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漲知識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就是各式各樣的俗語。俗語言簡意賅,別看寥寥數十字,都是還是很值得去品味的。
俗語雖然簡潔粗糙但正所謂「瑕不掩瑜」,其蘊含的智慧卻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及,很多俗語還不乏大道理。
流傳了上千年的俗語,依舊有很好的啟發意義,讓人受益良多。
有一句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的前半句「老牛吃嫩草」,你知道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嗎?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老牛吃嫩草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古時候,農業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幾乎全靠人力和牲畜。後來,黃牛變成了農民種田的好幫手。
一日,老農在田間放自家的老牛吃草的時候,便發現老牛隻挑幼嫩的草吃。這才想到,自家的老黃牛已不再是當年那頭小牛犢了,老牛的脾胃功能變得很差,消化系統也不像幼年時那般好了,所以只能撿拾草地上剛冒芽的嫩草吃了,老農就感慨了一句「老牛吃嫩草」,之後,這句話便傳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口中。
老牛吃嫩草」便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一句俗語,後來多形容年紀大的人與年紀小的人結為夫婦。
其實很多人都只知道這上一句,卻不知道下面一句更加絕妙,那就是:吃雞要趁早。
為什麼說「吃雞要趁早」呢?
關鍵點在於「趁早」的涵義。上了年紀的雞吃起來口感不好,尤其不要用老雞來招待貴客,會顯得非常沒禮貌;所謂的「殺雞要趁早」其實指的是要選擇適齡的雞!
這句俗語的引申涵義,蘊含古人的處世大智慧,那就是:有些事情想要做的時候,就要趕緊去做,拖拖拉拉、猶豫不決的時候,也就錯過了最好的機會,等到真的想要去做的時候,也就不會有好的結果了。
總的來說,這句俗語是對古人們飼養家畜經驗的高度總結,也同時是老祖宗們高深智慧的體現。
俗語,是流傳千年的語言藝術。它的主要傳播方式並不是通過書本記載而是經過人們口口相傳而流傳於世。
俗語,是老祖宗們智慧的結晶,它們經歷了時間的驗證,直到今天它們還在發揮著勸人向善、引人深思、幫助人們少走彎路的作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因為這種口口相傳的獨特傳承方式,很多經典俗語慢慢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
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歷史典故在《增廣賢文》裡都有記載。《增廣賢文》,又名《古今賢文》,該書最早出現於明朝萬曆年間,為中國明代兒童啟蒙書籍。該書無明確作者,但經過歷代文人的編改增補,已經初步大成。
《增廣賢文》內容絕大多數都來自於詩詞歌賦、四書五經、格言、諺語等,書中講述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蘊含著前人無盡的智慧,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
書中的內容題材廣泛,包含了社會人際關係、人性善惡、為人處世等,通過對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總結,給予人借鑑和參考。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句簡短話不僅有趣也是直擊人心,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看格言和諺語的原因。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往往讀到的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
《增廣賢文》認為人性本惡,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結合儒釋道思想,闡述為人處世的道理,很有哲理性,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這本《增廣賢文》是精裝正版,經久耐用。全文111篇,包含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和故事,內容十分完整,值得全家老少的閱讀和學習。
閒暇的時間,下班坐車或者睡前,都可以讀一下,充分的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還能增長見識與智慧,豈不是一舉兩得。
一本書的價格是59元,也就一頓飯錢,十分划算!能讓你終生受益!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