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出來的直播帶貨虛假繁榮:90元可買500人互動1小時,大主播買...

2021-01-08 新京報

「雲控系統為直播引流,最多可以控制2萬臺手機,不需要人工操作,雲端發布指令後,2000條自定義發言自動發出,句句不重樣。」河南鄭州一家傳媒公司的測試機房內,銷售經理李飛正盯著眼前的上百臺手機,向遠道而來的客戶講解公司開發的雲控系統如何控制直播間流量。

在他身後,技術人員一番操作,原本黑屏的手機齊刷刷進入同一個直播間。如果不出意外,這套系統能晝夜不歇地對支架上的所有手機,同時執行「關注主播」、「發言帶節奏」、「點讚送燈牌」等命令。

銷售人員展示的直播引流系統後臺操作頁面。受訪者供圖

2020年,直播帶貨成為經濟領域的新風口,各路網紅、達人、明星紛紛擠進直播間,給消費者「種草」,也從中收割流量。在利益驅使下,像李飛這樣批量炮製流量數據的灰產人士應運而生。在他們手中,流量數據被明碼標價,90元可買500個機器粉進直播間發言帶節奏,包三個小時。使用者,大到孵化網紅的中介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機構,小到田埂上的個體果農。

在流量數據至上的直播江湖裡,主播手握漂亮的數據,與MCN機構、商家合作時往往擁有更大的籌碼和議價權,頭部主播向商家壓價,爭取「全網最低價」以吸引顧客;MCN機構孵化主播的同時,還要防著主播繞過機構直接與商家合作。主播、MCN機構、商家三者之間看似互利共贏,實則充滿了較量與博弈。

2020年下半年,多位頭部主播捲入流量數據造假、虛假宣傳的旋渦中。這些經過粉飾的直播間,終於暴露在公眾面前。

直播數據「注水」

帶貨七八分鐘,成交500多單,這是深圳一家零食品牌今年試水帶貨直播的「戰果」。沒想到,直播結束後的經歷讓黃興興有種坐過山車的感覺。

2020年7月,一家MCN機構找到她,希望進行合作。對方宣稱,旗下有個主播即將在某短視頻平臺直播首秀,其很有可能達到千萬粉絲級別,已經在該短視頻平臺官方推出的流量推廣工具上花了不少錢。

雙方商定,黃興興公司需付坑位費2萬元,主播佣金按商品成交額的20%收取。

黃興興回憶,這場直播持續了4個小時,因為是混播,只有七八分鐘的時間是在介紹她公司的產品,當場成交了500多單,最終賣了兩萬多元。沒想到,之後幾天至少三分之二的消費者發起了無理由退款,黃興興要求主播補播,但對方說什麼也不答應。黃興興懷疑可能有人在刷單,她認識的幾個品牌方也同樣遇到了「被刷單」的情況。

直播時「刷」出來的虛假繁榮,在直播後落在真金白銀上,黃興興的公司損失了至少1.5萬元。

如今直播帶貨出現了新的玩法,即花錢買機器粉進直播間觀看、帶節奏,製造「銷售火爆」的假象。儘管平臺進行了多輪清理,但這些灰產人士依然活躍在社交平臺上。

在QQ群以「直播人氣」作為關鍵詞搜索,很容易找到提供刷量漲粉的賣家。新京報記者通過QQ群聯繫到了一位提供刷量服務的賣家李亮。他表示,只要告知直播間帳號和開播時間,他們隨時都能安排人氣。

從李亮提供的報價單來看,「滾屏購買」3小時20元,2000個直播點讚10元,直播包人氣100人50元一天,500人圍繞直播間互動1小時90元,「圍繞直播間內容真發言」。

刷量人員在社交網絡上發帖攬客的報價表。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選擇了某短視頻平臺上一個正在賣暖風機的直播間,然後向李亮購買了20元包3個小時的「滾屏購買」,幾分鐘後,原本不太活躍的直播間隔幾秒就會出現「XX正在去購買」的彈窗。

正常情況下,用戶未登錄無法購買,但通過「滾屏購買」的刷量操作,即使不是真實觀眾也可以點擊「正在購物」,給直播間營造出「銷售火爆」的假象。

這種服務還能量身定做。另一位自稱在廣東的刷量人員許彬向記者提供了一段4秒鐘的視頻。畫面中,幾十部外觀一致的手機擺在支架上,所有手機呈現出同一個直播間,工作人員在手機間來回切換,動作嫻熟,一位女主播扯著嗓門喊,「這一款可以算是百搭了。」

批量炮製流量

刷觀看人數、瀏覽購物車、發言帶節奏等流量數據「注水」背後,已經野蠻生長出一條灰色產業鏈。在直播刷量產業鏈上,刷量人員許彬相當於代理商角色,處於中遊環節,而鏈條的更上遊,是雲控系統開發商。

早在2018年,銷售經理李飛所在的公司就開始研發為直播間引流的雲控系統,「哪裡有流量,我們就往哪裡去。」

據銷售人員介紹,「這套系統突破了短視頻平臺的機制算法,最多可以控制2萬臺7.0以上版本的手機,不需要人工操作,雲端發布指令後,2000條自定義發言,句句不重樣,能夠為直播間帶來更多自然流量。」

但新帳號一開始沒有推薦權重,活躍一段時間,平臺才會逐漸為帳號打上某個垂直領域「活躍」的標籤。技術人員小王介紹了一套速成的方法,簡單來說,購買系統後,再批量進一些單價300元左右的山寨手機,然後用手機號註冊短視頻帳號,之後按照他們揣摩算法得出的「經驗」操作,三天左右,帳號就會獲得權重。

「主要是直播公會、MCN機構和電商公司在買我們系統,很多大主播都在用。」李飛說,他們的客戶專門給手下的主播漲粉刷量,閒置的時候就對外出租,或接一些個人散單,還有人將養肥的帳號出售。

李飛估算過,客戶按100臺手機的數量來採購系統,要花26000元。但客戶願意為此投資,除了自己的主播可用,還可以接其他單,成為一個中間商,刨去買手機的錢,能很快回本,甚至巨額盈利。

雖然站在產業鏈上遊,但李飛公司的機房只有一兩百臺手機,是用來測試系統穩定性的,他們原本不接刷量的活,因為賣系統的利潤空間更大。但2020年初,直播帶貨一下子火了,刷量的主播明顯增多,他這裡就像是一個中轉站,客戶吃不下的單子,最終都匯聚到李飛手中,他再派給有機位的客戶,從中賺取差價。

在行業內浸淫的時間長了,李飛發現,不同級別的主播,直播時需要刷出的發言內容也不一樣。小主播的發言區主要是針對商品本身的疑問,或在砍價,「這典型就是為了賣貨賺錢」。對於四五十萬粉絲的主播,直播間裡就有人負責帶節奏了,「這個產品我買過了,效果挺好」。而千萬級別的主播追求的是排面,一上播就喊話,「喜歡這款產品的先扣個666」,「這說明產品很火,號召力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了」。

李飛覺得,這種帶節奏的方法很假,但是外行人看不出來,「都是真號,一機一號一IP,根本不會被平臺監測到。」據他了解,有些大主播買流量一天燒幾十萬都很正常,有實力的主播還花錢養粉絲團,拉群喊人到直播間帶節奏,定期送福利。

在雲控系統後臺,可以隨意設置直播間發言內容。受訪者供圖

這條灰色產業鏈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據媒體報導,2019年7月25日,在騰訊安全沙龍上,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高級研究員張寶峰給出了一個數據,各類刷量平臺在我國已超過1000家,處於頭部的100家每個月流水有200多萬元。

「受高額利潤吸引,很多地下產業從業者也逐漸湧入這個行業,虛假流量已經進入整個網際網路的肌理。」張寶峰說。

流量焦慮背後的利益博弈

直播刷量泛濫的背後,是主播、MCN機構,甚至品牌方對流量的焦慮。

李飛稱,他們的系統也為明星服務過,有的品牌方和供貨商擔心直播「翻車」,會為明星主動買流量,「誰都希望數據好看。」在新京報記者的採訪中,作為品牌方的黃興興也提到,主播流量的大小是他們合作與否的重要參考標準。

看上去,商家、主播和MCN機構是利益共同體,但現實中充滿了較量與博弈。

一般而言,主播會按照商家的實際到帳金額來進行佣金結算。但對於頭部主播而言,在帶貨之前,充當經紀人角色的MCN機構與商家之間會約定坑位費,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甚至更高,在支付坑位費的同時,商家也會要求MCN機構承諾保底銷售額。

黃興興在一年內代表公司接觸和拜訪了100多家MCN機構,她發現很多MCN機構在議價時有一個套路,「商務總是把價格壓得很低,動不動就要你打折促銷,你要是不答應,商務就搬出其他大牌主播的報價單,非常強勢,根本不給你議價的空間。」

低價,是打開直播間商品銷量的黃金法則,主播也深諳這條規律,跟商家談得價格越低,粉絲越喜歡,越容易成交,手握漂亮數據的主播和MCN機構,在下一輪談判中就有了籌碼,也意味著可以獲得平臺更大的流量扶持。

對於太強勢的合作方,黃興興不肯低頭,「對於我們這些中小商家來說,選擇直播帶貨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多賣貨,公司有成本、庫存方面的考慮,如果處處讓步,最終貨帶不出去,承擔損失的是自己。」前期踩了一些坑,黃興興也總結了幾點經驗,「粉絲量不代表帶貨能力,要看轉化能力,到底能不能把產品的賣點講透。」

有些MCN機構為防止主播與商家對接後,繞過機構私下合作,一般與商家對接的工作都由機構的商務來完成,直到上播前給主播一份產品介紹,這就導致主播對商品了解不足,賣點講不透。

黃興興現在更傾向於找那些沒有被機構籤約的達人合作。這項工作並不好做,因為現在商家太多,優質主播太少,資源分配嚴重不平衡。為了討好達人,她曾連續一個月每天給人家發早安和晚安,希望寄一份樣品過去,但沒有收到過回復,聖誕節那天,她又發了一條私信,「不回消息我也要祝你聖誕節快樂!」

對於黃興興這樣的中小品牌方,一位自稱做了兩年MCN機構的老闆向新京報記者直言,「雙方的出發點不同,很難合作,因為你們根本不懂種草和賣貨的區別,以為找了個大主播就要賣出多少貨,但現實中有很多複雜因素,不可能場場都成功,而且不同主播所追求的效果不同,大牌主播是為了做品宣,需要商家持續性投入,小商家不捨得投錢,這怎麼玩得到一起?」

直播帶貨分混播和專播。在混播中,一個主播每場播幾十種產品,看似給了更多商家露臉的機會,粉絲也多了選擇,但實際上存在很多套路。

在鄭州MCN機構「哲思互娛」做運營的王東徵向新京報記者透露,一上播就推的肯定是引流的爆款,等人氣到了高峰之後,再慢慢引入利潤最高的產品,賣得差不多之後,人氣會下降,然後再推標品、生活必需品,比如衛生紙,這種東西性價比高,粉絲很容易下單。

而主播為了數據好看,會把競品安排在一起,運營在後臺實時監控,根據直播間需要投入一些付費流量,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好東西越賣越好,缺少競爭力的商家越賣越吃虧。

雲控系統開發商展示為直播間刷量的場景。受訪者供圖

博弈不光存在於主播和商家之間,主播和MCN機構也有較量。王東徵稱,之前有一個規模較大的食品企業來談合作,公司安排了自己孵化的主播去對接,帶貨效果很好,結果幾個月後,主播被挖走了。

「自己孵化主播的話,需要機構傾注大量的資金和成本去打造,等到具有商業價值了,說不定就走了,那我不白培養了嗎?」王東徵覺得做這件事划不來,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他們現在將更多精力放在做垂直短視頻上,不會再把寶押在一兩個主播身上。

王東徵和同事去鄭州當地的銀基商貿城一家家進店敲門,教這裡的服裝批發商在短視頻平臺上開店,素材就是裝卸貨的日常,老闆素顏進直播間推銷,有合作意向的,公司提供運營服務,從老闆們賣貨賺到的錢中收取一定佣金。

「公司不需要捆綁主播,也不用擔心主播被挖走,直接對接商家,沒有坑位費,你什麼時候直播,每天出多少單,都是自己的選擇。」王東徵不願意細說這種模式,只是告訴記者,「就是正常的商業合作,有錢一起賺。」

釐清主播、直播平臺的責任

行業魚龍混雜,套路真假難辨,帶來的後果是消費投訴增多。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12315平臺共接收了2.19萬件「直播」相關投訴舉報,同比增長479.60%。其中,「直播帶貨」訴求佔比近六成,「直播」相關投訴舉報數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均為頭部電商平臺和短視頻平臺。

近期,最高法公布了一則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的判例,許某某是某平臺主播,2019年5月28日,消費者王某某通過直播間購買許某某私下銷售的一款手機。收貨後發現手機系仿冒機,經溝通無果後,王某某以網絡購物合同糾紛為由將許某某、直播平臺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

2020年9月21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對該案依法公開宣判,認定主播具有經營者身份,構成欺詐,應承擔賠償責任,直播平臺盡到了相關義務不承擔責任。

雖然這起案件中消費者維權勝利,但主播和直播平臺的責任如何釐定,直播平臺是否應該認定為電子商務平臺仍存在爭議。

「現在新興平臺出現了帶貨業務的延伸,但是不能因為平臺上的主播有帶貨行為,就一概定性為電商平臺,要區分引流和直接促成交易。如果交易在平臺上發生,平臺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實質性交易的撮合,那平臺就應該履行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針對直播平臺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相關監管機制也在完善之中。2020年7月29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徵求意見稿》指出,傳統電商平臺和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都被要求按照《電子商務法》規定履行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

在劉曉春看來,直播帶貨可以看作是傳統電商的一種延續,主播用個人形象吸引消費欲,達到流量變現和商品銷售雙重目的,這種新興銷售模式使得商家和個人的邊界模糊化,整個業態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需要社會各界及時作出應對。

(文中李飛、黃興興、李亮、許彬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金貽龍

編輯 劉倩

校對 張彥君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數據「注水」 3萬個贊5元可買
    本報記者 楊登峰 攝閱讀提示直播帶貨日漸成為影響消費者網絡購物的方式。然而,直播帶貨流量造假、價格欺詐等問題也引發關注。記者調查發現,直播間的直播人數、粉絲點讚互動數等數據都可以花錢「刷」出來。近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意見稿,禁止直播數據流量造假、虛假宣傳等行為。直播帶貨作為時下風口,在這個「雙11」成為創造銷量的主力軍之一。然而,直播帶貨流量數據造假、價格欺詐、退貨率高等引發的維權糾紛也層出不窮。《工人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直播帶貨市場背後隱藏著一個刷數據的黑色產業鏈條——改帶貨銷量、增加觀看人數和互動評論、點讚數都可花錢「刷」。
  • 直播帶貨數據「注水」:3萬個贊5元可買
    直播帶貨作為時下風口,在這個「雙11」成為創造銷量的主力軍之一。然而,直播帶貨流量數據造假、價格欺詐、退貨率高等引發的維權糾紛也層出不窮。《工人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直播帶貨市場背後隱藏著一個刷數據的黑色產業鏈條——改帶貨銷量、增加觀看人數和互動評論、點讚數都可花錢「刷」。
  • 古玩直播帶貨虛假繁榮,古玩直播帶貨泡沫有多嚴重?真相觸目驚心
    據了解,電視鑑寶專家鄧丁三快手直播賣字畫,當晚共賣出去13單,結果第二天又退貨9單;楊靜榮做古玩快手直播鑑寶,一件3000元,結果無人交錢捧場,而當時直播間顯示在線觀看人數近140萬;範海洋在快手進行古玩直播帶貨,結果月銷量不到5件,可謂熱鬧非凡,為了維持古玩直播帶貨數據的表面繁榮,一些古玩主播開始試圖採用刷單、買量等手段矇騙藏家
  • 中消協點名頭部主播 直播帶貨的泡沫還能撐多久
    昨天,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的文章,直指雙十一期間各大電商平臺和商家的種種欺詐和造假行為。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今年大火的直播電商中也存在著大量刷單刷量行為,並且點名批評了幾位頭部主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快手主播6小時賣出4億+,背後的帶貨套路有多野?
    前段時間,快手上兩大頭部主播雙雙破了紀錄。快手一哥@散打哥,曾經 1 天帶貨 16 個億的他,在 18 號聯合快手帶貨頭部網紅直播近 7 個小時,成為快手上第一個突破 5 千萬粉絲的主播。這月 8 號,快手主播@辛巴直播帶貨 6 小時總營業額高達 4 億+,銷售 430w 單,創電商單場帶貨奇蹟,最終全場交易額突破 5 億多。
  • 虛假鑑定、虛高估價、虛假拍賣,揭秘「古玩直播帶貨」背後的套路
    文章僅為轉載宣傳,侵權可聯繫刪除文章來源:中國藝術品市場信息網 編輯:趙德明據7月19日中華藝術網公布的古玩直播帶貨數據顯示,在今年的「618」期間,古玩直播帶貨總成交額達到80億元。說起來古玩直播帶貨的形式歷來已久,比如說以前的電視藝術品帶貨,在今年「618」期間古玩直播帶貨更是全面爆發,成為了各大古玩電商的重點銷售渠道
  • 直播帶貨進入了「畝產萬斤」時代?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這句話在網際網路時代又一次被電商直播驗證。自媒體「新文化商業」發表文章質疑:直播帶貨進入了「畝產萬斤」時代?文章認為,流量最終的歸途還是賺錢,「流量和數據造假帶來的虛假繁榮導致新興行業早夭的案例數不勝數。2020年,疫情突至,電商直播似乎成為可拯救各行各業的「靈丹妙藥」。
  • 直播帶貨刷單成風!套路深,讓你哭訴無門
    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4338億元。有機構預測,2020年直播電商規模或將超過9000億元。記者調查發現,近萬億元的直播帶貨大市場中,不乏有物美價廉的好商品。但也有些直播帶貨依靠不正當手段營造虛假繁榮,暗藏刷單、商品以次充好等貓膩。
  • 一場李雪琴親歷的直播帶貨造假現場:311萬觀眾真實不到11萬|深網
    一位經營直播刷量軟體的商家對《深網》表示,他公司開發的「雲控」刷量軟體在雙十一期間需求非常大,每天有幾百萬的流水,相當於大半年的業務量,而購買者既有中小主播,也有知名帶貨網紅。直播帶貨的刷量黑產一直存在,雙十一成了這些黑產「衝業績的最佳時候」。《深網》調查發現,直播帶貨刷量的現象覆蓋了抖音、快手、淘寶、京東和拼多多等平臺,直播觀看人數、評論互動、甚至直播銷量都可以刷。
  • 亂到離譜的直播帶貨,國家出手幫你講「武德」
    只要通過刷量,向消費者展示直播間的「人氣」和「銷量」,就會有大批大批觀眾變成消費者。想想看,大家都有過被「哄搶」氛圍衝昏了頭而匆匆下單的經歷吧,在直播間裡,這種衝動會被無限放大——大有來頭的主播們把產品描繪得天花亂墜,觀看人數蹭蹭上漲,以及「某用戶正在去買」的彈窗不斷滾動,總給人一種「不買就虧大了」的感覺。
  • 53元換15萬點讚!直播帶貨變成直播「刷量」!
    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的出現,的確大幅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當然了,這也推動了當下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一部手機、一位主播,就能打造出一個帶貨的直播間。也正是因為直播帶貨的門檻非常低,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加入到直播帶貨的行業之中。可是現在的直播帶貨,似乎已經「變味」了。
  • 直播帶貨下半場,牛鬼蛇神大混戰!
    4 月 1 號,羅永浩在抖音進行了首場直播帶貨活動,三個小時的直播時間裡,支付交易總額1. 1 億元,創下抖音直播帶貨新紀錄。從此,抖音系、快手系、淘系紛紛加入大戰,主播、網紅、企業家、甚至官員們,各個頂級流量紛紛下場,直播帶貨變成全民創富的戰場,硝煙四起。
  • 揭秘直播帶貨局中局:先交錢佔坑位 刷流量帶節奏套路多
    張鑫對這樣的安排表示認可,在敲定了6萬元費用及一些細節後,他將兩大箱子商品帶到了直播公司。  在距離開播前兩小時,張鑫坐立難安,不停地刷著手機的直播間。「很多大號主播都在當晚進行直播,我壓力還挺大的,擔心粉絲會被分流。」  直到開播前5分鐘,張鑫才知道自己的商品排在直播中的最後一個,而此前公司向他承諾會安排在黃金時間直播。
  • 百萬粉絲直播帶貨,真粉假粉數據無人知:直播帶貨「神話」的背後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直播帶貨已經走上世界舞臺。但是,如果沒有粉絲,沒有流量,那麼你的直播帶貨也是不成功的。當直播帶貨成為熱潮後。官員、企業家、明星紛紛走進直播間,玩起了「跨界」,更有無數網紅,坐擁一定的粉絲量後,紛紛開啟了直播帶貨。
  • 老羅直播帶貨我也心動了,試用9大平臺賺第1桶金
    把目前支持直播帶貨的9大平臺全試用一遍,包括淘寶主播、京東直播、騰訊直播、愛逛主播、蘑菇街、小紅書、抖音、快手和西瓜視頻,進行逐一對比評測和打分。告訴你到底哪個直播平臺不花錢不囤貨不整容,也能掙到第1桶金。這很有可能變一部廣東富婆的發家史……
  • 直播帶貨,被操控的流量
    △點擊圖片可查看完整專題報導「家人們,福利來了!」「寶寶們,最後一天,最實惠的價格!」直播帶貨的風口下,守在屏幕前搶購「特價商品」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電商直播已超過2000萬場。而狂歡的背後,頭部主播屢屢「翻車」,虛假宣傳、問題產品的投訴不斷。
  • 被困住的底層帶貨主播:一天直播13小時 3人圍觀也得播
    被困住的底層帶貨主播:一天直播13小時 3人圍觀也得播 時間:2020年12月02日 15:01:44&nbsp中財網   「一定是打開方式不對!」同時他也開始學習直播帶貨的一些套路,比如要在直播間做引流爆款,還要做利潤款、熱銷款等。「9月前一次直播4小時左右,大概能賣出3000元左右。從9月份開始,一晚上能賣出1萬多元。」  張墩煌認為,賣貨多了,首要原因是直播時間長了。進入10月,張墩煌拉長了直播時長。目前,張墩煌固定每周二四六,下午四點開始直播。通常情況下,他會直播到凌晨,直播時長8小時。
  • Chopsticks古玩直播帶貨
    聲明:僅為轉載,侵權可聯繫刪除Chopsticks古玩直播是香港鑑宸集團推出的獨立自主經營的古玩平臺,古玩收藏家們可邊看邊買,涵蓋的範疇包括陶瓷、玉器、書畫、青銅器、錢幣、雜項等。Chopsticks古玩直播自2019年3月份試運營以來,觀看古玩直播內容的移動古玩收藏家們超過千萬,古玩主播數量超500人。
  • 「魔幻」的直播帶貨:一夜血虧100萬,依然有無數人入局!
    為了一次直播,商家前期要耗費大量功夫,地毯式搜索尋求合作,好不容易找到合作方了又面臨選品、價格方面的洽談,總之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後出來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甚至還虧本,這讓商家何處話悽涼?近年,直播帶貨毫無疑問是大熱門,堪稱品牌曝光的最好渠道。
  • 給直播帶貨降降「虛火」
    馮 雲攝(中經視覺)近年來,主播帶貨、網紅帶貨成了熱門話題,在一些網紅直播促銷下,很多商品銷量大增。但近段時間以來,直播帶貨「翻車」現象頻現,有個別網紅直播間「買完不讓換」,有些直播中互動粉絲是虛假的機器人,還有知名主播推廣銷售假燕窩等不合格商品。如何正確認識直播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