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壢事件」
民進黨的前身是被稱為「黨外」的政治勢力,在蔣介石軍事獨裁統治的壓制下,始終難以形成氣候。1960年, 黨外自由派人士雷震、李萬居、高玉樹等曾嘗試組織一個反對黨,但遭到失敗。之後,臺灣進入了數十年的「 政治冰封期」。經過60、70 年代臺灣經濟的高速發展,臺灣新興的中產階級逐漸形成並發展壯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黨外勢力也隨之登上臺灣政治舞臺。他們通過創辦政治刊物和參與選舉,批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倡導言論自由和西方式民主政治,並積極參與各項地方選舉,動員群眾,發展組織,擴大影響,積累政治資源。在1977年11月舉行的縣市長和省市議員選舉中,黨外勢力取得空前戰果,從而形成了臺灣黨外運動的第一次高潮。
其中,1977 年地方選舉中發生的「中壢事件」對黨外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77年的桃園縣縣長選舉的候選人有兩人:一位是國民黨籍候選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的官員歐憲瑜,另一位是黨外活躍分子許信良。歐憲瑜,桃園縣人,桃園縣政府社會科科長兼「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的桃園情報站站長,深受當地國民黨黨部和省黨部的信任。其出身於臭名昭著的特工部門,且不論人品如何,單就他的政治背景而言,就會失去大量選票。而許信良的參選行動得到了黨外的喝彩,在當時頗有名氣的黨外人士張德銘、黃玉嬌、呂秀蓮等人利用各自的勢力為其助選。
1977年11月19日,桃園縣長投票日清晨,中壢小學校長兼投票所監察主任範姜新林,來到設在本小學的213號投票所,監督投票。上午 10時30分,77歲的鐘順玉和71歲的夫人邱塗菊,因為視力不好,正在商量如何圈選,此時不該進入選民圈票區的範姜新林來了。範姜新林拿過兩位老人的選票,看了看後說是廢票。此時,黨外派來的捉「電」好手邱玉汀則跟隨而來,稱範姜新林故意把油泥抹在選票上,以造成選票作廢。事後,桃園選舉監察小組的調查結果顯示,確是因為這兩位老人把自己的利章蓋在選票上而成為廢票。
但當時此事引起群眾強烈不滿,長久被壓抑的憤怒情緒一經發作,就難以收拾和控制。下午4時, 憤怒的群眾、趕來支持的大學生和圍觀者就已把警察局團團圍住。晚7時,情緒激昂的群眾衝進警察局院內,8輛警車、50輛摩託車被點燃。更有一些人跑到隔壁消防局,從消防車上取出汽油、澆向中壢警察分局樓下的派出所,放火燒房子。部分民眾衝上二樓的指揮中心,警察從後門10時,軍隊開進現場,群眾繼續對峙。到次日凌晨,在當局宣布範姜新林已送交法辦、許信良已以超過歐憲瑜8萬票當選的消息後,人群才逐漸散去。
「中壢事件」是臺灣黨外勢力第一次公開展示實力,對國民黨形成了強大的衝擊,而對黨外勢力則是一次巨大的鼓舞。「中壢事件」也引起黨外勢力對今後鬥爭方式的思考,出現兩種不同的方針。一是溫和派,認為應該以合法鬥爭為主要手段,應當慎用「中壢"式的「街頭鬥爭」手段。溫和派以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為代表。一是激進派,認為「中壢事件」顯示了群眾的力量和民心可用,國民黨方面已不可能在當時的條件下大規模地鎮壓群眾運動,所以今後應把「街頭鬥爭」作為與國民黨鬥爭的主要手段。激進派以黃信介、許信良、餘登發、張俊宏為代表。這是黨外運動第一次出現重大鬥爭路線分裂,康寧祥系以後逐漸成為黨外勢力中的「非主流派」。
同時在1977年的五項選舉中,黨外人士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一舉奪得30%的選票。其中20個縣市長席位中奪得4席、77個「省議員」席位奪得21席,51個臺北市議員席位奪得6席。以後黨外勢力在較長時期內始終保持「30%的選票防線」。在以上選舉中,要數許信良當選為桃園縣縣長、張俊宏和林義雄當選為「省議員」,三人不同凡響,這是第三代黨外勢力的主要代表人物開始進入選舉圈,並第一次取得數人同時當選的勝利。更主要的是,他們作為中青年知識分子當選和在任內的高層次問政議政,對於黨外運動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激發了更多的青年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參政議政的熱情。1978 年以後,臺灣開始的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參政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早期黨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