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藝術家在大自然中「澄懷」、「味像」、「暢神」、 「道法自然」,將藝術之美巧妙地嵌入自然之中,他們寄情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形成了中國藝術美學特有的崇尚 「天成」的藝術傾向。日前,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辦,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協辦,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公共藝術與設計研究中心擔任學術支持的「意象·自然-天工開悟·當代公共藝術主題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數十位藝術家的雕塑、裝置、材料、影像等作品悉數亮相。
本屆「天工開悟當代公共藝術主題展」將「意境·自然」作為主題,其宗旨就是倡導將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和「自然美學觀」移入到公共藝術作品的創造之中,著意挖掘公共藝術與意境、自然的內在關係,竭力闡發公共藝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意境。
陳芳桂的《基石頌》用巨石寓意士兵的開拓精神和奉獻精神,巧妙的刻畫和材料的應用與恢宏的氣勢相呼應;致敏的作品《紅藍黃》將三種不同顏色與球體方體錐體在無盡的變化中排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邢煜的銅雕作品《遠方》更多地關注對現實生活的責任,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此次參展的80餘件公共藝術作品表達出濃厚的美學思想,不僅展現出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風格,更著力挖掘公共藝術與意境、自然的內在關係。
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中國美術館研究員黃丹麾談到,當代公共藝術需要與人賴以生存的環境相和諧,尊重自然原生態,用創作來傳遞對自然環境的深刻思考和文化自覺,表現出對自然生命狀態的關注,以及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思考。當代公共藝術具有的改善環境氛圍和撫慰人們心靈的作用,有益於創造詩意般的棲居生活。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秦璞作為參展藝術家指出,公共藝術創作首先需要藝術家感受、解讀並體驗環境,敏銳把握地域特點、人的行為方式以及自然景觀等要素並加以創作,通過作品著意挖掘其間的相互關係。
中國園林博物館黨委書記闞躍在致辭中表示,在當今城鎮化與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中, 公共藝術與園林環境相映成輝。此次展覽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展現,使公共藝術與傳統文化在此結合、碰撞,使得公共藝術走進大家的生活,為公眾帶來美的藝術享受。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館長翼鵬程認為,此次展覽將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進行對話,並且通過多方的聯動,發揮了知識生產與知識傳播、整合與協作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公共藝術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舒怡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表示,城市規劃與社會生活日益進步,全面快速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當下中國的公共藝術發展方向,或需首先創造藝術對社會的深度的人文關懷,並以生態環境的維護相結合,從而逐步建設符合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公共藝術形態。「天工開悟」是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有重大文化項目實施經驗的文化藝術品牌,已經走過十年。此次展覽受到展陳空間所限,展示了其中中小型的作品及視頻、文獻,希望通過藝術表達為公眾帶來美的感受,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做出貢獻。
同期舉辦的藝術交流會由黃丹麾擔任學術主持,評論家、策展人以及眾多藝術家共同對公共藝術在中國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5月6日。
(本報記者 田呢 馬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