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如何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出新的表述:「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將原來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調整,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從不同維度闡釋「現代化」的含義、從不同發展階段解讀「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深入分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一、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三個維度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從三個維度理解:第一個維度是物質的現代化;第二個維度是治理的現代化,也可以說是制度的現代化;第三個維度是人的現代化,即更大程度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三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其中,人的現代化是物質現代化和治理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物質的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是各有其側重點的。例如過去在物質短缺的情況下,我們更多強調的是物質的現代化。20世紀60年代我們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即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著重講的是物質的現代化。

進入21世紀,「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

在物質的現代化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之後,我們就要及時跟進位度的現代化、治理的現代化。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2.治理(制度)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著眼點從物質的現代化開始過渡到制度的現代化。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並作出重要部署。可以說,如果沒有制度的現代化、治理的現代化,物質的現代化也將難以進一步取得新的進展。有了制度的現代化、治理的現代化來支撐,物質的現代化才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

▲重慶嘉陵江兩岸的渝中區CBD和江北嘴CBD高樓林立。新華網發(傅傑攝)

3.人的現代化

近年來,我們黨開始關注「人的現代化」,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意味著不能再單純依靠自然資源、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發展,而是要更多地依靠創新。要從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讓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髮揮更大作用。要通過人自身的發展,通過國民素質(包括健康素質、文化素質、技能素質等方面)的普遍提升,給「創新」打下一個廣泛的社會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使發展的方式和目的高度統一。

二、新的發展原理:以「人本邏輯」超越「資本邏輯」

注重人的現代化,意味著要用新的發展原理來指導我國今後一段時期的發展。這個新的發展原理是人本邏輯,這與傳統發展經濟學講的資本邏輯有明顯區別。在物質短缺、生產力水平落後的情況下,需要重視資本邏輯,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要避免資本邏輯導致人的異化,避免財富鴻溝、人力鴻溝,避免出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情況。

我們要避免這種資本邏輯帶來的發展畸形,就必須轉向人本邏輯,即通過人自身的發展來實現整個國家的發展,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所以在三個維度的現代化裡面,人的現代化應是居於中心地位,物質的現代化、治理的現代化,都要圍繞人的現代化來做文章。經濟社會的發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都是要為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創造有利條件,要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在安徽省肥西縣豐樂鎮新豐村,農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2018年9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很多重要論述,例如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這都為人的現代化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在當前城鄉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要朝人的現代化方向努力,不能厚此薄彼。

以前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制度創新去解決;妨礙人的現代化、妨礙人全面發展的一些體制機制問題,也是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從「增長邏輯」轉向「發展邏輯」

無論是物質的現代化還是治理的現代化,最終都要落腳到人的現代化上。同時,人的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又會反過來進一步促進物質的現代化和治理的現代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定要擺脫原有的那種只從物質現代化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偏向。這意味著我們要從過去的「增長邏輯」轉向「發展邏輯」。

增長邏輯是單一維度的,主要是講GDP的體量、規模、速度。發展邏輯不僅要講規模、速度,還要講質量、結構、效益、安全;不僅包括經濟發展,還包括社會的發展、制度的完善,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沒有人的現代化作為目標,物質的現代化和制度的現代化就會失去方向。

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即六個「新」: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這些目標中,「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主要講的是物質的現代化,「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講的是制度的現代化。「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與治理、制度的現代化有關,因為只有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更加完善。而「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關注的都是人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也可以從人的現代化角度去理解。因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不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同時也是人自身全面發展、充分發展的前提條件。可以說,「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六個方面的目標,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階段性目標,都是圍繞著物質的現代化、治理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而展開的。

來源:《國際治理》周刊

監製:李曉雲

編輯:馬宇聰

校對:郭建偉

相關焦點

  • 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重維度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徵,如何從歷史維度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從現實維度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方案;從世界維度回答中國的現代化到底提供了何種答案,是深入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個基本維度。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從當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和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層面,深入理解統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歷史意義,既是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發展邏輯的必由之路,也是準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規律的應有之義。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意涵
    明確「十四五」時期的時代方位,從「兩個大局」出發闡明中國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有利於引導全社會匯聚共識、凝聚力量,對於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穩固根基的重要躍遷,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與強大的現實性力量。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科學指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即將開啟新徵程的重大歷史時刻,提出的奪取新勝利的關鍵性、綱領性文獻。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實現之後,中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嶄新徵程。考察和梳理這一徵程的歷史由來及其傳承脈絡,可以清晰地揭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當代境遇和未來趨向。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
    全會以堅定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制度自覺,深刻回答了開啟新徵程之後,中國道路要怎麼走、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要怎麼建設、國家治理能力要怎樣提高的問題,向全黨全面部署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任務,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擘畫出宏偉藍圖。
  • 【資訊】如何理解「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
    《建議》開篇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這其中,「乘勢而上」的「勢」是什麼?「新徵程」之「新」有何深意?
  • 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徵程
    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我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徵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自全會閉幕以來,全國社科理論界掀起了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熱潮,各地社科專家結合自身所學和當地實際,暢談學習心得,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 李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法治意蘊
    從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角度來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深刻法治意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林認為,一是標誌著以往「法治小康」建設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的發展目標。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新徵程上要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 ...顏曉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領導的新的偉大革命
    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21世紀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革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開闢出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更為重要的是在人類社會建成有著獨特本質、內涵、優勢、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世界歷史意義將超過十月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重要貢獻。
  • 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力量
    要深入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意味著中國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意味著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要做好「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有機銜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要學習貫徹好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三個新」,拿出對黨和國家決策切實管用的研究成果。
  • 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這次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這是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謀劃的宏偉藍圖,預示著一個蘊藏著無限生機與活力的中國,即將昂首闊步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壯麗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新篇章。
  • 林建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國意義和世界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於「現代化」的理解和詮釋,可謂仁智俱見。但是,無論作為靜態的概念還是作為動態的實踐,「現代化」在人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呈現,總是令人怦然心動,已是不爭的事實。
  •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  《求是》雜誌編輯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清晰展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
  •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在實踐探索中,我們黨取得了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極大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在新時代,圍繞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
  • 知與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法治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範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
  • 如何理解「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編者按:我國「十三五」時期,即將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這一裡程碑式的成就圓滿收官,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引下的「十四五」時期,即將從2021年起正式開啟。
  • 全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內涵和特徵
    黨的十九大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了宏觀展望和總體描繪,內涵深刻、意蘊豐富,具有鮮明的全面性、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特徵。一、中國的現代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全面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推進的現代化,全面性特徵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鮮明標誌。
  • 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新時代開啟的新徵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不僅包括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還包括人的觀念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無論何種現代化,它的目標指向都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前提是實現共同富裕。在這個意義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本目標。共同富裕是協調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新的概括,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擘畫壯美藍圖,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因此,《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從「十三五」轉向「十四五」,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跨入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不論從哪個角度講,都預示著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