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鄉下玉米
最近,我迷上了一檔名為《見字如面》的文化欄目,那些或來自名人或來自普通人的書信,或才華橫溢或樸素動人,經過徐濤、何冰等明星聲情並茂的走心演繹,帶我走進了一個個有意思的中國故事,也帶我重溫了我曾經的那些書信記憶……
寫信最多的是中學時代。我一個最要好的初中同班同學梅子轉學走了,我們不能再一起說悄悄話一起寫徵文一起看課外書,於是寫信成了我們聯繫的最好方式。我們介紹各自的老師、同學、學習,分享喜歡的書,訴說自己的心事……
有一次,她還隨信寄來一朵小小的乾花,還有一次她抄來《風雨兼程》的歌詞,她說那一句句歌詞都是她的心聲。不誇張地說,緊張的中學時代,給梅子寫信的日子成了我放鬆心靈的日子、讀梅子的來信的日子成了我快樂的節日。有意思的是,她媽媽看她和我書信往來頻繁,再看名字叫松,以為我是男生,懷疑她早戀,把她敲打了一通,待知道真相後才放下心來。
我偶爾也會給家裡寫信,大都是說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時也介紹一下自己的好朋友,表示一下自己要努力學習的決心。在城裡的姑姑有時也會給我寫信,叮囑我一些事,偶爾,還會隨信寄上幾元錢。有一次我參加學校的作文比賽,題目是《集市見聞》,我就用給姑姑寫信的形式寫了一篇,結果得了一等獎。校報的記者採訪我:怎麼想到用書信的形式?我說:因為我平時常寫信,所以看到題目就想到用書信給外地的姑姑介紹一下家鄉的集市。
我讀大學的時候,通訊依然不便,書信依然是我喜歡的交流方式。除了依然和梅子、家人通信外,我有了更多的通信對象,他們是我的朋友、同學。我們班有個鄧同學負責去傳達室幫大家拿書信,他成了最受大家的人。
有一次,我一下收到了五封信,我不捨得匆忙在教室看,把信拿到宿舍,用小刀一點點拆開信封,再輕輕把信展開,慢慢看,看一遍又看一遍。當天我還在日記裡記到:今天收到五封信,真是大豐收!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我有個高中同學叫玲,我們書信往來頻繁,她的信感情細膩、文採飛揚,有時候我甚至會忍不住和室友分享。有一次她說,我們倆的信合一起也可以編個《兩地書》,紀念我們美好的友誼。
有一年的寒假前夕,我們宿舍的幾個同學相約,寒假裡每人給其他室友寫封信。於是,那個寒假因為寫信、盼信、讀信而變得充實美好。
那時還流行交筆友,我有個室友叫霞,想認識更多的朋友,就在雜誌上刊登了徵友信息,很快,她就有了很多筆友,而其中一個後來成了她的男友,在沒見他之前,他的信就已經把她深深感動。
他是一名軍人,每次都用心地把信摺疊成鳥的形狀,字遒勁有力,還會畫畫,有一次,她過生日,他隨信寄來的是一幅國畫《壽桃》。霞說,雖然和他很少見面,可是那些信就是他說給她聽的甜蜜的情話,而且,比說的還要深情還要動人。
工作之後我寫信少了,收信也少了。不過,我還是記得有一次收到畢業後學生寄來的信的那份感動;記得我寫的「道似無情卻有情」 「情書」的那份美好;記得投稿之後的忐忑以及收到第一封用稿通知單的那份喜悅……
而再後來,電話走入尋常百姓家,再再後來,有了手機;繼而又有了郵箱、QQ、微博、微信,通信越來越便捷,書信也成為了稀缺品。寫信、收信對我也成了奢侈的事。前幾年,我偶爾還會收到銀行寄來的帳單,後來,銀行也與時俱進,改發郵件和簡訊了,書信也就幾乎無蹤影了。
有人戲稱這是「言而無信」的時代,是啊,打個電話或者語音或者視頻或者微信留個言,多方便啊,誰還偏偏去手寫一封書信呢?可是,沒有了寫信時鄭重的字斟句酌,沒有了等信、盼信的望穿秋水,沒有了讀信時的「見字如面」,生活似乎缺少了一份因慢而生的美好!畢竟,在即時聊天軟體裡,很難承載太多真心、真情。
前段時間,我回老家,父親拿出一個袋子給我:你以前的信,沒捨得扔。你留著看看吧。那些信,少說也有成百封。信大都是我中學和大學時代,同學、朋友寫來的。偶爾,也有幾封家書。比如姑姑寫信叮囑我要好好學習,妹妹向我介紹她的好朋友。慢慢翻看,青春撲面而來,那麼青澀、單純、美好。那些信裡,有我最最青春的時光!
如今,你有多久沒寫書信了?你還會不會手寫一封書信?不妨,靜下心來,挑好淡雅的信紙,坐在書桌旁,用心給他(她)手寫一封書信,讓他(她)收穫一份久違的「見字如面」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