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促進浙江地方戲曲的振興,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近日,經各地申報、專家評審及廳黨組研究,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嵊州市等6個縣(市、區)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縣級)」,長興縣小浦鎮等6個鄉鎮(街道)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鄉鎮級)」。
嵊州市
越 劇
嵊州是越劇的誕生地、女子越劇首創地。歷來有「嵊州人,人人都愛唱越劇;越劇團,團團都有嵊州人」的美名。
近年來,嵊州市在傳承方面重點推行「全域化保護、立體化培育、活態化傳承」,在發展方面重點推行「品牌型發展、融合型發展、開放型發展」,努力使嵊州越劇傳承有序、發展有力,逐漸探索形成「三化三型」的保護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越劇事業傳承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餘姚市
姚 劇
餘姚市姚劇保護傳承中心作為姚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認真做好姚劇的創作、排練、演出、展演等藝術生產工作。
歷史劇《王陽明》等優秀的地方戲曲,先後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入選劇目、中國戲劇文學獎金獎、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浙江省戲劇節劇目大獎等一系列獎項。
寧海市
寧海平調
寧海縣通過「寧海平調寧海行」「戲曲進禮堂」「傳統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及常規性的巡演活動,宣傳寧海平調,展示寧海平調風採;打造平調文化圈,為平調的繁榮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寧海縣劇團在2019年平調原創大戲《葛洪》展演基礎上,不斷打磨提升葛洪人物舞臺形象和藝術內涵,凸顯平調藝術的地方特色和獨有魅力。
平陽縣
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源於西漢,相傳為漢代陳平所創,宋代時由杭州傳入。至今平陽仍尊崇杭州府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木偶戲祖師爺。
如今,在平陽不少鄉鎮仍有很多民間木偶戲表演團體。星散在各個鄉鎮的平陽木偶戲、單檔布袋戲藝人更為豐富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做出重要的貢獻。
建德市
婺 劇
2002年下半年,建德婺劇團改制,是全省首家改制的國有劇團。先後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文化部優秀基層院團,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省文化精品扶持項目等獎項,是全省劇團改制的成功範例。
2007年,建德市成立了建德市婺劇會,連續舉辦「婺迷爭鋒」百姓婺迷演唱賽,經常舉辦婺劇戲迷培訓班、戲曲進校園巡演、婺劇文化走親等傳承保護活動。
義烏市
婺 劇
義烏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以上,全額保障義烏市婺劇保護傳承中心。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優選民營劇團開展送戲下鄉、文明巡演,確保民營劇團的有序發展。
近年來,該市連續創排多部婺劇新劇,包括《鐵血國殤》《赤壁周郎》《雞毛飛上天》《駱賓王》。復排的傳統精品劇目有《無名》《鬧九江》。
長興縣小浦鎮
京 劇
長興縣小浦鎮是典型的京劇之鄉。該鎮所轄的方巖村有「浙北戲迷村」美譽。2002年,為使京劇後繼有人,原小浦小學方巖完小辦起了「小京班」。
2019年,「小京班」集體節目、個人節目均獲全國和平杯少兒京劇邀請賽銀獎。同時,「小京班」多次在省「小金桂獎」「小梅花獎」和中小學藝術節中獲獎。歷經近20年的風雨歷程,「小京班」已成為長興的「金名片」。
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
越 劇
作為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越劇)之鄉,新登有著大量的戲曲愛好者,戲曲在新登家喻戶曉,流傳廣泛。
新登鎮先後被列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小城鎮」試點鎮、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千強鎮、浙江省首批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浙江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文化強鎮、「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越劇)之鄉」等榮譽稱號。
武義縣桃溪鎮
昆 曲
近三年來,武義縣文化主管部門及桃溪鎮政府對戲曲的傳承發展比較重視。當地政府將武義崑曲的傳承發展列入年度工作任務,每年給予一定資金扶持。
桃溪鎮以陶村崑曲為主要戲曲劇種,當地陶村崑劇團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陶村崑劇在表演藝術上自成一派,特色鮮明,2007年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紹興市上虞區百官街道
越 劇
百官街道戲曲文化積澱深厚,劇種豐富,其中越劇特色鮮明,是傳承演藝較為集中的劇種。
百官街道每年戲曲演出200餘場,其中上級文化部門送戲下鄉10餘場,街道文化志願者戲曲專場20餘場,村(居)、社區春節期間邀請專業戲曲團隊演出20餘場,街道民營戲曲社團180餘場。
玉環市幹江鎮
越 劇
幹江鎮歷來有喜歡看越劇、唱越劇的傳統。幹江人把看越劇叫「望戲」,戲臺上的越劇演員們則有個可愛的稱呼一一「 做戲人」。
2018年,幹江中心小學成立「紫藤花越劇社」;2019年幹江越劇公益演出在全市鋪開,文化走親越音繚繞文化禮堂……幹江的越劇團隊成員大多由漁民、工人、家庭婦女組成,他們唱出了傳承、唱出了激情,打響「越劇之鄉」的品牌。
常山縣天馬街道
越 劇
常山越劇是一個綜合藝術。主要以唱腔、表演和樂隊的水平來體現。此外,與文學劇本創作、越劇曲譜創作、舞蹈表演藝術、舞臺布景、書畫美術、傳統樂器演奏等方面的藝術緊密相關。
常山縣天馬街道通過與民營文化企業聯袂合作,利用本地優秀非遺項目(民間文學)資源,以民營文化企業為主體,按照專業化劇團運行方式,三年編排三部大型原創越劇,走出了一條非遺保護、文藝創作和劇團升級三者間互動發展、良性循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