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珍貴人文讀本

2020-12-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訪談

  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英豪們在聚會演說、舞刀弄槍的同時,也時常揮毫縱墨、傾瀉情懷,書寫出一個特殊時代的翰墨風採。百年彈指,已成過往,英雄們的功過都已成為歷史,給後人留下的只是這些時代的印記。近日由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主編的《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一書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舉辦的辛亥名人拓片專題展中展出的68位民國政要的石刻拓片遺墨,其中有50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包括孫中山、于右任、胡漢民、李宗仁、馮玉祥、康有為、蔡廷鍇等,成為記錄海南歷史的一份珍貴的人文讀本。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本書主編張健平。

  ■ 本報記者 梁昆 

  拓片遺墨挖掘整理歷艱辛

  海南日報記者:這部《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的出版,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  

  張健平: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口市博物館獨立舉辦了《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遺墨展》,展出了近一年的時間,社會反響熱烈,好評如潮。很多觀眾都要求將這批珍貴資料整理成冊,以饗讀者。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編纂,這部書籍終於出版了。很感激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

  海南是一個富有革命鬥爭傳統的地方,還是我國著名的華僑之鄉。自開埠以來,海南人出洋闖海,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一帶。由於海南人具有的勤奮努力、吃苦耐勞精神,這部分海南人不僅在居住地站住了腳,而且事業有成。他們心繫祖國,是孫中山先生的積極追隨者,最為著名的當屬林文英、宋耀如先生等。他們把推翻滿清王朝,建立共和政權作為追求的目標,舍財存大義,犧牲為共和。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心懷高遠的人,才為辛亥革命海南這段歷史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筆,也為海南華僑的愛國主義熱情書寫了厚重的篇章。我們要緬懷這些仁人志士的偉大功績,為中國夢海南篇書寫出更為絢麗的篇章。  

  海南日報記者:書中收錄的這批民國政要的拓片遺墨,精美而大氣,挖掘整理的過程一定有不少艱辛吧?

  張健平:為這些石刻書法作品舉辦專題展,是我到任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後啟動的第一個展覽項目。文昌境內郭母亭、馮母亭和林文英烈士墓等遺蹟,保存了如此眾多民國名人的書法作品,是極其珍貴難得的博物館展覽資源,有不少石刻自然風化較為嚴重,博物館有必要將這批珍貴石刻進行拓片保存,並使之傳承下去。但困難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是現場拓片。恰好機緣巧合,五公祠管理處有些同志擅長拓片工作,此項工作的展開就順理成章了。我們自2O11年4月著手籌備拓片工作,5月初正式開始,歷時近3個月,五公祠管理處的四名專業人員進行了六處文物點的拓印工作。這是一個較大的文化工程,四名同志不顧年老體弱,頂風冒雨、餐風宿露、蚊叮蟲咬,還要搭架攀高,其精神可嘉。這近百件精美拓片,已成為海口市博物館重要的藏品。

  名人佳作特色鮮明

  海南日報記者:您認為這批辛亥遺墨有什麼特點,如何品讀它的藝術價值?

  張健平:我編這本書,得出一個這樣的感覺:我就如一匠工,將美麗的珍珠串連起來,自己也感受到了美的薰陶。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我歸納其特點有三:

  首先,名人佳作集粹。留有墨寶的民國政要眾多,計有68人,包括孫中山、胡漢民、林森、居正、邵力子、汪精衛、于右任、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康有為等人,由他們題寫的碑記亭銘、匾額、楹聯60餘件。如此眾多的民國名人書法作品集中在海南這片熱土,這在全國都及其罕見。

  其次,特色鮮明。這批拓片有近百幅,匾額、楹聯和碑銘亭記多種形式並存,隸書、楷書、行書、篆書足顯書家功力和深厚國學基礎。特別是存留在現今人們頭腦中的一些軍人形象,像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馮玉祥、張學良等,也決非簡單的赳赳武夫,其實國學和書法功力都非常深厚,給當今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三,閃耀人性光芒。海南人民本性善良,崇尚文化,尊崇先人。可能是大海的恩賜,海南人的包容性更強,本書中有些民國人物晚節不保,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架上,如汪精衛、褚民誼、曾仲鳴三人,但他們的作品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歷史汙點而被毀,與其他前輩的作品一樣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珍貴石刻文物亟待加強保護

  海南日報記者:曾經在海南活躍過或與海南相關聯的辛亥英豪們漸行漸遠的身影,很多已不為當代人所熟知。但他們留存於世間的縷縷墨香,透過書籍的傳承,透過拓片展,喚起了人們對辛亥英豪的記憶。你覺得他們遺留下來的這些墨寶,可以讀到怎樣的歷史信息,它又承載著怎樣的人文信息和文物價值?

  張健平:林文英烈士墓坐落在文昌清瀾鎮四坑村,有石刻約20餘塊,刻有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林森等人題詞。林文英一生鼎力相助孫中山,被譽為「國父」之「健將」。他早年曾去日本深造,後參加同盟會,並發動眾多瓊州人士入會。可以說,民國時期瓊州人才輩出,文武皆眾,地位顯赫,與林文英的貢獻密不可分。1914年3月17日,袁世凱授意瓊崖督辦陳世華逮捕了林文英,於4月2日在瓊山府城槍決。林文英被害後的第五年,經孫中山先生批准,將林文英烈士遺骨從府城遷回家鄉安葬。孫中山等革命領袖、政要名人紛紛題詞,寄哀思、表崇德、明其志。

  我特別敬佩林文英烈士,我多次瞻仰他的墓地,其中有一次還迷路了,一位本地人,聽說我要去林文英墓地,放下農活,騎著摩託車送我。但我每次回來,心情又多了一份沉重。荒郊野外,風吹雨打,無遮無擋,石刻的自然風化嚴重,汪精衛、蔡元培、陳炯明的石刻只能依稀可辨。如不儘快加以保護,若干年後有些石刻就可能消失殆盡。馮母亭前有一處牌樓,據聞上有蔣介石的題詞,早年被拆除,現餘一堆石料。「德劭年高」牌樓也被拆除,只留下孫中山先生題寫的這塊匾額。「馮母亭」、「郭母亭」石刻,「文革」期間,曾用水泥或石灰覆蓋。歷經劫難保存下來的這批文物,現在非常珍貴,因此,我們建議旅遊部門開設遊覽路線,將林文英烈士墓、郭母亭、馮母亭等點串起來,讓觀眾在參觀中能有所思有所想,受到啟迪和教育;地方政府要落實專項保護人員,負責文物本體的安全,防止破壞文物事件的發生,同時負責周邊環境的整治。我們希望省文物主管部門能將這批珍貴文物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樣保護的力度就更大。只有齊心協力,我們才能無愧後人。

  海南在國際旅遊島的建設過程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特別是歷史文物功能的發揮更是不可小視。海南對「二十三年紅旗不倒」這段歷史的研究較深,但對民國海南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研究就相對滯後。明清以來海南名人輩出,民國年間到達頂峰,對這些人物的研究和文物的收集、保護至關重要,例如這些石刻的紙本原件已無處可尋,這些建築修建的準確時間、背景等相關資料都無從查找,這是研究者的遺憾。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瓊崖副刊民國風骨  如果沒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報紙副刊,或許中國文壇史上會有較長一段時間的空白。民國史學者、資深媒體人伍立楊表示,這一時期的副刊,在中國乃至世界新聞史上達到一個頂峰。  的確,《時事新報》的《學燈》、北京《晨報》副刊、上海《民國日報》的《覺悟》、《京報》副刊,均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宣傳利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木材寶庫海南的喜與憂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貢  南國有佳木。花梨、沉香自不待言,最近海南省內甚至出臺了黃花梨的鑑定標準。  清代時,記載海南島著名樹木最多不過82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感受山海小城的動與靜
    本報興隆1月11日電 (記者符王潤 蔡倩 特約記者陳循靜)東山嶺的摩崖石刻、興隆小鎮的歸僑風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潘存遺墨留故裡
    可能包括大多數海南人在內,對這個名字都不太熟悉。誠然,他相對於海南古代四大才子——丘濬、王佐、海瑞、張嶽崧在民間的聲望還達不到婦孺皆知的地步。然而在海南文昌鋪前鎮的文北中學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溪北書院,這是潘存留給世間最好的遺產,「教育人才 維持風俗」,在大門兩邊的這八個大字,是潘存對家鄉教育事業的殷切期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佳木的喜與憂
    B02/03  海南有佳木,花梨、沉香、烏木、香楠…… 「材質堅韌、色澤鮮豔、經久不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名木變遷軌跡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森林變遷  花梨、坡壘、沉香、雞翅木、香楠、水椰……歷史上的海南島盛產珍稀林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鬥笠蓑衣的詩情畫意
    在海南古代詩詞中,有許多關於鬥笠和蓑衣的表述。這些詩詞,現在讀起來仍不免使人內心裡生出一份懷古遐思的情愫。  被稱為「南宋四名臣」之一的胡銓,1147年被貶吉陽軍(今天三亞)。在海南八年多,作詩數十首,有一首《鷓鴣天(癸酉吉陽用山谷韻)》詞,詞中寫道:「青箬笠,綠荷衣,斜風細雨也須歸。崖州險似風波海,海裡風波有定時。」描述了其在貶地的所聞所見和不畏險阻的信念。
  • 海南日報數字報-王康傳的海南植物「普及讀本」
    原來海南人俗稱的「大紅花」,學名叫「朱槿」;馬路邊那些遮陰的樹種,大部分是印度紫檀、印度膠樹等外來樹種……日前,一則名為《最全的海南常見植物圖文》的微信在海南人的朋友圈裡瘋轉,文章圖文並茂地講解了海南400種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陷海南歷史文化難割捨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容宇  被譽為「為珠江立傳第一人」的司徒尚紀,不僅是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執行會長,更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大學的第一位地理學博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期待海南與馬來西亞加強經貿及人文教育交流
    本報三亞11月29日電 (記者梁君窮)在11月29日上午舉行的第一屆(海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經濟論壇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卷詩書穿越500春秋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與丘濬、海瑞、張嶽崧齊名的「海南古代四大才子」之一——王佐,以詩文見長,一生著作甚豐,其著作計有《雞肋集》《瓊臺外紀》《經籍目略》《家塾原教》《金川玉屑集》《庚申錄》《珠崖錄》等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洋文學勁吹「海南風」
    日前,作家阿來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南地處南海前沿,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在海洋文學方面已經有了一些探索和積澱,中國現在越來越開放,國家和百姓的海洋意識逐漸增強,發展海洋文學符合時代大潮、符合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海南發展海洋文學已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海南海洋文學的創作現狀如何?創作發展趨勢和前景怎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度梳理海南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海南文化分門別類重點地作橫向論述,與上編縱向結合,縱橫互補,更深入細緻地闡明了海南文化的狀況。很顯然,全書做到學術性、現實性、可讀性三者有機地統一。  全書在對海南文化的構成作分析的基礎上,清晰地界定了海南文化的內涵。探討了海南文化在時間長河中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內容、結構以及它形成、深化和發展的歷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下總覽海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走讀海南」網友團隊發現府城古城「定海門」石牌匾
    本報海口5月30日訊(記者單憬崗)海南日報記者昨天接到網友報料稱,他們在作「走讀海南」活動時在五公祠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瓊山府城古城南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本報北京2月28日電(記者劉操)今天上午,由省委宣傳部、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主辦,海口市委宣傳部、中央黨校理論網、海口廣播電視臺承辦的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研討會暨大型電視人文節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畫中有話」海南木雕
    海南木雕雖不乏精品存在,存世量也很可觀,由於海南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歷史文化發展等原因,雖沒有形成自己的規模與流派,但從傳世的木雕風格、材質和題材內容看,也極具地方特色。  海南木雕工藝源於明清外來文化  一個地區文化藝術的發展是與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為依託為基礎的。明清時期內地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促進了經濟文化的長足發展,激發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劉興林:我的後半生就在海南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5月17日,劉興林應邀參加2016年海南省社科聯社團活動月暨海南國學教育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率先做了題為《國學教育必須批判繼承》的主旨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空靈婉轉「歐歐調」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實習生 王蔡雨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美麗湖畔,椰風吹送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講好海南故事 讓世界了解中國
    亞塞拜然Femida.az網主編居納伊·姆拉德利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一次在海南收穫頗豐,他們一定會把在海南的採訪整理報導,向各自國家講述一個充滿魅力、發展迅速、前景廣闊的海南。  感受  景美人更美 彼此心連心  連日來,不管是水清魚躍的海口美舍河鳳翔溼地公園,自然生態保持完美的興隆熱帶花園,還是視野開闊的濱海旅遊公路,充滿黎族風情的美麗鄉村,都讓採訪團成員感受到了海南島旖旎的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風情。  「海南生態環境好,與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係,也離不開海南人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保護。這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