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所城沿街而走的明渠。
明清地下管網保存完好 百年來從未發生水浸
大鵬所城600歲下水道沿用至今
入夏以來,深圳接連暢飲「龍舟水」,不少低洼地區出現嚴重水浸。昨天12時45分,深圳市氣象臺發布消息,受雷雨雲團影響,我市龍崗區龍城、坪地出現局地短時強雷雨,最大降雨量超過50毫米,而大鵬新區局部地區也遭到短時陣雨襲擊。記者昨天冒雨走訪位於大鵬新區的大鵬所城時,卻驚喜地看到,同樣是暴雨成災的天氣,大鵬所城卻像雨中的芭蕉一樣,雨觸即洩。
作為深圳唯一的國寶級文物保護單位、深圳八景之首,大鵬所城幾乎是每個初次踏足大鵬新區的人必遊之處。不過,很多到訪的遊客,可能會忽略一個細節:大鵬所城擁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地下管網,至今仍在發揮著它的正常功用。
工人描述,天井下方的暗溝約有半米寬。
現象
100年來未見內澇
昨日深圳晚報記者走訪位於大鵬新區的大鵬所城時,看到的大鵬所城是這一番景象:古樸的明清宅院內,露天雨井慷慨地盛接著從天而降的瓢潑大雨,卻未現澇情。城內依巷而走的排水溝裡,雨水匯成河,汩汩而流。
記者這個「新發現」,在當地老百姓眼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遠的不說,光這一百多年來,從沒聽說古城內發生過水淹的事。」鵬城社區居民賴繼良說。
賴繼良是清朝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第五代孫。他現在是古城博物館一名工作人員。「每逢刮颱風下大雨的時候,古城附近新建村莊經常發生內澇,但古城不會。」他的話在古城內外的其他市民那裡也得到了印證。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大鵬所城,古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兩代嶺南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該城平面呈方形布局,佔地約10萬平方米。除北門在清嘉慶年間被封塞外,東、南、西3個城門保存較好。城內主要街道有南門街、東門街和正街等;主要建築有清朝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振威將軍第」、清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將軍第」等10餘座清代府第式建築。因明清兩代生活過十幾個將軍,故所城又享有「將軍村」的美譽。
解密
選址山丘是關鍵
大鵬所城不沾水的這一現象,也引起了市考古所吉篤學博士的注意。2008年,吉博士在對所城建築布局進行考古調研時,就發現了古城水系這一獨特景觀。「我當時曾對十字街和南門街作過簡單的調查,發現排水溝的朝向規律是一致的。」這個朝向就是水順著山勢從高往低處流,從中間往周邊流。他解釋說,這個特點跟所城當時選址在山丘上有很大的關係。
據史料記載,大鵬所城就建在當時的大鵬嶺山麓上。大鵬古城博物館長翁松齡對此有很形象的比喻,他說,大鵬所城從地形看,就像坐落在龜背上,呈現北高南低,中部高,東南西三面底的格局。
這直接決定了城內排水的流向。不僅如此,城內建築天井的排水格局也基本複製了這一種地理優勢。位於城內東南隅的賴恩爵「振威將軍第」,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其地下排水系統至今仍保持完好。
記者日前到該府第內參觀了解到,它是城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清代府第式建築。它擁三套三進三間結構,從北往南依次擁有三個天井。每個天井四角都有一個出水口,天井由長條石嵌合而成,中間高,四周低,雨水由四個出水口收集,並經由地下的暗溝排出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天井東南角的出水口下方有一個沉澱池。天井收集的雨汙水在此匯集後,沙土汙物等重濁之物沉降於池底,水則從上方與池子相接的暗溝流逝。沉澱池上方有石可移動,這為定期清理淤積之物,防止下水道堵塞提供了便利。
疑問
暗溝分布仍是謎
一座所城,歷經風雨600多年,卻鮮見其發生內澇水災。古人的智慧,在城市的地下得到了最好的闡釋。
人們不禁要問,是誰創造了這樣一種奇蹟?據史料記載,大鵬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為當時的廣州左衛千戶張斌開築。據翁館長介紹,當時,廣東沿海一帶盜匪和倭寇猖獗,有大臣上書朝廷,要求在廣東沿海增設24個衛所。張斌奉派到大鵬修築所城。據稱,當時同時修築的還有現在的南頭古城。據翁館長介紹,張斌剛開始選的第一個地方並不是現在所處的位置,而是現在的南澳西湧新屋村。後來在修了一段城牆後才改為現址。「現在南澳西湧新屋村還保留著一段80多米的城牆。稱為老大鵬或舊大鵬。」
賴恩爵將軍的後人賴繼良介紹說,所城其實不僅僅是軍營,它還是個居民區。只不過,裡面住的1000多戶的軍人及其家屬。他們過著亦兵亦農的生活。
目前,關於古城內的水系分布情況,還不甚明了。記者目前僅了解到,所城排水系統呈現內外有別的特點,一般家庭的水係為封閉式的暗溝組成,屋外的公共水系則為沿街而布的明渠。這些明渠四通八達,據稱當地居民介紹,早前分布於主幹街上的明渠就小河一樣寬,臨街店鋪需要在門前架橋通行。
但明渠容易尋找,而關於居民家內的暗溝分布情況,目前還是一個謎。2012年11月14日,工人因為古城修復工程需要,曾在賴恩爵將軍府第,打開過一個天井的下水道看過。據工人描述,那個下水道寬超過半米,深達膝蓋頭。「下面有泥沙,如果把泥沙掏走,相信不只這麼深。」但是工人僅打開了其中一小段,撬開了兩條方石,就花費了一上午的時候。「這些條石是靠互相擠壓,嵌合在一起的,比打了水泥還要難打開。」
正因為勘探過程中涉及這些條石的障礙,吉博士最終放棄了對古城水系的進一步研究。
缺點
汙水雨水一同排出
據記者了解,大鵬所城的水系儘管很發達,而且至今仍派大用場。但該水系特點也存在為雨汙合流的缺點。目前,所城內有很多的老房子都出租給了外地人。不僅生活汙水通過古代留存的排水設施排出,雨水也同樣經過該渠道排出。這勢必對周邊的環境造成影響。同時,因現代供水管網不足,對城內居民的生活也造成一定的不便。目前,大鵬所城計劃實施大鵬所城2期修復工程。其中就提到了對市政管網等基礎設施的改造。(深圳晚報記者 曾振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