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深陷海南歷史文化難割捨

2020-12-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容宇

  被譽為「為珠江立傳第一人」的司徒尚紀,不僅是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執行會長,更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大學的第一位地理學博士。

  近日,司徒尚紀來到三亞,參加首屆三亞疍家文化節,在疍家文化節的疍家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他提交的會議論文《疍民研究新視角:地方認同與文化認同》,對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探討,認為新文化地理學中地方認同和文化認同可給疍民研究提供一種新視角。司徒尚紀的觀點引起了省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

  6月2日下午,在研討會的茶歇時間,司徒先生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採訪。當天,他身著淺色西褲、淺藍色的襯衣,像以往一樣喜歡和年輕人交流,並且知無不言。

  談起他的海南情緣以及海南疍民文化,這位71歲的老學者難掩興奮,話匣子也隨之打開。

  30年海南情緣

  司徒先生雖是廣東陽江人,長期在廣東工作,卻是一個「海南通」,如果不是一口略帶粵西口音的普通話,很容易讓人覺得他就是地道的海南人。在與記者的交談中,他反覆提到海南民國鄉賢、最早關注疍民並作出開創性研究貢獻的文昌人陳序經,也多次強調如今海南率先成立疍家文化協會具有開創先河的意義。

  他說,疍民是海洋文化的活化石,無論從哪個層面,海南疍民都顯得特別珍貴,需要一種搶救性的研究,如今很多研究都可以以最具海洋特徵的海南疍民為對象,找到所需要的東西。

  司徒先生對地理科學有著執著的追求,從長白山天池到雲南邊陲,從桑乾河畔到南國海島,15個省區都有他的足跡,經常在烈日風雪中進行艱苦的野外考察。他的博士論文《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就是他在大量海南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完成的。在這篇博士論文寫作期間,他對海南島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翻閱了幾乎所有相關的資料,還多次深入五指山區調查黎族苗族的歷史文化。

  司徒先生為海南文化辛勤耕耘多年,著述甚豐,著有《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海南開發》、《簡明中國地理學史》、《廣東文化地理》、《廣東歷史地圖集》等與海南歷史、地理聯繫緊密的著作,為國內外歷史地理、文化地理學者提供學術支持。

  「第一次來海南島是在1984年,當時是為了寫博士論文《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一文與香港大學的同行一道來海南進行田野調查,這篇論文中對疍民也有提及,但當時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司徒先生說,在後來的著作裡,他對疍民也有陸續記載,「《廣東文化地理》中,記錄了疍民的風俗習慣和歌謠,但我覺得這些仍遠遠不夠,疍民文化寶庫中可以挖掘的寶藏還有很多。」

  司徒先生早年還曾參與海南城鎮規劃、海南歷史文化名城編寫、海南地方志編寫以及圖書出版、南海諸島歷史開發研究等工作,他笑言,他與海南結緣整整30年了,早已深陷海南歷史文化,難以割捨,不能自拔。

  換個角度看疍民文化

  司徒先生說,自上世紀30年代後,疍民漸漸成為中外學者研究的熱門對象。研究內容包括疍民歷史、經濟、文化、分布等,成果豐碩,但近些年疍民研究沒有突破和創新。「即使最近一次2012年在廣東中山召開疍民文化學術研討會,涉及領域仍是疍民源流、歷史演變、經濟生活、社會結構、信仰、風俗、歌謠、旅遊開發等,一如過去那樣,未見明顯的學術創新,這個古老的族群研究,處於停滯狀態。」他建議,運用地方認同和文化認同的研究方式,可以為疍民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近年,新文化地理學在我國興起,其中地方認同和文化認同成為熱門話題,它研究人對地方綜合性情感,對地方依戀、認同;而地方認同實質又是文化認同。這兩者又與人對地方認知、情感、意向有密切關係,不僅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建立人與地方、環境的和諧關係上有重要應用價值。

  相對於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有感應關係、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有決定作用等傳統文化地理內容,新文化地理更關注我們所處的「生活」。司徒先生進一步說明,新文化地理更關注不同的價值觀如何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景觀,然後這些景觀如何又對人產生影響;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相互作用及其與空間的關係;性(別)、低收入群體的空間;等等。  

  「新文化地理更熱衷於探尋環境背後的『意義』,以橡膠林為例,文化地理學家要揭示橡膠林的表象後面蘊藏著什麼樣的人性、人情以及精神風貌。」換句話說,新文化地理學,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除此之外,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江海社會」:

  疍家的文化認同

  江海生態環境,輾轉流離的活動方式,使疍民不可能像陸上農耕族群那樣固定在一個地方,他們以活動地域來維繫群體關係,這就是司徒先生反覆提到的疍民的「江海社會」。

  在研究中,司徒尚紀注意到,這支龐大的「江海社會」,其活動離不開固定的河段,疍民是以地域觀念來維繫群體、組織社會,故語言、風俗基本保持原來狀態,很少受到陸上居民影響。疍民這種對原居地的依戀、懷舊,經常存在於他們潛意識中,產生地方與人之間的情感的連結,也是記憶中的地方和感覺,經歷長時間不消失,是一種強烈的地方認同。

  「就像當下離開鄉村,進入城市的打工族,雖然條件改變,但他們仍念念不忘老家,並不認同城市,僅把城市作為謀生賺錢之地,一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就會回去。」司徒先生舉例說明,對故鄉的依戀、對城市的陌生,不能不歸結於地方認同的持續而長久的作用力。這就不難理解無論疍民漂流到何方,他們原來生活的那片水域永遠不會消失,牢牢地留在他們心中。

  「說到底,疍民能結合成江海社會,深層根源還在於他們的文化認同。」這種認同即自我認同,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形成的文化特性,包括文化認同、族群認同、血緣認同、地籍認同等的重迭、整合形成的文化共同體或文化綜合體。司徒先生認為,有賴於這種文化認同,疍民形成自己歸屬感、文化凝聚力,支持、保護族群生存,在強大外力包圍、壓迫下作出應對調適,繁衍至今。

  「目前疍民地方認同和文化認同研究不多,成果很少,希望作為疍民研究的一個方向。」司徒先生說,希望能有學者打破當前研究的沉悶空氣,開闢新領域。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度梳理海南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海南文化分門別類重點地作橫向論述,與上編縱向結合,縱橫互補,更深入細緻地闡明了海南文化的狀況。很顯然,全書做到學術性、現實性、可讀性三者有機地統一。  全書在對海南文化的構成作分析的基礎上,清晰地界定了海南文化的內涵。探討了海南文化在時間長河中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內容、結構以及它形成、深化和發展的歷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下總覽海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凝固的鄉愁 文化的融合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儂室在瓊州,公期唱瓊戲,親家談八音……」近日,一部名為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此外,在弘揚本土文化上副刊也顯現出應有的擔當,《和平日報》的一篇「海南風俗談」系列文章《海南的喪儀》,「瓊崖喪禮,多襲用古制,人死後即發訃報,孝子孫及親屬乃穿素白孝服……」,凸顯海南風土人情。  伍立楊指出,民國時期海南報紙副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甚大,總的來說質量穩定,欄目豐富,文章可讀性強。寫作內容及風格受到魯迅、鄭振鐸、鬱達夫、沈從文等人的影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歷史舞臺上的海南女性
    文/本刊特約撰稿   黃淑瑤   中國女性的地位是隨著歷史演進、朝代更迭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中國古代社會,女性曾經被視為低於男性的附庸存在。而位於邊陲的海南島,卻有著迥異的性別文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珍貴人文讀本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本書主編張健平。  ■ 本報記者 梁昆   拓片遺墨挖掘整理歷艱辛  海南日報記者:這部《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的出版,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    張健平: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口市博物館獨立舉辦了《辛亥名人———海南石刻遺墨展》,展出了近一年的時間,社會反響熱烈,好評如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冀文化學者海口對話
    繼2018年11月成功舉辦「《海南周刊》首屆文化學術年會·源遠流長——瓊閩文化對話學術沙龍」後,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2019《海南周刊》文化學術年會·源遠流長——瓊冀文化對話會」,探討海南、河北兩地的歷史淵源與人文互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佳木的喜與憂
    B02/03  海南有佳木,花梨、沉香、烏木、香楠…… 「材質堅韌、色澤鮮豔、經久不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劉興林:我的後半生就在海南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5月17日,劉興林應邀參加2016年海南省社科聯社團活動月暨海南國學教育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率先做了題為《國學教育必須批判繼承》的主旨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畫中有話」海南木雕
    海南傳統木雕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些藝術品的工藝和內涵,反映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立體的畫 無言的詩  以刀代筆,以木作紙,精雕細刻,賞心悅目的木雕作品被人們譽為立體的畫,無言的詩。木雕圖案的構思立意,其豐富的內涵,把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展示得淋漓盡致。木雕藝術的魅力集中體現在木雕圖案的題材文化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告
    王 全,男,1963年10月出生,海南海口人,漢族,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秘書長,白沙縣委副書記(掛職鍛鍊),省人大常委會華僑外事工委主任。現任五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正廳級)、機關黨組成員,擬任海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提名為省總工會副主席(負責常務工作,正廳級)候選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洋文學勁吹「海南風」
    日前,作家阿來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南地處南海前沿,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在海洋文學方面已經有了一些探索和積澱,中國現在越來越開放,國家和百姓的海洋意識逐漸增強,發展海洋文學符合時代大潮、符合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海南發展海洋文學已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海南海洋文學的創作現狀如何?創作發展趨勢和前景怎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新文化品牌探索全民閱讀海南模式
    為了服務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促進「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以下簡稱書博會)應運而生,這也是繼北京和上海後,中國內地舉辦的第三個國際圖書博覽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府城的建築符號
    瓊臺復興·城記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林先鋒 實習生 盧子盈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從宋開寶四年(971),瓊州州治遷於府城起,直至民國,近千年的歷史長河歲月中,府城一直扮演著海南島政治、軍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哉「優」哉海南遊
    作為人氣旅遊目的地,海南迎接著南來北往的客人,提升遊客滿意度成為旅遊企業和旅遊部門追求的目標。通過開展明碼標價放心遊、推進旅遊標準化建設、健全旅遊服務監管體系等系列舉措,海南旅遊在質效雙增的同時,也取得了「遊客滿意度明顯提升」的亮眼成績。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聽「最海南」的音樂
    八音隊演奏的八音樂,是海南本土極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並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八音,因主要由八種樂器演奏而得名。這八種樂器分別為弦、琴、笛、管、簫、鑼、鼓、鈸。這些樂器組合在一起,在八音隊的演奏下,撐得起《雁落平沙》這樣的傳統名曲,也鬧得開《鬧軍坡》這樣的本土民樂。這種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音樂,在漫長的歲月中,豐富著海島民眾的精神世界。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黎族圖騰元素展現海南文化特色
    作為海南島上最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而圖騰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三亞市民族事務局副局長胡海霞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黎族圖騰在黎族文化中是很常見的符號,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難尋,在織錦或是民族建築中都有體現。而吉祥物身上黎族圖騰點綴的服裝圖案,突出了舉辦地的特色,是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節氣是關於時間的文化
    ■ 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有幾千年歷史的二十四節氣,包含了人們對四季變化轉換規律的總結,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