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英特爾爭霸啟示錄 至純科技擬引「戰投」開產業年內先河

2020-12-16 財經網

近日在美上市科技股財報倍受資本市場關注,特別是半導體晶片行業中,受英特爾自曝晶片由臺積電代工後,臺積電、英特爾、AMD的財報和資本大戰愈演愈烈。這場「三國殺」的背後的深刻原因為何?對我國晶片代工業發展有何啟示?近期國內相關產業鏈上的資本市場有何動態?

AMD財報出爐,將英特爾、臺積電和AMD三巨頭在美股市場上的勁飆又推升到了新的高度。AMD二季度淨利潤1.57億美元,遠超去年同期的3500萬美元。美東時間7月30日,AMD股價漲至78.20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而日前宣布預定臺積電明年18萬片6nm產能的英特爾繼續下探,近5個交易日累計跌幅已達20.55%;同期,臺積電累計漲幅18.64至79.93美元,市值達4145億美元,比前兩者市值之和還高1186億元。

臺積電先勝一籌 全球晶片專業代工將深化

儘管二季度淨利潤同比增22%的成績也不算「寒酸」,但比起AMD和臺積電則相去甚遠。在摩爾定律之下,擁有全產業鏈構架英特爾與兩位在各自領域優勢更加突出的對手相比,為追求大而全反而暴露出短板——英特爾是全球少數仍採用IDM模式(設計、製造、封測、銷售,無不包攬)的晶片巨擘,此模式的麻煩在於,一旦其中一環跟不上,很易影響全產業生產——剛剛曝出的因7nm工藝難產而轉求臺積電一事,成了反面教材。

英特爾的10nm以及下產品反覆遲到,反映了IDM模式在先進位程發展上的弊病。伴隨著高昂的資本支出(5nm資本投入為14nm 兩倍以上)與製程升級的研發投入,英特爾以往優勢成了發展瓶頸。另一方面,作為英特爾最大的競爭對手,AMD已開始出貨7nm處理器晶片,而且AMD對臺積電的7、7+nm晶片的訂單增加到20萬片。英特爾與AMD的訂單導致臺積電明年上半年先進位程產能很可能維持滿。

邏輯晶片格局將加速演化。如蘋果已宣稱將於年底推出自研Mac處理器,NVIDIA於今年5月發布了7nm製程的圖像處理器,這使英特爾的市場份額受到挑戰;而在雲伺服器晶片領域,英特爾暫時還擁有「護城河」。長期而言,到底是臺積電的專業代工模式將勝出,還是後者的IDM模式笑到最後,還不好下定論;但業內和資本市場剛剛發生的軒然大波,則證實臺積電已明顯跑贏英特爾一籌。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晶片專業代工必將駛上深化之路。

 

中國晶片代工及產業鏈發展勢必加快 中芯國際產業鏈首家公司引「戰投」

近年來我國國內集成電路供應缺口巨大。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在《以產品為中心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演講上表示,截至2018年,行業貿易逆差達2275億美元。另據中國報告網報導,臺積電佔據了2018年全球晶圓製造56%的市場份額,中芯國際、華虹和武漢新芯合計佔比為28%。中芯國際是大陸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跨國經營型晶圓代工廠,已具備成熟的0.35μm-14nm製程代工能力。基於我國晶片業自主可控的戰略訴求,以及全球晶片圓晶代工產業格局的發展趨勢,均要求中芯國際及公司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加快發展。

市場角度看,IHS Markit預測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將達到585億美元,2025年將達到861億美元;其中先進工藝佔比從2020年36%升至2025年的50%。中芯國際已是全球僅有的5家具備14nm量產能力的廠商之一,2019年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為5%,公司及上下遊產業鏈公司潛在的發展空間,顯而易見。

中芯國際已完成IPO上市,戰略配售金額共242.61億元,配售對象共29家。有14家為國內半導體晶片產業公司,其中近半數為中芯國際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包括:半導體材料公司上海新陽,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家具備少量12英寸矽片供應能力的公司中環股份和上海新昇,刻蝕設備公司中微公司,以及清洗設備公司盛美半導體和至純科技

年內,A股上市的晶片產業再融資熱情上升,中興通訊、富滿電子等4家公司完成定增,梳理後可見業內65家公司中還有13家業務集中度較高的公司申請定增。截至目前,主業致力於封裝的通富微電與晶方科技定增項目融資預案已獲證監會核准;在中芯國際產業鏈公司中,至純科技是第一家擬定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公司。

來源:WIND,財經網

至純科技定增預案引關注

至純科技本次定增預案擬募資14.9億元引入戰略投資者,認購方中,北京集成電路、中芯湧久、國改基金、博辰投資、津聯海河的認購比例佔比超8成,與此5家機構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公司對接高純工藝系統及半導體溼法清洗裝備業務下遊客戶資源,與尋求上下遊併購機會。可見至純科技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思路非常清晰。

至純科技計劃引入的戰略投資方一覽:

來源:至純科技公告

至純科技於今年4月披露的公告顯示,本次擬增發的股票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甲方股票交易均價的80%。雙方經協商一致,確定本次發行股票的認購價格為25.62元/股。認購方在本次發行結束之日起18個月內不得轉讓。值得注意的是,以7月31日至純科技的收盤價44.26元計算,較已確定的發行價已上漲73%,若5家機構按此前方案認購,帳面浮盈約9億元。

日前,凱萊英、歐菲光相繼發布修訂版定增引入戰略投資者預案,將定價發行、鎖定期為18個月,改為以詢價方式參與認購、6個月內不得轉讓的預案;同時,認購方的「戰略投資者」身份已不見。以凱萊英未修改之前的定增預案為例,如果高瓴資本按其認購,帳面浮盈將高達18億元;再加上募資用途由「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額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改為生命科學開發等4項細分投向,引發市場對公司真實定增引入投資者的意圖頗為詬病。

這也讓市場更為關注至純科技定增計劃的進展,是一場資本「遊戲」,還是公司真實的戰略發展意圖,其是否符合長期需要。

好賽道上的後起者 猛操作後引入「戰投」是剛需

2017年上市後在原有高純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溼法工藝設備的至純科技,為集成電路領域的下遊客戶提供高純工藝系統服務和工藝裝備。隨著半導體晶片工藝技術節點進入28納米、14納米等更先進等級,工藝流程的延長且越趨複雜,因先進工藝對雜質的敏感度更高,尺寸更小的汙染物的清洗也就更困難,都可能導致最終產品不良率上升。

可以說至純科技進軍的半導體設備領域,是整體產業鏈中一條不錯的細分賽道——雖無法企及特例臺積電的驚人毛利率(近年來在50%上下浮動),但國內半導體設備行業去年整體毛利率約37.7%,仍高於封測類的12.6%和矽片業的33.2%。而且相對圓晶代工,清洗機的技術門檻較低,不會激起尖銳技術壁壘,比較容易實現全面國產化

目前全球市場範圍內,主要的溼法設備廠商以日本和歐美為主。至純科技躋身中高端溼法製程設備與服務後,與北方華創和盛美成為國內目前僅有的3家在該領域立足的企業,但3家公司合計的市佔率還不足10%

雖經後發追趕,但起步晚是業內需要面對的事實,至純科技也是如此。繼高純工藝後,中芯國際又成為至純科技半導體溼法設備的主要客戶(其他客戶還包括北京燕東、TI、華潤等),公司2019年年報顯示,半導體設備的營收逾8166萬元,毛利率為32.08%,佔總營收之比為8%,孤立地看,此成績已屬難能

但如果把審視的鏡頭拉高,就會發現至純科技是如何在正確的戰略之路上跌跌撞撞。今年一季報,至純科技非流動負債增至5.24億元,負債合計躍升到18.40億元,均創上市以來新高;現金流壓力繼續攀升,一季度降至-1.64億元,公司解決財務壓力、調整財務結構的訴求非常強烈。而如果這要完全歸因於的戰略選擇有誤,未免草率。公司預收帳款高達1.66億元,庫存達到7.23億元,亦聯袂刷新上市以來記錄,應收款7.48億,較去年末的高峰值回落0.08%——「三高並存」,凸顯運營模式需要被重塑——一季度資產周轉率僅0.03次,在A股晶片業上市公司中,已處於底層梯隊

至純科技近9年來的投資支出基本上呈持續上升,主要是因為購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支付的資金所致,去年接近對琺成製藥完成100%收購、以及全盤收購上海波匯科技,再加上溼法工藝設備方面的投入,導致投資活動淨流出額達到5.2億元之巨。可以說,公司已經過了快速擴張到擇路的階段,接下來通過引入戰略投資機構來調整內部治理環境、改善財務結構,以及拓展上下遊資源運營模式,為大勢所趨。

至純科技投資活動現金流入淨額統計(單位:億元)

來源:WIND

相關焦點

  • 臺積電背後的護國神人 英特爾為何失速掉隊?
    、海思聯盟不能再下單臺積電,再到第3季英特爾有意將晶圓製造業務委外代工,市場直接點名臺積電為不二人選,全球科技產業版圖動蕩及市場秩序紊亂的程度,幾乎算是空前,卻不知是否絕後。正一邊享受著中國科技產業界去美化紅利,同時也接收美系晶片大廠結盟合作誠意的臺灣IC設計產業,其實正默默被推到風口浪尖之上。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格局,頗讓人不寒而慄。細數臺灣半導體產業在2020年的最佳男主角—臺積電,和最佳男配角—聯發科的經營心法,臺積電是技術領先、卓越製造、客戶信任,聯發科則是產品、產品、產品,背後其實透露的都是濃濃的人文思想。
  • 至純科技蔣淵:至柔力量錘鍊至純科技
    來源:長江商報長江商報消息 提及中國半導體高純工藝系統,就不得不提至純科技。今年是至純科技成立的二十周年,回首過去至純科技董事長蔣淵感觸頗多,風風雨雨的二十年,她用女性溫柔的力量煉就半導體領域最高純工藝系統。
  • 英特爾6納米大單「託付」臺積電 主導半導體時代落幕
    截至發稿,臺積電周一開盤股價即漲10.04%,來到81.32美元/股。相反英特爾股價則在上周五收盤時重跌16.2%,降至50.59美元/股,市值蒸發410億美元,這也創造了該家晶片巨頭自今年3月美股暴跌以來的最大跌幅。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46期:英特爾從三星手裡奪回頭把交椅
    排在英特爾和三星之後的是SK海力士、美光科技、博通、高通、德州儀器、ST Microelectronics、NXP半導體和蘋果。2019年,英特爾的半導體業務營收為677.54億美元,與2018年的662.90億美元相比,增長2.2%;而三星2019年的半導體業務營收為521.91億美元,與2018年的737.08億美元相比,下滑29.2%。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80期:世紀大和解!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
    斯達半導體投建全碳化矽功率模組項目12月17日,斯達半導體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嘉興斯達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現有廠區內,投資建設全碳化矽功率模組產業化項目。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29億元,投資建設年產8萬顆車規級全碳化矽功率模組生產線和研發測試中心,項目將按照市場需求逐步投入,建設周期約為24個月。
  • 形勢比人強:英特爾終於要讓臺積電代工了?
    10nm至少要一直站崗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由下一代7nm工藝接班,英特爾已宣布解僱其首席工程官兼技術、系統架構和客戶端事業部總裁Murthy Renduchintala。Murthy Renduchintala是英特爾2015年從高通挖來的印度裔高管,曾一度被認為有機會接任英特爾CEO。有多家臺灣省內媒體爆料,英特爾已經同臺積電達成協議,向後者下達了6nm工藝訂單,用於製造代號Ponte Vecchio的超算GPU。
  • 英特爾找臺積電代工,全球舊晶片產業的翻篇
    在1985年英特爾曾一年虧損了將近60億美元(這可是1985年的60億美元),面臨絕境安迪·葛洛夫找摩爾商量,果斷決定斷臂求生。, Keller說到:自己習慣於準備一套3~5年的架構,但在英特爾,這個期限被致力於拉長到10年。
  • 白宮給英特爾50億,助其技術趕超臺積電,日韓企業開始支持華為
    美國的晶片產業可以說是非常發達,各種專利讓高通等美企躺著賺了很多錢,只要是你用了人家的技術,你自然要給人家專利費,不過這種安逸的賺錢方式,也很容易讓人選擇安逸,個人是這樣企業也是,像微軟在計算機系統的成功,讓其賺得盆滿缽滿,在智慧型手機時代的發力就明顯不足,現在的手機系統市場,基本被安卓和蘋果的
  • 臺積電拿下英特爾3nm訂單
    10月5日消息,臺積電拿下了英特爾訂單,這次是3nm。英特爾是美國一家以研製CPU為主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52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網際網路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臺積電,全稱: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簡稱:tsmc,屬於半導體製造公司。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59期:準備套現!軟銀要脫手ARM,英特爾或...
    重慶兩江智能裝備產業園明年試生產 從兩江新區獲悉,可填補國內中高端MEMS(微機電系統)半導體傳感器晶片空白的兩江智能裝備產業園,預計明年4月試生產,該項目由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擬用地120畝,投產後預計年產能達5萬個晶圓,年產值6億元。
  • [公告]至純科技: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上海至純潔淨系統...
    [公告]至純科技: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上海至純潔淨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交易攤薄即期回報情況及採取填補措施的..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上海至純潔淨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交易 攤薄即期回報情況及採取填補措施的核查意見 上海至純潔淨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至純科技:中芯國際與「至純」的晶片製造工藝
    至此,至純科技與中芯國際已經形成實際上的雙向戰略投資,有望助推公司半導體業務發展。現階段,中芯聚源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已形成了龐大的產業資源庫及平臺優勢,有望在供應鏈國產化、業務合作、投資孵化、產業布局等方面為至純科技提供機會和專業支持。
  • 摩根大通:臺積電將提前獲英特爾大單
    據臺灣媒體報導,摩根大通分析師昨日發布報告預測,臺積電將提前獲英特爾大單。英特爾提早為新晶片做準備,以此推算,臺積電2022年上半年就能開始量產英特爾中央處理器(CPU),比預期還早六到十二個月分析師稱,在英特爾5nm晶片量產前,臺積電還有機會先拿下英特爾
  • 臺媒:臺積電接到英特爾6納米製程晶片訂單,明年生產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美國科技巨頭英特爾被曝已決定由臺積電代工晶片。7月27日,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稱,英特爾已與臺積電達成協議,明年開始採用臺積電7納米優化版本的6納米製程為英特爾生產晶片,並且預訂了臺積電明年18萬片6納米產能。 此前,英特爾官方披露公司的7納米良率表現比內部目標落後了約12個月,首顆7納米處理器推出時間延後至2022年底。
  • 臺積電5納米利多加持,高通、NVIDIA、英特爾大單歸隊
    而根據半導體業內人士指出,包括高通、NVIDIA、AMD、聯發科、英特爾在內的重量級半導體巨頭,都將是2021年到2022年臺積電5納米製程的重要大客戶。  雖然英特爾並非首度下單臺積電,過去也一直有將某幾項IC零部件外包臺積電,但這次英特爾要外包的項目卻是超乎市場預期的CPU。先不說英特爾之前也曾想跨入晶片代工領域和臺積電搶食這塊晶片代工大餅,英特爾CPU的設計與製造能力向來是業界之最,如今卻傳出將把CPU外包給臺積電代工的消息震驚了業界。
  • 美國弄巧成拙,臺積電曲線反擊,英特爾躺著也「中槍」
    眾所周知,三星、臺積電都有能力生產5納米的晶片,預計將於2022年實現3納米的量產,而英特爾目前還沒有掌握7納米晶片的生產工藝。因此,美國一直希望臺積電或三星可以在美國本土建立他們的工廠,把先進的晶片生產線放在美國境內,為此,美國才特意邀請臺積電到美建廠。
  • 臺積電大幅調高投資布局先進位程 中國大陸龐大市場是其堅強後盾
    中國半導體巨頭臺積電大手筆調高今年資本支出至280億美元(約371.4億新元),準備把八成資本布局在先進位程,投入5G手機、電動車和高性能計算的晶片,以甩開與對手三星和英特爾的距離。受訪專家指出,應用越來越廣的半導體晶片已成「戰略物資」,中國臺灣半導體掌握尖端製造技術,與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緊密合作,與韓國的三星抗衡;中國大陸在科技戰中被圍堵難以突圍,但擁有最龐大市場是其優勢。這些年臺積電憑著超前科技和代工服務,在中美科技戰中左右逢源,股價從去年初的新臺幣339元(約16新元)一路狂飆至昨天盤中新高的新臺幣625元(約29.65新元)。
  • 臺積電3納米動工,富士康等外遷赴美,英特爾的好日子到頭了
    馬師傅在2010年6月第一次過對岸參加創新論壇,對臺積電等張忠謀推崇備至;然而,2014年再過對岸,參加企業家峰會時,竟敢嘲笑張忠謀等。理由是:2010年和2014都是同一批老年人在談論科技創新。真的是這樣嗎?近30年來,國內發展網際網路等虛擬事業體,養出兩匹馬,盛產網際網路夢想家;而「寶島」盛產實業家,其創新均與生產製造、開辦工廠有關。
  • 老美弄巧成拙,臺積電曲線反擊,英特爾躺著也「中槍」
    眾所周知,三星、臺積電都有能力生產5納米的晶片,預計將於2022年實現3納米的量產,而英特爾目前還沒有掌握7納米晶片的生產工藝。 因此,美國一直希望臺積電或三星可以在美國本土建立他們的工廠,把先進的晶片生產線放在美國境內,為此,老美才特意邀請臺積電到美建廠。
  • 英特爾找臺積電代工?IDM模式走不通了麼?
    根據臺灣工商時報稱,英特爾已與臺積電達成協議,預訂了臺積電明年18萬片6納米晶片產能。 英特爾為何找上臺積電代工? 英特爾為什麼會找上臺積電代工?一些新的業務單元,為了競爭,比如說為了跟英偉達搶市場,那就必須也要在製程上跟上,既然英特爾自己搞不了7納米呢,那就直接找臺積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