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在新聞發布會上講話
原標題:「中國美術館國際交流系列展:心與心的交流——全球環境中的波蘭當代藝術」在京開幕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思恩):經過兩年多的組織與策劃,由中國美術館、波蘭羅茲美術館、波蘭密茲凱維奇學院聯合舉辦的「生活狀態:全球環境中的波蘭當代藝術」5月11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波蘭文化及民族遺產部副部長莫妮卡·斯莫蘭,波蘭駐華大使塔德烏什·霍米茨基,羅茲藝術博物館館長雅羅斯瓦夫·蘇漢,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馬書林、安遠遠等出席開幕式。
《阿內塔1985》是藝術家1985年11歲時的寫照
此次展覽的波蘭合作夥伴羅茲藝術博物館是歐洲當代藝術發展的重地,曾策劃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展覽,也以20世紀以來西方現代藝術的收藏聞名。展覽展出波蘭54個藝術家70餘件當代藝術作品,據波蘭策展人介紹,大多是最近25年的作品,也包括了一些20世紀的重要作品,以展示其藝術來源。作品類型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
《塔圖緹娜》藝術家的作品主要代表著私密親近,也意喻暴力、毀滅
漢斯·貝爾廷認為,1989年可以被視為全球藝術出現的時刻。1989年也是波蘭歷史和波蘭藝術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那場深刻而急速的時代轉型影響了整個波蘭的文化發展,更使波蘭當代藝術成為當代全球環境中的一部分。這個展覽就是為了通過「生活狀態」這一主題反映波蘭當代藝術的特點以及波蘭當代藝術如何成為全球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展覽將追尋波蘭全球藝術的興起和對其形成關鍵影響的各種複雜因素。不僅如此,展覽還將揭示波蘭當代藝術的文化特質以及這種文化特質源自哪些現代性經驗和藝術史案例,由此反映波蘭當代藝術如何參與塑造和建立了波蘭人的當代生活方式。這個展覽的另外一層意義就是透過藝術作品展現了全球文化經驗中波蘭人的生活經驗。
《溫暖的人選革》源自爭議小說《碰撞》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此次展覽是一場波蘭當代藝術的全面展示,更是關於當代波蘭生活體驗、生存狀態、文化認知的表達,由此,為全球化大背景中超越文化邊界和地域邊界的藝術創造提供一個重要的參照。
《無人區》用紙繩構成,形似波蘭國徽
此次展覽作為今年中國美術館最為重要的國際交流項目,一方面將為中國觀眾介紹波蘭當代藝術發生發展的歷史和特點,另一方面也是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一份參照和啟示。展覽期間,中國美術館還將組織藝術沙龍活動,組織參展藝術與中國觀眾的深入交流和對話。
據悉,該項目是中國美術館與羅茲藝術博物館的交流項目,2016年中國美術館將組織策劃當代藝術展赴波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