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光
圖:來源網絡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經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重陽」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唐代詩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樣也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重陽名篇。
自從漢魏六朝以降,九九豔陽,賞菊花,吃螃蟹,登高覽勝,重陽節就成為一個詩味很濃的節日,屈原曾留下詩歌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古代類書中有不少關於重陽節的資料,其中陶淵明的故事有些意思。陶淵明五十多歲的時候,家境貧寒,又是九九重陽,沒有酒喝,就走到菊花叢中打坐,這時候遠遠看到一個穿白衣服的人走來,原來是他的朋友王弘給送酒來了,陶公也不多說話,拿過酒來就喝,一直喝到醉。若把陶淵明的率性而為說成是行為藝術,卻又比現在一些人風雅不知多少倍。
為什麼將農曆九月九日稱之為重陽節呢,在古代中國文化中九為陽數,這跟「周易」有點關係。月也逢九,日也逢九,九而又九,故曰重九,陽而又陽,故又重陽。於是,中國古人便覺得這是很吉利的數字,很吉利的日子。曹操的兒子曹丕曾給人寫信,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歲往月來,忽然又是九月九日了。九是陽數,日月並列呼應,民間對重九這個名稱特別喜歡,以為宜於長久,所以就到高處擺宴歡聚。」
重陽節人們要登高望遠,所以又叫登高節。相傳在東漢時期,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為民除害的英雄意志感動了一位仙長,於是老者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恰逢九月初九日,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大家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合力降瘟魔。最終恆景手持降魔寶劍,將瘟魔刺死。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古人的重陽登高,既反映了人們消災避禍的美好願望,又蒙上了一層迷信色彩。但現代卻給它賦予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意義。秋高氣爽,有人遠足旅行,飽覽風光,寄滿腔熱情於山水;有人參觀菊花展會,抒節日愉悅之情於詩畫;還有人去戶外活動筋骨,調整心態,融健身、休閒於一體。
歷史賡續,風俗傳承,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在這一天人們要給老人贈送糕點,因「糕」、「高」諧音,體現對老人高壽的慶賀,也是祝福他們活得更長久的意思。從晉魏時期開始,我國就有將重陽糕和菊花獻給老人的傳統。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孝心,孝老敬老是人間真情永恆的旋律。兒女一聲溫馨的話語,一個質樸的微笑,一次次看似平常的回家看看,都會使老人感到溫暖、幸福。這一天,與父母一同分享喜悅,在父母開心、舒心的笑聲裡,酒杯溢出醇香的波紋。作為兒女要用心步入老人的內世界,用手去撫摸老人粗糲而蒼筋暴突的手,用眼神去撫慰老人蒼茫而依舊清澈的眼神,用心去和老人溝通、交流,與老人促膝交談。重陽節,晚輩的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迴響。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