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上市科技股財報倍受資本市場關注,特別是半導體晶片行業中,受英特爾自曝晶片由臺積電代工後,臺積電、英特爾、AMD的財報和資本大戰愈演愈烈。這場「三國殺」的背後的深刻原因為何?對我國晶片代工業發展有何啟示?近期國內相關產業鏈上的資本市場有何動態?
AMD財報出爐,將英特爾、臺積電和AMD三巨頭在美股市場上的勁飆又推升到了新的高度。AMD二季度淨利潤1.57億美元,遠超去年同期的3500萬美元。美東時間7月30日,AMD股價漲至78.20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而日前宣布預定臺積電明年18萬片6nm產能的英特爾繼續下探,近5個交易日累計跌幅已達20.55%;同期,臺積電累計漲幅18.64至79.93美元,市值達4145億美元,比前兩者市值之和還高1186億元。
臺積電先勝一籌 全球晶片專業代工將深化
儘管二季度淨利潤同比增22%的成績也不算「寒酸」,但比起AMD和臺積電則相去甚遠。在摩爾定律之下,擁有全產業鏈構架英特爾與兩位在各自領域優勢更加突出的對手相比,為追求大而全反而暴露出短板——英特爾是全球少數仍採用IDM模式(設計、製造、封測、銷售,無不包攬)的晶片巨擘,此模式的麻煩在於,一旦其中一環跟不上,很易影響全產業生產——剛剛曝出的因7nm工藝難產而轉求臺積電一事,成了反面教材。
英特爾的10nm以及下產品反覆遲到,反映了IDM模式在先進位程發展上的弊病。伴隨著高昂的資本支出(5nm資本投入為14nm 兩倍以上)與製程升級的研發投入,英特爾以往優勢成了發展瓶頸。另一方面,作為英特爾最大的競爭對手,AMD已開始出貨7nm處理器晶片,而且AMD對臺積電的7、7+nm晶片的訂單增加到20萬片。英特爾與AMD的訂單導致臺積電明年上半年先進位程產能很可能維持滿。
邏輯晶片格局將加速演化。如蘋果已宣稱將於年底推出自研Mac處理器,NVIDIA於今年5月發布了7nm製程的圖像處理器,這使英特爾的市場份額受到挑戰;而在雲伺服器晶片領域,英特爾暫時還擁有「護城河」。長期而言,到底是臺積電的專業代工模式將勝出,還是後者的IDM模式笑到最後,還不好下定論;但業內和資本市場剛剛發生的軒然大波,則證實臺積電已明顯跑贏英特爾一籌。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晶片專業代工必將駛上深化之路。
中國晶片代工及產業鏈發展勢必加快 中芯國際產業鏈首家公司引「戰投」
近年來我國國內集成電路供應缺口巨大。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在《以產品為中心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演講上表示,截至2018年,行業貿易逆差達2275億美元。另據中國報告網報導,臺積電佔據了2018年全球晶圓製造56%的市場份額,中芯國際、華虹和武漢新芯合計佔比為28%。中芯國際是大陸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跨國經營型晶圓代工廠,已具備成熟的0.35μm-14nm製程代工能力。基於我國晶片業自主可控的戰略訴求,以及全球晶片圓晶代工產業格局的發展趨勢,均要求中芯國際及公司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加快發展。
市場角度看,IHS Markit預測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將達到585億美元,2025年將達到861億美元;其中先進工藝佔比從2020年36%升至2025年的50%。中芯國際已是全球僅有的5家具備14nm量產能力的廠商之一,2019年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率為5%,公司及上下遊產業鏈公司潛在的發展空間,顯而易見。
中芯國際已完成IPO上市,戰略配售金額共242.61億元,配售對象共29家。有14家為國內半導體晶片產業公司,其中近半數為中芯國際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包括:半導體材料公司上海新陽,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家具備少量12英寸矽片供應能力的公司中環股份和上海新昇,刻蝕設備公司中微公司,以及清洗設備公司盛美半導體和至純科技。
年內,A股上市的晶片產業再融資熱情上升,中興通訊、富滿電子等4家公司完成定增,梳理後可見業內65家公司中還有13家業務集中度較高的公司申請定增。截至目前,主業致力於封裝的通富微電與晶方科技定增項目融資預案已獲證監會核准;在中芯國際產業鏈公司中,至純科技是第一家擬定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公司。
來源:WIND,財經網
至純科技定增預案引關注
至純科技本次定增預案擬募資14.9億元引入戰略投資者,認購方中,北京集成電路、中芯湧久、國改基金、博辰投資、津聯海河的認購比例佔比超8成,與此5家機構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公司對接高純工藝系統及半導體溼法清洗裝備業務下遊客戶資源,與尋求上下遊併購機會。可見至純科技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思路非常清晰。
至純科技計劃引入的戰略投資方一覽:
來源:至純科技公告
至純科技於今年4月披露的公告顯示,本次擬增發的股票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甲方股票交易均價的80%。雙方經協商一致,確定本次發行股票的認購價格為25.62元/股。認購方在本次發行結束之日起18個月內不得轉讓。值得注意的是,以7月31日至純科技的收盤價44.26元計算,較已確定的發行價已上漲73%,若5家機構按此前方案認購,帳面浮盈約9億元。
日前,凱萊英、歐菲光相繼發布修訂版定增引入戰略投資者預案,將定價發行、鎖定期為18個月,改為以詢價方式參與認購、6個月內不得轉讓的預案;同時,認購方的「戰略投資者」身份已不見。以凱萊英未修改之前的定增預案為例,如果高瓴資本按其認購,帳面浮盈將高達18億元;再加上募資用途由「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額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改為生命科學開發等4項細分投向,引發市場對公司真實定增引入投資者的意圖頗為詬病。
這也讓市場更為關注至純科技定增計劃的進展,是一場資本「遊戲」,還是公司真實的戰略發展意圖,其是否符合長期需要。
好賽道上的後起者 猛操作後引入「戰投」是剛需
2017年上市後在原有高純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溼法工藝設備的至純科技,為集成電路領域的下遊客戶提供高純工藝系統服務和工藝裝備。隨著半導體晶片工藝技術節點進入28納米、14納米等更先進等級,工藝流程的延長且越趨複雜,因先進工藝對雜質的敏感度更高,尺寸更小的汙染物的清洗也就更困難,都可能導致最終產品不良率上升。
可以說至純科技進軍的半導體設備領域,是整體產業鏈中一條不錯的細分賽道——雖無法企及特例臺積電的驚人毛利率(近年來在50%上下浮動),但國內半導體設備行業去年整體毛利率約37.7%,仍高於封測類的12.6%和矽片業的33.2%。而且相對圓晶代工,清洗機的技術門檻較低,不會激起尖銳技術壁壘,比較容易實現全面國產化。
目前全球市場範圍內,主要的溼法設備廠商以日本和歐美為主。至純科技躋身中高端溼法製程設備與服務後,與北方華創和盛美成為國內目前僅有的3家在該領域立足的企業,但3家公司合計的市佔率還不足10%。
雖經後發追趕,但起步晚是業內需要面對的事實,至純科技也是如此。繼高純工藝後,中芯國際又成為至純科技半導體溼法設備的主要客戶(其他客戶還包括北京燕東、TI、華潤等),公司2019年年報顯示,半導體設備的營收逾8166萬元,毛利率為32.08%,佔總營收之比為8%,孤立地看,此成績已屬難能。
但如果把審視的鏡頭拉高,就會發現至純科技是如何在正確的戰略之路上跌跌撞撞。今年一季報,至純科技非流動負債增至5.24億元,負債合計躍升到18.40億元,均創上市以來新高;現金流壓力繼續攀升,一季度降至-1.64億元,公司解決財務壓力、調整財務結構的訴求非常強烈。而如果這要完全歸因於的戰略選擇有誤,未免草率。公司預收帳款高達1.66億元,庫存達到7.23億元,亦聯袂刷新上市以來記錄,應收款7.48億,較去年末的高峰值回落0.08%——「三高並存」,凸顯運營模式需要被重塑——一季度資產周轉率僅0.03次,在A股晶片業上市公司中,已處於底層梯隊。
至純科技近9年來的投資支出基本上呈持續上升,主要是因為購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支付的資金所致,去年接近對琺成製藥完成100%收購、以及全盤收購上海波匯科技,再加上溼法工藝設備方面的投入,導致投資活動淨流出額達到5.2億元之巨。可以說,公司已經過了快速擴張到擇路的階段,接下來通過引入戰略投資機構來調整內部治理環境、改善財務結構,以及拓展上下遊資源運營模式,為大勢所趨。
至純科技投資活動現金流入淨額統計(單位:億元)
來源: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