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你家鄉都唱什麼戲~

2020-10-26 浙江發布

  為大力促進浙江地方戲曲的振興,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近日,經各地申報、專家評審及廳黨組研究,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嵊州市等6個縣(市、區)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縣級)」,長興縣小浦鎮等6個鄉鎮(街道)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鄉鎮級)」。






嵊州市

越 劇



  嵊州是越劇的誕生地、女子越劇首創地。歷來有「嵊州人,人人都愛唱越劇;越劇團,團團都有嵊州人」的美名。


  近年來,嵊州市在傳承方面重點推行「全域化保護、立體化培育、活態化傳承」,在發展方面重點推行「品牌型發展、融合型發展、開放型發展」,努力使嵊州越劇傳承有序、發展有力,逐漸探索形成「三化三型」的保護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越劇事業傳承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餘姚市

姚 劇



  餘姚市姚劇保護傳承中心作為姚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認真做好姚劇的創作、排練、演出、展演等藝術生產工作。


  歷史劇《王陽明》等優秀的地方戲曲,先後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入選劇目、中國戲劇文學獎金獎、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浙江省戲劇節劇目大獎等一系列獎項。




寧海市

寧海平調



  寧海縣通過「寧海平調寧海行」「戲曲進禮堂」「傳統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及常規性的巡演活動,宣傳寧海平調,展示寧海平調風採;打造平調文化圈,為平調的繁榮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寧海縣劇團在2019年平調原創大戲《葛洪》展演基礎上,不斷打磨提升葛洪人物舞臺形象和藝術內涵,凸顯平調藝術的地方特色和獨有魅力。





平陽縣

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源於西漢,相傳為漢代陳平所創,宋代時由杭州傳入。至今平陽仍尊崇杭州府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木偶戲祖師爺。


  如今,在平陽不少鄉鎮仍有很多民間木偶戲表演團體。星散在各個鄉鎮的平陽木偶戲、單檔布袋戲藝人更為豐富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做出重要的貢獻。





建德市

婺 劇



  2002年下半年,建德婺劇團改制,是全省首家改制的國有劇團。先後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文化部優秀基層院團,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省文化精品扶持項目等獎項,是全省劇團改制的成功範例。


  2007年,建德市成立了建德市婺劇會,連續舉辦「婺迷爭鋒」百姓婺迷演唱賽,經常舉辦婺劇戲迷培訓班、戲曲進校園巡演、婺劇文化走親等傳承保護活動。




義烏市

婺 劇



  義烏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以上,全額保障義烏市婺劇保護傳承中心。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優選民營劇團開展送戲下鄉、文明巡演,確保民營劇團的有序發展。


  近年來,該市連續創排多部婺劇新劇,包括《鐵血國殤》《赤壁周郎》《雞毛飛上天》《駱賓王》。復排的傳統精品劇目有《無名》《鬧九江》。




長興縣小浦鎮

京 劇



  長興縣小浦鎮是典型的京劇之鄉。該鎮所轄的方巖村有「浙北戲迷村」美譽。2002年,為使京劇後繼有人,原小浦小學方巖完小辦起了「小京班」。


  2019年,「小京班」集體節目、個人節目均獲全國和平杯少兒京劇邀請賽銀獎。同時,「小京班」多次在省「小金桂獎」「小梅花獎」和中小學藝術節中獲獎。歷經近20年的風雨歷程,「小京班」已成為長興的「金名片」。




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

越 劇



  作為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越劇)之鄉,新登有著大量的戲曲愛好者,戲曲在新登家喻戶曉,流傳廣泛。


  新登鎮先後被列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小城鎮」試點鎮、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千強鎮、浙江省首批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浙江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文化強鎮、「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越劇)之鄉」等榮譽稱號。




武義縣桃溪鎮

昆 曲



  近三年來,武義縣文化主管部門及桃溪鎮政府對戲曲的傳承發展比較重視。當地政府將武義崑曲的傳承發展列入年度工作任務,每年給予一定資金扶持。


  桃溪鎮以陶村崑曲為主要戲曲劇種,當地陶村崑劇團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陶村崑劇在表演藝術上自成一派,特色鮮明,2007年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紹興市上虞區百官街道

越 劇



  百官街道戲曲文化積澱深厚,劇種豐富,其中越劇特色鮮明,是傳承演藝較為集中的劇種。


  百官街道每年戲曲演出200餘場,其中上級文化部門送戲下鄉10餘場,街道文化志願者戲曲專場20餘場,村(居)、社區春節期間邀請專業戲曲團隊演出20餘場,街道民營戲曲社團180餘場。





玉環市幹江鎮

越 劇



  幹江鎮歷來有喜歡看越劇、唱越劇的傳統。幹江人把看越劇叫「望戲」,戲臺上的越劇演員們則有個可愛的稱呼一一「 做戲人」。


  2018年,幹江中心小學成立「紫藤花越劇社」;2019年幹江越劇公益演出在全市鋪開,文化走親越音繚繞文化禮堂……幹江的越劇團隊成員大多由漁民、工人、家庭婦女組成,他們唱出了傳承、唱出了激情,打響「越劇之鄉」的品牌。




常山縣天馬街道

越 劇



  常山越劇是一個綜合藝術。主要以唱腔、表演和樂隊的水平來體現。此外,與文學劇本創作、越劇曲譜創作、舞蹈表演藝術、舞臺布景、書畫美術、傳統樂器演奏等方面的藝術緊密相關。


  常山縣天馬街道通過與民營文化企業聯袂合作,利用本地優秀非遺項目(民間文學)資源,以民營文化企業為主體,按照專業化劇團運行方式,三年編排三部大型原創越劇,走出了一條非遺保護、文藝創作和劇團升級三者間互動發展、良性循環的道路。

相關焦點

  • 12地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你家鄉都唱什麼戲
    為大力促進浙江地方戲曲的振興,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近日,經各地申報、專家評審及廳黨組研究,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嵊州市等6個縣(市、區)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縣級)」,長興縣小浦鎮等6個鄉鎮(街道)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鄉鎮級)」。
  • 12地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你家鄉都唱什麼戲
    為大力促進浙江地方戲曲的振興,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近日,經各地申報、專家評審及廳黨組研究,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嵊州市等6個縣(市、區)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縣級)」,長興縣小浦鎮等6個鄉鎮(街道)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鄉鎮級)」。
  • 溫州唯一入選!平陽獲評「浙江省戲曲之鄉」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浙江省戲曲之鄉」評選結果。全省共有6個縣(市、區)獲評「浙江省戲曲之鄉(縣級)」,平陽成功上榜,系溫州市唯一入選的縣(市、區)。蘇冰冰 攝據記載,平陽木偶戲源於漢代,被譽為「戲曲之祖」。
  • 義烏入選首批省戲曲之鄉
    記者昨從義烏市文旅局獲悉,為進一步推進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開展浙江省戲曲之鄉的申報評審,義烏市成功入選首批浙江省戲曲之鄉(縣級),為金華地區唯一。婺劇歷史悠久,濫觴於明代的義烏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素有「徽戲的正宗,京劇的祖宗,南戲活化石」之譽。近年來,義烏大力推進傳統戲曲婺劇的保護、傳承、發展,從政策扶持、經費保障、人才培養、載體建設等方面加強保護發展力度。目前,義烏擁有國有專業院團1家、民營戲曲團25家。其中,國有專業院團義烏市婺劇保護傳承中心連續創排《雞毛飛上天》《駱賓王》《徐文清公》《真理的味道》等婺劇新劇。
  • 浙江省文化廳公布第四批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名單
    浙江省文化廳關於公布第四批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名單的通知浙文非遺〔2017〕31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國辦發〔2015〕52號)、《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
  • 封丘縣荊隆宮:戲曲之鄉戲味兒濃
    戲曲之鄉戲味兒濃作者:張曉峰封丘是名副其實的戲曲之鄉,它既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又名家輩出,湧現了楊金玉、馬雙枝、閆立品、馬騏、金不換、範靜等戲曲名家。我想,封丘獲得「河南豫劇之鄉」的美譽,並不僅僅是靠這些名家來撐門面,更重要的,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無論在城裡還是鄉下,不管是繁華的鬧市還是田間地頭,總能聽到咿咿呀呀的演唱,看到戲迷們自娛自樂的身影。
  • 中國地方戲曲分布,來看看你家鄉都喜歡聽什麼戲
    可以說,古時候或者是一些地方現在辦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還會有戲臺子,邀請一些唱戲的戲班子表演。但是,不同地方到底常什麼戲卻有很大差異。比如,北京就是京劇,而在西安就是秦腔。實際上地方戲曲有很多,大多數是有本地方言加一些曲調演化而來。
  • 安徽:流行民間200多年 木偶戲絕跡「戲曲之鄉」
    新華網合肥5月29日電(錢續坤)戲曲理論研究專家、安徽省懷寧縣文化局原局長張亭近日證實,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並盛極一時的懷寧木偶戲經過200多年歷史長河的淘洗,現已銷聲匿跡,素有「戲曲之鄉」之稱的懷寧縣無人不為之扼腕嘆息。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分懸絲傀儡和託舉傀儡兩大類。
  • 貴州5地入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我們家鄉竟這般出彩!
    如今,在這個文旅融合新時代,貴州這五地突出重圍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趕上了「詩與遠方結合」好時機,目測,貴州這五地將要大火!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屯堡地戲,屯堡人和他們的地戲每個人都該去看一次。2017年12月18日晚,由 10288 名侗族歌手組成的侗族大歌合唱團,在黎平齊聲高唱國歌和侗族大歌《丟歌不唱真可惜》,引爆了中國侗年,創下吉尼斯紀錄之最。
  • 看「戲精」演戲,來「戲源」溫州感受戲曲之美
    浙江省第十四屆戲劇節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浙江省第十四屆戲劇節今年是在南戲故裡溫州舉行的,通過今天下午的看戲,我算是懂了一點皮毛究竟為何要在溫州舉辦。活到老學到老,很多知識都是在生活裡一點一滴累積的。黃燕舞老師,國家一級演員高則誠被尊稱為「南戲鼻祖」,他隨中了進士,但最後還是辭官歸隱,而後他用三年的時間改編了《琵琶記》,在明清時期琵琶記的傳抄就多達40多種,可謂是「中國戲曲版本之冠」,如今的高則誠紀念館就在瑞安的柏樹村,他的老家,紀念館內陳列的名著十分豐富,很適合戲迷前來一飽眼福。
  • 貴州這5地入選一國家級名單,你家鄉上榜了嗎?
    >貴州5地上榜!快看有你家鄉嗎?根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和管理辦法》規定,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和評審命名工作。在各地推薦申報基礎上,經評審專家組評審、評審命名領導小組審議,形成了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貴州哪些地方上榜呢?
  • 全國首個「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花落蘇州北橋
    「戲曲之鄉」北橋街道再添殊榮。近日,從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專家評審組傳來好消息,經該協會現場考核、充分論證,北橋街道榮獲全國首個「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稱號。4月20日上午,「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的授牌儀式在北橋中心小學報告廳隆重舉行。
  • 戲曲與記憶:人生如戲,轉眼之間,誰都是戲中人
    但是,耳濡目染之下,焉有不痴愛戲曲之理呢?堪堪光陰七八載,飛逝而去,我亦漸漸到了「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年紀。一日間,學校組織去看安慶黃梅戲團下來的演出,自然是與大家一起歡喜興奮而往之。乃至於到了鎮上的大禮堂,坐在前排認真聽了會子,覺得唱的真的不咋的。
  • 「河南省戲曲之鄉」為何花落寧陵
    行走於梨鄉寧陵,你與老百姓打交道多了會發現,無論何時何地,你總會時不時地從他們嘴裡聽到哼出的幾句豫劇腔調。這就是葛天文化之鄉寧陵,今年又被授予「河南省戲曲之鄉」。戲曲,已融入梨鄉百姓的生活。寧陵素有「戲窩子」之美譽,戲劇藝術源遠流長,是傳統名劇《抬花轎》的發祥地,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均,豫劇演員李斯忠、吳心平、孟祥禮的故鄉,是知名鬚生演員王筱樓的從藝處,更是豫劇傳承和發展之地。史料記載,自古寧陵就劇種多、劇團多、名演員多。可以說,寧陵「戲曲之鄉」的美譽名副其實。
  • 紅歌《瀏陽河》溯源:湘妹子為毛主席唱家鄉戲
    此次記者忍不住去探究竟,果然親眼見證了這個大大的彎——車子在洲上走,兩邊都是瀏陽河水,形成「兩水夾一堤」之勢。  當時十四五歲的黎託鄉掃盲教員、機幹民兵,現已是雨花區著名醫生、書畫家的黃壽凱老人,是土改的見證者。他記得黎託鄉解放時有「小臺灣」之稱,黎姓是望族,解放前不少人去了臺灣。「土改農民真擁護啊!」
  • 文化視點|戲唱古今增自信 黃梅飄香有傳承
    如今這項非遺戲曲文化傳承活動開展的怎麼樣了?又取得了哪些喜人的成績?記者帶著這些疑問,實地走訪了戲鄉黃梅縣黃梅戲劇院、段塘小學、八角亭中學、 黃梅三小等黃梅戲曲文化傳承組織單位。黃梅戲劇院作為黃梅戲主要傳承發展單位,堅持常年安排演職員工進校園,為教師、學生講解黃梅戲知識,教他們唱黃梅戲經典唱段,排練黃梅戲節目。每年甄選優秀劇目受邀參加縣市省國家級文化藝術節比賽匯演,屢獲各項文藝大獎及榮譽。加強了黃梅廣大青少年對黃梅戲的興趣,更激發了他們唱響家鄉戲,熱愛故土、熱愛黃梅戲的濃厚情懷。
  • 浙江省嵊州市越劇團「雙服務」:「小戲」中見生活
    臺下,一早就擠滿了本村乃至外村的村民,沒有座位就找個離舞臺近的地方三五成群地站著。樂曲聲一響,演員走上臺,唱起一段段經典大戲。村民們不由跟著哼唱,到了最經典的唱段,叫好聲此起彼伏,聽得入迷時,手腳並用樂起來。
  • 浙江省嵊州市越劇團「雙服務」:「小戲」中見生活
    臺下,一早就擠滿了本村乃至外村的村民,沒有座位就找個離舞臺近的地方三五成群地站著。樂曲聲一響,演員走上臺,唱起一段段經典大戲。村民們不由跟著哼唱,到了最經典的唱段,叫好聲此起彼伏,聽得入迷時,手腳並用樂起來。
  • 戲曲名家進社區 經典國粹共傳承
    據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建成開始,兒童公園就成了市民的「戲曲樂園」,再加上緊鄰的戲曲長廊,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的32個文藝小班團,讓群眾不出遠門就能看到高水平的戲曲演出,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作為地方戲曲文化傳承和繁榮發展的一張『金名片』,駐馬店市有『河南省戲曲之鄉』的美稱。這裡有很多戲曲故事,如《梁祝情》《天仙配》《四進士》《桃花庵》《李天保娶親》《李豁子離婚》的故事與創作都來源於這裡。
  • 戲曲進鄉村、唱響中國腔,徐玉蘭家鄉觀眾過足戲癮
    4月18日晚上,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的母校富陽區新登中學上演歷屆浙江省十大城市戲曲演唱聯賽獲獎曲目巡演。觀眾欣賞到京劇、越劇、紹劇、婺劇、豫劇、湖劇、錫劇等劇種的經典選段,可過足了戲癮。《巡演開場》巡演以「戲曲進鄉村、唱響中國腔」為主題,集中展示歷屆浙江省十大城市戲曲演唱聯賽中湧現出的優秀團隊、優秀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