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凡
繼李白、杜甫和孟浩然之後,詠洞庭的又一名篇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772—842)之手。他是洛陽人,與柳宗元一道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後同遭貶謫。他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做了10年司馬,寫作詩文近200篇。他在搜集、整理湖南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潤色而創作的竹枝詞尤為膾炙人口。貶逐南方期間,他曾多次來去洞庭,留下一首奇思壯彩的山水小詩《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詩人筆下,皓月清輝之下的洞庭,山愈青翠,水愈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指君山)。想像得奇特,比喻得巧妙,真是匪夷所思,給人以莫大的審美享受!
劉禹錫還寫了一首弔古抒懷的絕妙好詞《瀟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瀟湘神》又名《瀟湘曲》。此調創始於劉禹錫。詞詠湘妃故事,正是調名本意。楚客本指屈原,這裡是作者自比,因為他的遭遇與屈原極為相似,且又被貶在屈原流放之地,所以他和屈原一樣,有著難以排遣的哀怨,他多麼希望成為善於鼓悲瑟的湘靈的知音!靜謐的湘江月夜,無窮的惆悵,沾滿淚痕的斑竹,同想像中如怨如泣、若有若無的湘靈瑤瑟聲夢幻般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一種迷惘倘恍、亦幻亦真的藝術境界,使讀者不能不為之動情!
在劉禹錫之前,唐肅宗、代宗年代,另一位著名詩人劉長卿(約709—約786)因「剛而犯上,兩遭貶謫」。他是河間(今屬河北)人。大曆年間,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時,曾在一個深秋的傍晚隻身訪問賈誼故居,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七律《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寞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與賈誼類似的遭遇,使詩人傷今懷古,感慨萬千。「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時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後,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他;而西漢的賈誼也何曾想到近千年後,會有一位知音迎著蕭瑟的秋風獨個兒來憑弔他的故居?讀完詩篇,人們仿佛看到了詩人那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喟嘆。
唐末五代詩人譚用之,懷才不遇,仕途困躓。他遊宦他鄉,羈旅湘江之時,也留下一首很有名的詩《秋宿湘江遇雨》:
湘上陰雲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秋風萬裡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鄉思不堪悲橘柚,旅遊誰肯重王孫。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
詩人借湘江秋雨的蒼茫景色,抒發其慷慨不平之氣。他用雅致而又誇張的筆觸,為錦繡瀟湘勾勒了一幅雄奇壯美的圖畫:湘江沿岸,美麗的木芙蓉綿延萬裡,燦爛如五彩雲霞的花朵迎著秋風飄舞;村裡村外,千家萬戶掛滿薜荔,碧綠的藤蔓經秋雨一洗,暮色中顯得更加蒼翠。江山如此多嬌!詩人又借西晉志士劉琨聞雞起舞——舞劍的典故,表現了其幹時濟世的豪邁情懷。
後人稱湖南為「芙蓉國」,其源即出於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