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歷史舞臺上的海南女性

2020-11-25 海南日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黃淑瑤 

  中國女性的地位是隨著歷史演進、朝代更迭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中國古代社會,女性曾經被視為低於男性的附庸存在。而位於邊陲的海南島,卻有著迥異的性別文化。從傳世文獻和考古資料可以看出,在中原文化傳入海南島後長時間裡,海島文化依然帶有濃厚的「母系文化」特色。之後,又在與中原文化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女性文化。在這種文化中,海南女性活躍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展現了迥異於中原的女性形象。多位崢嶸巾幗紛紛被歷史所銘記,如南朝隋時期的冼夫人、宋代時期能號令島上各峒的王二娘母女、流落黎區後學會黎族女子紡織技術的黃道婆等等。

  海南島因為地處中原文化圈的外圈,遠離儒家文化,發展出完全不同於中原文化的性別文化。在這種女性文化中,海南女性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方面都煥發著不輸於男性的光彩。

  政治活動中的「半邊天」

  在儒家文化中,對女性參政行為極為排斥,甚至將其與家國興亡相連,認為「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尚書·牧誓》)。即是說,雌雞代替雄雞打鳴則家將敗得罄盡,後宮幹政的國將覆亡。這種觀念使得歷史敘事總是或明或暗地指出每個昏君背後都有一個邪惡的女人,每一次易代有紅顏禍水的因素,妲己亡商、褒姒亂周,如此嚴重的後果,使中國古代女性有時主動避開政治,如一代賢后長孫皇后,在唐太宗就政事詢問其意見時,推辭道:「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新唐書·長孫皇后傳》)。但這些觀念和現象,在百越民族中卻大相逕庭。

  從眾多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南方民族女性在政治生活中活躍不亞於男性,婦女自領其部者,不在少數。如陳繼儒在《太平清話》中記載道,「夷狄主陰,故宣慰土官及諸邊虜,皆聽婦人約束」。「其婦人亦能驅字牧,貫勁砮,頭纏花裹。開軍府,拜跪千人,不敢仰視」(《嘉慶平樂府志·瑤壯》卷三十三)。而在海南黎族,首領職位的交接規則明確承認女性在政治享有男性同等承襲權力。「峒各有主管領,歲居人眾,父死子繼,夫亡婦主」(《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三十六)。對於這種現象,中原統治者在治理南方民族時,本著「從俗而治」的基本方針,重點在於「羈縻」,並未對此多加幹涉。在治理當地民族事務時,通常以任命當地民族首領為基本方法。於是,南方民族地區女性直接參政為官的情況並不鮮見,如冼夫人、瓦氏夫人、奢香、王二娘等。

  王二娘,南宋淳熙至嘉定年間海南瓊州一位頗有影響力的黎族女首領。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的記載充分顯示了王二娘在黎峒中的威信:「峒中有王二娘者,黎之酋也。夫之名不聞,家饒於財,善用其眾,力能制服群黎,朝廷賜封宜人。」據載,王二娘外祖父於北宋皇佑、熙寧間歸宋,受命御守瓊管咽喉要地,彈壓三十六峒。其外祖父去世後,管轄權由其女黃氏承襲。紹興年間,瓊州許益試圖發動生黎協同作亂,黃氏親自向這些生黎進行了勸說,使許益作亂行動最終未能成功。為此,乾道七年,皇帝封黃氏為宜人。淳熙八年,王二娘繼其母黃氏之職,受封宜人,成為黎族三十六峒統領。統領期間,對維護邊疆安全和王朝在黎族地區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瓊管有令於黎峒,必下王宜人,無不帖然。」嘉定九年,王二娘故,其女吳氏襲職,充三十六峒統領職事。

  生產勞動中的主力軍

  中原漢族女性多數為「足不出戶」的家庭婦女,其經濟活動主要在家內,從事輔助性的勞動,如「針織」,並不直接參與生產勞動,「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為主要的勞動分工形式。而在古代海南,無論是家裡家外,都能見到女性的身影。眾多資料都顯示了海南女性在農田和商貿事務中活躍。如儋州,「婦女通無纏足,犁鋤井臼皆能兼任」(《民國儋州志》卷二《輿地·習俗》)。昌化「出海頭市、港口埠二處,女人能力田功」(《古今圖書集成》第一三八零卷)。「黎婦多在外耕作,男夫看嬰兒養牲畜而已」(清·張慶長《黎岐紀聞》)。

  除了忙於農田事務外,海南女性還是當地貿易活動的主力,尤其是近黎之地。如明《海槎餘錄·黎人考》記載道:「黎村貿易處,近城則曰市場,在鄉曰墟場,又曰集場。每三日,早晚兩次會集物質,四境婦女擔負接踵於路,男子則不出門也」。有名士為此贊道:「挑柴賣芋復擔油,百十成群盡女流。北地此風從未見,耐勞婦女獨炎州」。(焦和生《連雲書屋存稿》卷三)海南女性的勤勞使當地對好妻妾的衡量標準與儒家禮教中的大不相同。顧岕在《海槎餘錄》記載道:「其地殷實之家,畜妻多至四五輩,每日與物本,令出門貿易。俟回收息,或五分三分不等,獲利多者為好妾,異待之。」這條記載顯示,對當地而言,一個好妻妾的標準,不是儒家禮教中的「三從四德」,而是精明能幹,能內外操持,負販養家。

  當海南女性雙肩扛起家庭經濟時,極大鼓勵和支持了當地男性的求學行為。焦和生的記載顯示了這一點,「男子生來即讀書,求名不遂學樵漁」,「一切耕種,俱付婦人」(焦和生《連雲書屋存稿》卷三)。不論貧富皆如此,「貧民亦多習讀」(《民國儋州志》卷二《輿地·習俗》)。為鼓勵女性對男性求學支持,在丈夫入學後,妻子的地位相應會得到提高,「俗重功名,男子入學,其婦即許入筵席,坐高椅凳,否則,終身坐地」(焦和生《連雲書屋存稿》卷三)。

  明清時期,海南人文蔚起。據有關資料顯示,「至明清兩代,海南中科舉者大幅度增加,終明一代的89科殿試之39科中,就有海南62名考取進士;清代114科進士考試,其中28科海南有31人榜上有名。海南男性向學之風的形成,除了歷代對文教的重視之外,也與海南女性對男性求學行為在經濟上的支持密不可分。

  社會生活糾紛的調停者

  政治、經濟領域的活躍使海南女性,尤其是黎族女性在社會生活領域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古代黎人性好射鬥,往往可能一言不合,即會發生爭鬥,如這時有一婦女從中一站,爭鬥行為即可停止。「黎人習氣彪悍,與其同類一言不合,持弓矢標槍相向,有不可遏抑之勢,若得婦人從中一間,則怡然而解」。(《瓊崖黎岐風俗圖》)黎族女性的這種調解作用在族群紛爭時尤為重要,其俗云:「男子仇,只結於男子面上;若及婦女,則於父母家更添仇怨矣」(顧岕《海槎餘錄》)。

  當黎族內部發生紛爭時,婦女的態度非常重要。在解決紛爭前,雙方通常會召開全族會議,婦女也參與其中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在解決紛爭現場,除雙方男性外,雙方婦女也集結本方的婦女聚於各自陣營,並互相喊話。過失者一方道歉,如對方接受,即可化解紛爭。黎族女性的這種調解紛爭的角色,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保亭一些地區毛枝峒和毛道峒地區,還依然發揮其重要作用。

  黎族女性的地位對漢族女性,尤其是近黎區的漢族女性頗有影響。「村婦肩擔貿易,聚而成市,強徒惡少俱不敢辱」(乾隆《陵水縣誌》卷1《風俗》)。這條記錄從側面展示了活躍於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海南女性,她們的社會形象已不再是柔弱可欺,而是自立自強,不可輕辱的存在。

  詩文世界不乏荊釵染翰

  宋元以後,海南文化粲然可觀,海南女性除了支持男性力學外,也不乏自己就能染翰操觚、舞文弄墨者,尤其是仕宦家庭中的女眷,其中明代的馮銀、清代的吳小姑是其代表。

  馮銀,生卒年不詳,字汝白,瓊山那邕(今海口府城鎮南部)人。生活於明宣德至成化年間(1426-1487年)。教諭馮源之女。自幼聰穎過人,尚襁褓學語,父教以詩書,便能成誦。及長,博通經史,工詩文,其詩「風格清麗、婉約溫厚」,所作《暮春》、《題畫》、《詠蟬》、《夏日》等均被陳是集所編選的《溟南詩選》輯錄,是海南一位難得的女詩人。後嫁入海南望族———唐門,侍奉姑婆,極盡孝道。逢婆母生病,竟「刲股以愈姑病」,人皆稱其孝義。多種地方縣誌都將其收錄於《列女傳》,以頌揚其德。

  吳小姑(1825-1851年),號海山仙人,廣東瓊州(今海南海口)人,潮陽秀才邱玉珊之妾,通音律、擅填詞。著有《唾絨詞》(又稱《海山仙人詞》)一卷,收錄於南陵人徐乃昌刊印的《小檀欒室匯刻百家閨秀詞》中。詞風活潑、清麗、曠達,所作《梁山謁譙國冼大夫人廟》中曰「巾幗英雄,擅兩世,忠貞威烈」,便極具雄壯慷慨之情。同時,所作詩文內容多樣、且別具一格,《法駕導引》之二曰「家鄉別,家鄉別,回首望瓊臺。煙樹微茫山一發,思親不覺淚流腮」充滿了戀土情懷。而另有《踏莎美人·村居樂》一詞云:「燈影機聲,茶香松韻,商量明日開香醞。夫君家塾說書回,好是多陳蔬果共傳杯。」又足見其婚後幸福生活。惜鹹豐一年(1852年)去世,年僅27歲。生平諸事今已無從細緻查考,僅從其所作詩文中略作猜測。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陷海南歷史文化難割捨
    近日,司徒尚紀來到三亞,參加首屆三亞疍家文化節,在疍家文化節的疍家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他提交的會議論文《疍民研究新視角:地方認同與文化認同》,對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探討,認為新文化地理學中地方認同和文化認同可給疍民研究提供一種新視角。司徒尚紀的觀點引起了省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  6月2日下午,在研討會的茶歇時間,司徒先生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佳木的喜與憂
    B02/03  海南有佳木,花梨、沉香、烏木、香楠…… 「材質堅韌、色澤鮮豔、經久不腐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此外,在弘揚本土文化上副刊也顯現出應有的擔當,《和平日報》的一篇「海南風俗談」系列文章《海南的喪儀》,「瓊崖喪禮,多襲用古制,人死後即發訃報,孝子孫及親屬乃穿素白孝服……」,凸顯海南風土人情。  伍立楊指出,民國時期海南報紙副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甚大,總的來說質量穩定,欄目豐富,文章可讀性強。寫作內容及風格受到魯迅、鄭振鐸、鬱達夫、沈從文等人的影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珍貴人文讀本
    百年彈指,已成過往,英雄們的功過都已成為歷史,給後人留下的只是這些時代的印記。近日由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主編的《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一書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舉辦的辛亥名人拓片專題展中展出的68位民國政要的石刻拓片遺墨,其中有50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包括孫中山、于右任、胡漢民、李宗仁、馮玉祥、康有為、蔡廷鍇等,成為記錄海南歷史的一份珍貴的人文讀本。
  • 海南日報數字報-空靈婉轉「歐歐調」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實習生 王蔡雨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美麗湖畔,椰風吹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海南遇見最美圖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實習生 黃雅慧 圖\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如果把書籍比作時間的雕塑、信息棲息的建築和詩意閱讀的時空劇場,那麼書籍設計就是造就信息完美傳達的氣場,是一個引導讀者進入詩意閱讀的構建過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傾情唱響「音樂的海南」
    別致  紅色經典老歌、地方特色哩哩美、黎語歌曲  海南元素登上音樂殿堂  整場音樂會座無虛席,高潮迭起。「大海的呼喚」和「永遠的邀請」這兩個篇章中,涵蓋了20首純粹的海南合唱曲。  當用海南方言演唱的《久久不見久久見》在舞臺唱響,隨音樂漸起而響徹劇場的旁白讓人動容:「闊別海南已久的朋友們,海南的山水沒有忘記你們,海南的大海沒有忘記你們……」愛樂女子合唱團團長邢增儀記得,「到了音樂會的尾聲,近200名演員出場揮舞雙臂,向北京、向全國發出來自海南的『永遠的邀請』,現場觀眾紛紛起立,全場氣氛熱烈,曲終人不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名木變遷軌跡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森林變遷  花梨、坡壘、沉香、雞翅木、香楠、水椰……歷史上的海南島盛產珍稀林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和昌:要讓黎家樂器登上國際舞臺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詩婷 圖\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只有拇指大小的口唎卻能發出洪亮聲音,「高矮胖瘦」不一的唎咧能「唱」出不同的音調,1米多長的灼吧獨具特色,椰子殼內傳出的樂曲低沉婉轉……走進海南省民族歌舞團黎族樂手陳和昌不足30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洋文學勁吹「海南風」
    日前,作家阿來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南地處南海前沿,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在海洋文學方面已經有了一些探索和積澱,中國現在越來越開放,國家和百姓的海洋意識逐漸增強,發展海洋文學符合時代大潮、符合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海南發展海洋文學已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海南海洋文學的創作現狀如何?創作發展趨勢和前景怎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婚禮上的八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潘媚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一列配花的婚車在鄉村公路上前行,沿途不時響起喜慶的鞭炮聲,在臨近新娘家村口的時候,車隊停了下來,從車上下來的迎親隊伍中,最為惹人注目的,除了新郎,大概就是八音樂隊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劉興林:我的後半生就在海南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5月17日,劉興林應邀參加2016年海南省社科聯社團活動月暨海南國學教育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率先做了題為《國學教育必須批判繼承》的主旨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木材寶庫海南的喜與憂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貢  南國有佳木。花梨、沉香自不待言,最近海南省內甚至出臺了黃花梨的鑑定標準。  清代時,記載海南島著名樹木最多不過82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告
    王 全,男,1963年10月出生,海南海口人,漢族,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秘書長,白沙縣委副書記(掛職鍛鍊),省人大常委會華僑外事工委主任。現任五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正廳級)、機關黨組成員,擬任海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提名為省總工會副主席(負責常務工作,正廳級)候選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型詩歌音樂舞「詩韻中華 風雅海南」椰城上演
    4月13日晚上,大型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 風雅海南」在省歌舞劇院上演。這臺匯聚眾多朗誦家、歌唱家以及舞蹈表演者們的演出在近兩個小時中,帶領海南觀眾感受詩歌藝術之美。  整場演出共分序和「詩詞起源篇」「唐詩盛世篇」「宋元詞曲篇」「近代情採篇」「共和新韻篇」以及「多元詩脈篇」六大篇章,通過融匯朗誦、吟頌、器樂、聲樂、舞蹈、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將歷史悠久的詩歌文化以時尚、唯美的方式呈現在舞臺之上。藝術家們通過不同時代中湧現的經典詩作,來展示詩歌這一古老文學形式的源遠流長以及藝術之美,同時歌頌時代精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國際竹竿舞邀請賽海南複賽舉行
    本報海口11月11日訊 (記者趙優 通訊員謝琛)今天下午,2017(首屆)海南國際竹竿舞邀請賽海南複賽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舉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畫中有話」海南木雕
    海南傳統木雕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些藝術品的工藝和內涵,反映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立體的畫 無言的詩  以刀代筆,以木作紙,精雕細刻,賞心悅目的木雕作品被人們譽為立體的畫,無言的詩。木雕圖案的構思立意,其豐富的內涵,把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展示得淋漓盡致。木雕藝術的魅力集中體現在木雕圖案的題材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