寫的碑記亭銘、匾額、楹聯60餘件。如此眾多的民國名人書法作品集中在海南這片熱土,這在全國都及其罕見。
其次,特色鮮明。這批拓片有近百幅,匾額、楹聯和碑銘亭記多種形式並存,隸書、楷書、行書、篆書足顯書家功力和深厚國學基礎。特別是存留在現今人們頭腦中的一些軍人形象,像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馮玉祥、張學良等,也決非簡單的赳赳武夫,其實國學和書法功力都非常深厚,給當今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三,閃耀人性光芒。海南人民本性善良,崇尚文化,尊崇先人。可能是大海的恩賜,海南人的包容性更強,本書中有些民國人物晚節不保,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架上,如汪精衛、褚民誼、曾仲鳴三人,但他們的作品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歷史汙點而被毀,與其他前輩的作品一樣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珍貴石刻文物亟待加強保護
海南日報記者:曾經在海南活躍過或與海南相關聯的辛亥英豪們漸行漸遠的身影,很多已不為當代人所熟知。但他們留存於世間的縷縷墨香,透過書籍的傳承,透過拓片展,喚起了人們對辛亥英豪的記憶。你覺得他們遺留下來的這些墨寶,可以讀到怎樣的歷史信息,它又承載著怎樣的人文信息和文物價值?
張健平:林文英烈士墓坐落在文昌清瀾鎮四坑村,有石刻約20餘塊,刻有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林森等人題詞。林文英一生鼎力相助孫中山,被譽為「國父」之「健將」。他早年曾去日本深造,後參加同盟會,並發動眾多瓊州人士入會。可以說,民國時期瓊州人才輩出,文武皆眾,地位顯赫,與林文英的貢獻密不可分。1914年3月17日,袁世凱授意瓊崖督辦陳世華逮捕了林文英,於4月2日在瓊山府城槍決。林文英被害後的第五年,經孫中山先生批准,將林文英烈士遺骨從府城遷回家鄉安葬。孫中山等革命領袖、政要名人紛紛題詞,寄哀思、表崇德、明其志。
我特別敬佩林文英烈士,我多次瞻仰他的墓地,其中有一次還迷路了,一位本地人,聽說我要去林文英墓地,放下農活,騎著摩託車送我。但我每次回來,心情又多了一份沉重。荒郊野外,風吹雨打,無遮無擋,石刻的自然風化嚴重,汪精衛、蔡元培、陳炯明的石刻只能依稀可辨。如不儘快加以保護,若干年後有些石刻就可能消失殆盡。馮母亭前有一處牌樓,據聞上有蔣介石的題詞,早年被拆除,現餘一堆石料。「德劭年高」牌樓也被拆除,只留下孫中山先生題寫的這塊匾額。「馮母亭」、「郭母亭」石刻,「文革」期間,曾用水泥或石灰覆蓋。歷經劫難保存下來的這批文物,現在非常珍貴,因此,我們建議旅遊部門開設遊覽路線,將林文英烈士墓、郭母亭、馮母亭等點串起來,讓觀眾在參觀中能有所思有所想,受到啟迪和教育;地方政府要落實專項保護人員,負責文物本體的安全,防止破壞文物事件的發生,同時負責周邊環境的整治。我們希望省文物主管部門能將這批珍貴文物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樣保護的力度就更大。只有齊心協力,我們才能無愧後人。
海南在國際旅遊島的建設過程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特別是歷史文物功能的發揮更是不可小視。海南對「二十三年紅旗不倒」這段歷史的研究較深,但對民國海南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研究就相對滯後。明清以來海南名人輩出,民國年間到達頂峰,對這些人物的研究和文物的收集、保護至關重要,例如這些石刻的紙本原件已無處可尋,這些建築修建的準確時間、背景等相關資料都無從查找,這是研究者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