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給歷史留些思考空間

2020-12-14 東方網
古建築:給歷史留些思考空間
2007年12月19日 09:56
選稿:上官賢  來源:東方網  作者:沈棲  
    我是在讀了媒體一則消息之後引發這一話題的——

    某報刊出專輯《十二幢徽派建築「定居」羅店——本市又一座生態休閒公園年內建築》,稱:「這座佔地1200畝的休閒生態園,將成為上海旅遊的一處新景點。十二幢徽派建築,個個相異,材料也各領風騷。在安徽當地,它們有的瀕臨倒塌,有的需要翻建,有心人把他們收購過來,拯救危亡,異地重生。」皖南家族式村落的「徽商」大環境雖早已湮滅,但黃山、淮南地區的自然風俗並未遭嚴重破壞,這些古建築完全能在當地完成保護性的改建。倘若離開了當地風土,剝皮抽筋式的移植,即使「救活」了,也如一具「古屍」展。我認為,十二幢徽派建築「定居」羅店,是典型的城市消費休閒文化對鄉土文化的跋扈之舉!

    歷史是有靈魂的。在一定意義上說,那些古建築乃是載附著歷史的靈魂。它代表了城鄉不同階段的精神面貌和建築特點,乃至反映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與居民的關聯,蘊含著諸多的歷史信息,古建築堪稱歷史發展的活見證,它是鮮活的、真實的而不加粉飾的歷史記憶,也是人藉以確定自己身份的文化背景。正是基於這一理論的前提,1877年,英國在莫裡斯的倡導下成立了古建築保護協會(簡稱SPAB),旨在抵制當時對古建築貿然的對立面裝飾。該協會拉開了現代社會古建築保護運動的帷幕。歐洲各國從古建築保護協會的建立發展到古建築保護法的頒布,從以文物保護法為內容的《雅典憲章》發展到全面保護古建築的《威尼斯憲章》。《威尼斯憲章》作為一部古建築保護法律首次將Site(場地)加入,明確了「保護一座古建築,意味著要適當地保護一個環境。」

    環視歐洲,古建築風韻猶存。德國北部城市呂貝克絕大部分都是古老的歷史性建築,他們的原則是寧修毋拆。義大利首都羅馬是著名的古城,保存得原汁原味,其主要建築遺蹟,如鬥獸場、元老院、圖拉真市場等仍在繁華的羅馬市中心「駐足」。法國首都巴黎的整個城市宛如一個古建築博物館,古城堡、老屋宇、老街區都保存著原來的歷史風貌。前些年,我觀光巴黎,還在塞納河畔的「伏爾泰咖啡館」「休閒」了一回,那可是具有400多年歷史的伏爾泰故居改建而成的,足實讓我遐想了一番。

   反思我國,我們只有文物保護法,而沒有古建築保護法(兩者雖有關聯,但也因各自要旨而有所區別);古建築保護法在我國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沒有完備的法律,有些問題就無法可依,古建築的保護便處於無序的狀態之中。或扯著打造「現代化城市」的旗號,將古建築一鏟了之,或以提升城市消費休閒文化品位為名,「移植」古建築,更有甚者,造假古蹟,令人不齒。前不久,從京華傳來消息,老北京城最大的前門歷史文化街區正在拆毀,被改造成一個假古蹟——營建豪華的四合院群,以售高價;京城另一個著名的御河保護區以及古河道上的古建築也被大拆,涉及400多個古院落。經濟利益至上,一切圍著金錢轉,乃至世風不古!

   行筆於此,我忽兒聯想到前些日子讀清初王士禎《香祖筆記》中「日晷」一條:「江寧有西域賈胡,見人家几上一石,凡數至,主人故高其直,未售也。一日重磨洗,冀增其價。明日,賈胡來,驚嘆曰:''此至寶,惜無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時辰,每交一時,輒有紅子布網其上,後網成,前網即消,乃天然日晷也。今子磨損,何所用之?''不顧而去。」這位海洋山人說的是江寧(今南京)某戶有一石,為西域一珠寶商人相中,幾次欲購未得,石主為「高其直(值)」,重加磨洗,反而毀了此寶。此物原有價值殆盡,物主難辭其咎。拆了真古蹟,以假古蹟取而代之,委實讓人詫異,它豈非比那個「磨洗日晷而毀此古物」的江寧人無知更甚?

   2002年,英國歷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發表報告《變化的倫敦:一個變化的世界中的古老城市》中指出:「破壞人們熟悉的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會造成社區的失衡,需要付出破壞性的代價。」在這方面,我們已經付出太多的代價。在保護古建築問題上,我們無論從理念,抑或措施都較歐洲落後,這種落後的狀況與我國是一個遺產大國的身份頗不相稱,也與我們正處於的經濟與文化協調而可持續發展的態勢有所「錯位」,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覺。

   古建築,能給現實留些遐想的機遇,更重要的是,它給歷史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相關焦點

  • 尋訪唐代木構廣仁王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古建築
    廣仁王廟歷史廣仁王廟俗稱五龍廟,其實就是一座民間用於祈雨的龍王廟,廣仁王就是龍王之一的青龍神。它所在的村子叫龍泉村。龍泉就是當地的一汪泉水,得名於唐代,據記載,泉水發於五龍廟底下,曾經「澆灌百裡,活芮之民」。現在水位下降,已乾涸無蹤,僅留一個遺蹟標誌。
  • 做人:留些口德,留些肚量,留些後路,留些福澤,留些餘德
    做人:留些口德,留些肚量,留些後路,留些福澤,留些餘德 人生十悟:
  • 給自己留些空間,放鬆淡然,才能擁有更精彩的生活
    畫家用瀑布來凸顯寧靜的道理就在此,就像用老和尚引出古寺一樣,瀑布真正的重點在於帶出寧靜,這都是一種意境,給人留了一個想像的空間,而不是直白地告訴人們,那樣反而顯得有些突兀。有一個畫家在一幅巨大的畫布上作畫。在畫布一角,他畫了一棵樹,樹枝上有幾隻鳥,但其餘的地方都是空的。不懂畫的人或許會覺得太浪費紙張了。
  • 讓古建築成為連接歷史和現代的名片
    依託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80後的年輕企業家汪東明擔起了保護、傳承和創新的重擔,致力於將樂平古戲臺文化發揚光大,將古建築產業做大做強,成為一張連接歷史和現代的名片。追夢:建築人的企業家夢出身在木工手藝人家庭的汪東明,小時候的夢想不是成為一個優秀的手藝人,而是做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為夢想而不屈不撓地奮鬥。
  • 古村的危與機:疫情引發的對鄉村社區空間再造的思考
    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大量完整的古建築聚落,有古樹、古井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有穩固的、久經磨合的社區鄰裡關係,還有可以不斷挖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在隔離中,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城鄉社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社區安全、社區發展、社區文明、社區生態以及社區治理等方面的協同建設,都需要進行深入思考。
  • 古建築浴火重生:歷史語境下的現代設計與改造
    古建築,承載一個城市或一座鄉村的歷史文化。保護性創新、傳承性激揚,是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築的題中應有之意。事實恰恰如此,每個時代的建造,作為傳統與當下的結合,縱非文化核心區,卻始終無法脫離文化核心的牽絆和影響。
  • 貴陽扶一祠,有3組古建築,有著歷史厚重的氣息
    前幾期我們都有談到過,明代著名哲學家、軍事家、思想家王守仁,對我們貴州的文化教育影響很大,所以貴陽還有兩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今天還有陽明路留在南明河畔,想要了解陽明文化,還可以到他曾經龍場悟道的地方修陽明洞,了解「陽明心學」。至於王守仁墓,除前面提到的幾點外,貴陽還有一座陽明祠。
  •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古建築?
    梁思成設計的北京慶壽寺雙塔街心公園梁先生當時痛心於此,又在留美的學習中看到西方在一百年前已經開始藝術考古,討論起古建築在藝術上的客觀價值,大受觸動。他歸國後,便加入中國營造學社,致力於對中國建築的調查與研究,想要以此喚醒社會對古建築的保護,哪怕是少拆一點,也功德無量。
  • 看遍山西寺寺樓——對山西古建築旅遊市場的思考
    楊傑並不是導遊,而是一位民間的歷史研究者,從2008年開始,他訪問了山西省境內80多個縣,對每個村子進行鄉土調查。有時候會與當地旅行社合作,為專業或準專業遊客提供古建築深度導覽服務。這已經是他今年接待的第15個山西古建築考察團了。他記得去年暑假帶了一支建築專業學生組成的考察團,更是專業,「他們把山西古建按嚴格的時間順序看了一遍,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 誰給古建築裝上了非法的「翅膀」?
    報導稱,有人販賣古建築構件或整座古建築,其中不乏受保護的文物古建、歷史建築、傳統建築等,通過「整容」改頭換面,零打碎敲或整體買賣,實現異地遷建、跨省流通,並從中牟取暴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詳細】  關鍵問題還在於古建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文化意義意味著它不宜像其他商品一樣,動輒被斬斷歷史文化脈絡或被改變其歷史風貌,將古建的社會歷史價值虛無化。
  • 解剖古建築,驚豔的空間美感!有木有?
    中國經典建築剖視李乾朗《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 古建築夜景照明設計,明晰建築歷史意義,展示古建築夜景魅力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古建築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經過歲月的洗禮,成為歷史最深厚的見證者和精神文明的載體。古建築也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而古建築亮化往往是城市夜景的點睛之筆,不僅是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一種文化創新,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古城,了解歷史。
  • 福建福州古建築,典型宮殿式古建築,歷史悠久價值巨大
    導語:福建福州古建築,典型宮殿式古建築,歷史悠久價值巨大提到福建,現在應該有很多人都會來這裡旅遊吧,畢竟現在的這裡是旅遊城市中的香餑餑。在這裡不僅有美麗漂亮的自然景觀,而且最受歡迎的是這裡的人文景觀。就目前的古建築來看,有很有名的也有不被大眾熟知的,不管目前是什麼樣的狀況,古建築始終是城市中發展潛力較大的景觀,畢竟這類型的建築是城市中比較受歡迎的建築。而「定光塔」就是這類型的建築,這個建築距今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時間,對當地發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見這個建築未來的發展潛力有多麼大。
  • 古建築院子施工圖_2020年古建築院子施工圖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過度商業化、違法成本過低、修繕欠帳嚴重等困境,其背後凸顯出法律不健全、基層官員思想認識偏差、管理機制尚未理順以及資金不到位等原因。   、管理尷尬、過度商業化、違法成本過低、修繕欠帳嚴重等困境,其背後凸顯出法律不健全、基層官員思想認識偏差、管理機制尚未理順以及資金不到位等原因。
  • 《南|跡》藝術作品展的空間與思考
    相比於學院的歷史我顯得格外稚嫩,但對於展覽館而言我卻也算得上是同輩。學院展覽館,由於疏於管理每一次布展前接到的都是上次展覽留下的場面。也許是沒有撤展,也可能是作者灑脫的扔那裡不要了。牆面、地面都留有之前人們行動的記憶,可能是學生的作業也可能是一些別的展覽。在這青春的象牙塔裡是學術和榜樣經驗的代表,今日卻多了一些人類的隨性和時代的痕跡。
  • 古建築與哲學相遇洛帶
    與會專家認為,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傳統哲學觀對建築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總結古人哲學智慧,吸收其精髓,服務於規劃、設計、建設,讓成都這座城市保持特質、彰顯個性、煥發生機,建設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意義十分重大。
  • 留住鄉愁 讓古建築「延年益壽」
    「中和公祠有近兩百年歷史,前幾年對它的外牆進行了一次維修,這次主要是修繕內部的門扇和梁柱。」新民村村民李利寶說,「加上這棟,村裡有4棟古建築在維復。」李利寶年近八旬,是新民村最年長的鄉賢之一,他對錢山鄉的歷史文化和古建築了如指掌,鄉裡聘請他為古建築修繕義務監督員。
  • 為什麼中國沒有滅亡文明所留有古建築遺蹟?
    中國有足夠的文獻其實中國不是沒有古建築,實際上有很多,有的時間長度比其他國家所謂的「遺蹟」還要久遠很多。但由於中國是歷來重視歷史記載與記錄的國家,所以我們擁有完整的記載,幾乎所有存在的古建築在史書中都能找到,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見慣不怪了。
  • 一百一十五處古建築講述臺北城一百二十年歷史
    中新社臺北十二月十四日電 題:一百一十五處古建築講述臺北城一百二十年歷史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黃少華  翔實記錄臺北一百一十五處古蹟的新書《臺北古蹟偵探遊》,十四日於此間知名文化據點——光點臺北發表。這是當地文化界對臺北建城一百二十周年的一份祝福禮物。
  • 三晉之聲:山西為何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發現歷史文化寶藏
    梁思成手繪稿中大部分都是山西的建築中國古建築博物館眾所周知,山西省是保留中國古建築最多的省份,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截止目前山西省保存完整的古建築數量達1848處,若加上單體古建築就可能達30多萬處。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散落鄉野的古建築沒有登記造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