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國各大院線上映的電影《八佰》,其片尾曲《蘇州河》(Remembering)也備受關注。
為了更好呈現最打動人心的音樂詮釋,電影音樂製作人費盡心思邀請到了享譽世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與華語歌壇天后那英共同演繹。
整支單曲的製作,則是由安德烈·波切利的御用製作人Bob Erzin親自操刀、協同著名影視音樂人於飛、金牌作詞尹約、張承及國際頂級管弦樂隊共同打造了這首兼具深遠寓意與動人旋律的單曲《蘇州河》,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高唱和平與人文關懷的音樂對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電影《八佰》片尾曲《蘇州河》的旋律,改編自傳唱廣泛的愛爾蘭民間小調 ——「倫敦德裡小調」(LondonderryAir),由著名音樂製作人於飛領銜國內外優秀音樂家共同完成。
《倫敦德裡小調》以前只有曲調而沒有歌詞。後來有人開始為它填詞,有很多種版本,歌詞填寫到如今也有百年多的時間。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改編的《倫敦德裡小調》,則是許多古典音樂愛好者的收藏小品。
小提琴家帕爾曼則在他致敬克萊斯勒的唱片中演繹了這首曲子:
這首「倫敦德裡小調」的旋律,在影片中曾藉由士兵以口琴演奏方式呈現於觀眾面前,音樂監製於飛認為,這部猶如史詩般的戰爭影片發人深省,而這段動人的旋律,恰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幫襯效果,於是決定再一次用這個旋律作為片尾曲,首尾呼應,希望藉此引發每個人直面內心、直面承諾、直面生命的反思,於是就有了這首重新填詞演唱的單曲。
這首《蘇州河》也同時讓大家聯想到同樣源自「倫敦德裡小調」的另一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Danny Boy》。《Danny Boy》歌詞中描繪的是即將生死遙望的父子二人,而《八佰》中,公共租界與四行倉庫被蘇州河劃分為生死的兩側,同是改編自倫敦德裡小調、也同是亂世中呼喚和平的聲音,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片尾曲《蘇州河》與《Danny Boy》皆是用音樂講述與戰爭相關的故事。
中外巨星攜手 幻化動人和平單曲
電影音樂監製於飛透露,之所以費盡心思力邀波切利擔當演唱的主因除了其得天獨厚的優美嗓音外,他更是一位一直為和平發聲的優秀音樂家,演唱過眾多圍繞「和平與愛」為主題的歌曲。此外,波切利基金會更是長期致力於扶植弱勢兒童的藝術教育等慈善事業。波切利一直以來,藉由其溫暖人心的演唱,撫慰了無數人的心。
為了最好地完成這首男女對唱作品的錄製,波切利憑藉一遍又一遍反覆聆聽事前錄製的小樣,藉以熟練地背誦這首經過重新填寫的完整歌詞。在錄製歌曲尾聲與那英合唱的一句中文唱詞「無憾與你相遙,幸而留下微笑」時,波切利在知曉「微笑」就是smile的意思後,每每唱到那裡,嘴角就會不由自主地往上揚,真情流露,令人動容。
在義大利錄製樂曲的過程中,波切利本人表示,雖然他看不見,但是他可以聽見,他喜歡一切美好的聲音,聽到這些美妙的旋律,可以讓他放鬆,進而再錄出更好的音樂。
這首以「中外對唱」形式呈現的片尾曲,在考慮女聲詮釋的人選時,同時擁有清澈而厚實嗓音的實力女歌手那英,成了最佳人選。那英對於氣息的控制與情緒起伏的掌握精準而到位,而她充滿力量與故事感的演唱,很好地展現了影片中希冀銘記歷史的主題。在整個單曲的錄製過程中,波切利與那英充分展現了作為樂壇天王、天后的專業與功底。
《八佰》電影原聲帶
片尾曲《蘇州河》(Remembering)收錄在包含20首作品的《八佰電影原聲帶》中。《八佰》原聲由作曲家Rupert Gregson- Williams(代表作《血戰鋼鋸嶺》等) 與Andrew Kawczynski(代表作《敦刻爾克》等)共同完成。配樂由超過兩百位國內外頂尖樂手共同演繹完成,在洛杉磯、索非亞、倫敦以及北京等錄音棚歷時一年完成了全片的音樂錄製、混音、母帶工作,創造了國產電影的多項音樂製作「之最」。
來源:公眾號「古典音樂」
編輯:王斯涵
審校:裴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