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藝術園:共建公共藝術

2020-09-03 鳳凰藝術

原標題:國門第一鎮 公共文化藝術園

2020年6月1日,國創藝博(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與北大資源集團文化公司,就雙方在位於順義區天竺「北大資源雙創園」共建公共藝術-雕塑園籤署正式合作協議。國創藝博(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將運用自身在藝術品行業強大的資源力量,通過藝術品的陳列及對公共藝術氛圍的打造,使雙創園成為國內一流的國際化、專業化的公共藝術園區。

北大資源集團文化公司是北大資源集團重要的文化產業機構,傳承北京大學的百年文化底蘊,依託北京大學及北大資源集團控股的優勢資源,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北大人文精神,植根華夏文明,開拓中國文化產業的新興力量。

籤約雙方將本著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藉助於雙方的客戶關係和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將各自的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共贏。

公共文化藝術園位於順義天竺鎮臨空經濟核心區,距離天安門 28KM,距離798藝術區13KM,距離首都機場5KM。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作為北京市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之一,已成為支撐首都臨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對外交往的重要平臺。順義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積澱了厚重的燦爛文化,有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擁有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歷史遺存等。

藝術家:任戎

作品名稱:《意志的鋼鐵花園》

藝術家:任戎

作品名稱:《原初》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公共文化藝術園以創新、生命、共享、生態為主題,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參加展覽,通過面向國內外的公益性、學術性、參與性的藝術展覽,全面展現當代人關於藝術與社會、藝術與城市、藝術與人的生活、藝術與人的生存環境的最新思考,通過展覽最大限度地調動公眾的參與和關注。

藝術家:吳梁焰

作品名稱:《國寶-境界》NO.9

藝術家:劉永剛

作品名稱:《站立的文字-愛擁》

藝術家:高孝午

作品名稱:《我們這一代》NO!

藝術家:申紅飆

作品名稱:《鋼嘎哈拉》

藝術家:陳文令

作品名稱:《中國風景NO.1》

藝術家:沈敬東

作品名稱:《士兵列隊》

藝術家:蔡志松

作品名稱:《故國·頌4》

藝術家:李象群

作品名稱:《人與象》

藝術家:劉若望

作品名稱:《高山流水》

公共文化藝術園還將通過開展國際藝術家駐留計劃、舉辦國際公共藝術節、城市高端會客廳、高校文創工作營,兒童公益藝術計劃等項目,使園區成為城市新地標,旅遊網紅打卡地。國內外藝術家還將以北京順義區文化作為創作題材,進行雕塑創作,建成大型主題藝術公園,用藝術的形式向世界展示順義獨有的地域特色,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國際藝術交流活動

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

2019年9月 《蘇新平》個展 在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舉辦

2020年8月 方力鈞版畫個展 在德國科布倫茨路德維希美術館舉辦

2020年8月 任戎裝置個展 在德國科布倫茨路德維希美術館舉辦

2020年《鍾飆-顯形》大型個展在德國哈根歐斯特豪斯美術館舉辦

2017年李象群個展 在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舉辦

2020年 王璜生大型裝置個展 在德國哈根歐斯特豪斯美術館舉辦

2017年6月 第18屆「NordArt」大展在德國北部藝術區舉辦 為藝術家劉若望頒發最高人氣大獎

國創藝博文化公司與德國駐華大使館保持密切合作

2019年10月 中瑞友誼藝術交流展在北京舉辦

2017年後東方學-中國當代藝術主題展 在法國巴黎大皇宮舉辦

2019年11月29日 FRATERNIT北京國際藝術展,阿根廷、哥斯大黎加、墨西哥、烏拉圭駐華大使出席活動

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參展作品展

2017年第11屆佛羅倫斯雙年展中國主題展 在佛羅倫斯達巴索古堡舉辦

2019年第13屆哈瓦那雙年展中國單元展 在古巴舉辦

2018年 湧現·中國當代藝術展 在加拿大多倫多藝術中心舉辦

2016年 英國查爾斯王子風景石版畫及19世紀浪漫主義銅版畫展 在英國舉辦

——————————————————————

國門第一鎮

公共文化藝術園

郵箱:guomenartpark@126.com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東湖國際公共藝術園正式開園
    伴隨著東湖綠道二期的建成開通,坐落於白馬洲頭桃花島上的中國東湖國際公共藝術園正式開園。據悉,該園以「超越·返璞」為主題,由武漢地產集團投資建設,佔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將展出由國內外17位藝術家設計的18組藝術品。
  • 東湖國際公共藝術園26日迎客 荷包蛋"打"在綠道上
    12月26日,伴隨著東湖綠道二期的建成開通,坐落於歡樂大道旁白馬洲頭桃花島上的中國東湖國際公共藝術園也將正式開園。步道、水邊、草坪上、湖岸邊,處處可見藝術品。由武漢地產集團投資建設的公共藝術園以「超越·返璞」為主題,佔地約7萬平方米,國內外17位藝術家的18組雕塑、裝置藝術品將與武漢市民見面。
  • 文化泉州共建共享 公共文化服務凝結泉州特色
    臺海網10月15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泉州開展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以來,緊緊圍繞「共建共享」這一主題,探索示範區創建經驗,努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兩年多來,在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公益化上屢有奇效,培育了一批富有泉州特色的典型,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的新亮點,進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的服務質量,給廣大市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公共藝術激活城市文化
    作為2016年度關山月美術館「四方沙龍」系列學術講座的第二講,由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王中擔任主講的「藝術創造 文化國家——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講座近日在關山月美術館二樓報告廳舉行。「四方沙龍」由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參與主辦,王中教授在講座中列舉國內外多個案例,全面梳理公共藝術的發展歷史和對城市文化形象、文化氛圍產生的巨大影響。
  • 常州:多方共建共享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我市首創多方共建共享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到明年年底,全市將建成30家「秋白書苑」提到公共圖書館,你會想到什麼?書籍借閱、文獻典藏研究,或是讀書交流活動?帶著這樣的觀念走進常州的「秋白書苑」,你可能會處處感到驚喜。
  • 臺灣公共藝術:「公共」+「民眾」+「藝術」
    百分比的公共藝術政策是指政府以立法形式,從工程建設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公共藝術的創作與建設。比如許多國家法律規定是1%。1956年美國費城成為第一個實施百分比公共藝術政策的城市。  臺灣的公共藝術的發展第二個階段是「草創期」,1992年臺灣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發布成為推動公共藝術政策法源依據。
  • 公共藝術應成為公共生活的起搏器
    原標題:公共藝術應成為公共生活的起搏器   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最直觀、最顯現的載體。它在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彰顯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譽度的同時,還培育著公眾的藝術審美和創新精神。
  • 為什麼要有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到底是誰的藝術?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他表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空心化問題、鄉土文化精神缺失的問題、文化自信缺失的問題等,而公共藝術就是如何用藝術的語言、藝術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以實現地方環境、人文精神的重塑。」 關於「地方重塑」,上大美院國際公共藝術獎研究員年會提供了不少案例。
  • 用公共藝術促進城市文化生長
    「藝術導向的城市設計(AUD)」和「軟城市」理念的提出,便旨在用藝術思維和城市設計激活、優化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以「藝術塑造城市」為指向,構建怡人的、豐富多彩的人文活動空間體系,彰顯城市品格,活躍城市人文氛圍,激發創新活力。講述故事 傳播記憶公共藝術,是將藝術植入公共生活土壤、對城市文化有生發作用的「種子」。
  • 公共藝術如何在公共空間中生成?
    在新聞發布會上,杭州灣新區管委會將聘請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為新區文化顧問。該展擬邀請中國和國際當代藝術中具有顯著影響力和學術地位的18位藝術家參與新區公共藝術的創作與展示。在5月16日,藝術家、區政府領導以及媒體同仁們去考察調研杭州灣新區,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風貌,為本次邀請展尋找創作靈感,思考如何著手創作、實施藝術作品的同時,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也正在進行。
  •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反映了我們黨鮮明的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建議》精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切實把公共文化服務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 樟樹市開展維護社區公共環境公共秩序深化「聯創共建」工作
    為進一步美化亮化市容,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充分展示我市文明創建工作成果,1月9-10日,樟樹市農業農村局積極開展維護社區公共環境公共秩序、深化「聯創共建」工作。
  • 公共藝術是什麼?
    公共藝術(Public Art)簡言之,即具有公共性的藝術語言與多維度表達。筆者認為,公共藝術是現代社會,文化高度繁榮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泛藝術化概念。【 二 】政府納入國家文化形象和城市發展戰略除了公共藝術,世界上沒有哪種藝術是政府通過法律法規來保障其落實與完善的。
  • 「國際公共藝術獎」:讓公共藝術重塑「地方精神」
    七個地區的「文化畫像」在討論會上,國際公共藝術協會顧問、國際公共藝術獎評委、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介紹道,「國際公共藝術獎」的七大地區的劃分基於文化背景,比如南亞和大洋洲具有海洋性的文化背景,而南美和北美雖然同屬美洲,但在文化上各不相同。
  • 公共藝術重塑地方未來 2017國際公共藝術研究員會議
    這些案例是近10年內國際上最具代表性的、最優秀的案例,涵蓋裝置、建築、雕塑、繪畫、行為、活動、景觀設計、空間規劃等多種類型,還有數字影像、網際網路形式等新媒體表現形式,以及表演藝術、民間藝術、非遺傳承等傳統類藝術形式都介入了公共藝術作品。案例中不僅有藝術家、設計師、城市管理者一起參與的作品,還有民眾自發發起的社區、鄉村、部落文化建設活動。
  •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福州經驗」
    在政策引導和典型示範上,始終堅持政府主導與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並舉,探尋公共文化建設法制化的福州實踐、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化的福州經驗、共建共享全民化的福州路徑、文化資源轉換本土化的福州樣本、五級聯動協同化的福州模式,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頂層設計格局,完善了五級公共文化網絡覆蓋,豐富了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形式,創新了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加強了公共文化隊伍建設。
  • 臺灣都市的公共藝術
    當然,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終極的追問:我們真的需要公共藝術嗎?如果需要,我們需要的是怎樣的公共藝術?對於都市景觀美化而言,公共藝術真的是一顆萬靈丹嗎?歷史脈絡的多元性               1992年,臺灣正式施行《文化藝術獎助條例》。1998年,臺灣制定完成《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至今進行過四次修正。
  • 廣東中山公共文化服務呈現「五新」局面
    「市、鎮、村、住宅小區和社會組織服務點五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圖書館、鎮(區)圖書館、中山書房(含街區自助圖書館、A級共享閱讀空間)、鄰裡文化家圖書館等各類別自助圖書館82家,平均每4.1萬人擁有一座自助型、場館型圖書館,極大地織密了城市公共閱讀服務網絡。其中,建設45家「中山書房」街區自助圖書館,實現鎮(街道)全覆蓋;在新建居民住宅區創新性建設13家「鄰裡文化家」住宅小區公建配套公共文化設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面牆」。
  • 公共文化場館名錄
    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優化配置、共建共享、綜合利用」為指導,堅持九個「以」服務理念,提供四項基本文化服務,配置八個基本設施,實現八項基本功能要求。>以蚌埠市公共文化服務標準為指導9、以群眾意見反饋機制為基礎
  • 公共藝術與設計的思考
    它以人為核心,以公共傳播、公共環境、公共設施為主要對象,綜合運用現代藝術手段,來創造生活空間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傳達美。其中不僅包括城市規劃、園林景觀、建築環境、商業設施,還綜合了戲劇、音樂、舞蹈、繪畫等創新的當代藝術新探索,體現出藝術觀念的開放性、藝術體驗的交互性和藝術傳播的全球性。當代公共藝術與設計是以視覺為主的公共文化傳播方式,具有公眾審美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