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阿來「新說」
「歷史上有很多的代表人物,就像天上的星星,有的溫和,有的耀眼,組成了傳統文化發展的完整鏈條。」
「我們現在來談歷史名人,最關鍵在於重新挖掘,找到他們全新的價值。」
「他們就是歷史之鏡。」
□本報記者肖姍姍
開放包容 四川土壤滋養的文化
在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看來,從古至今,四川都是開放和包容的。以杜甫為例,他的一生有三個高峰時期,經歷安史之亂,他寫出了「三吏三別」等經典;第二是在成都,這也是他最感安穩的時期,五年寫下大量詩篇,平生最優雅的詩都是在成都寫的。
說著,阿來拿過一冊線裝絹書《杜甫蜀中詩選》,「你看《成都府》這首詩,『翳翳桑榆日,照我徵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樹木鬱鬱蔥蔥,他遇到的人不再是滿目瘡痍的難民,所以他踏上這片土地,不知何時回故鄉。」
同樣,多次出川的李白,仍然為四川留下千古名句。「他在峨眉寫下『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阿來說,而蘇東坡、楊慎、武則天這些生於斯長於別處的歷史名人,也都是在四川這片開放而包容的土壤上,塑造了靈秀的心性。
文筆流芳 是史也是社會百科全書
阿來說,要真正把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做起來,就必須深挖歷史名人內涵。他再次提到杜甫,「杜甫的詩寫得好,但好在哪兒?杜甫的詩,是『詩史』,很紀實,非常現實主義。」阿來說,讀杜甫的詩,就像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史冊,我們通過讀他的詩,就可以看見過去的成都。阿來坦言,杜甫的詩,越到後世,越有價值。所以,他很想靜下心來為杜甫寫點什麼,致謝這位偉大的詩人,讓成都的歷史文化代代相傳。
評價李冰,阿來給出新的角度。「李冰是外地人,秦國派來的太守。李冰父子治水,都江堰至今還在造福四川,他治水的方法,值得後世去銘記。」他認為,李冰就是天府之國的創造者。「試想一下,如果成都平原洪水肆虐,民不聊生,誰還有心情去吟詩作賦?其他的歷史文化名人,都是在李冰創造的土地上,才可能去追求自己的事業。」
對於在天文學方面貢獻卓絕的落下閎,阿來也有全新的見解:「沒有一個人,能夠發明二十四節氣,那是老百姓在長期的農耕勞作中發現的規律,而落下閎主動將民間智慧總結起來,研究完善。因為有了他的總結,讓四川的農業更有規律地去發展,何時播種,幾時收成,從而造福於民。」
重新發掘 辯證看待歷史人物功與過
除了發現新的閃光點,為被誤讀的歷史名人正名,或者找到不為人知的價值所在,也是傳承之幸。
在阿來的眼中,武則天首先是一個成功的君王。「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安定、制度健全、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阿來認為,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能夠將武則天評為代表人物,本身就說明四川對歷史進行了重新梳理,以客觀、開放、包容的態度來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的功與過。
提到諸葛亮,大眾知曉的多為他的軍事智慧、政治謀略。阿來認為,對於他治蜀的才華,也應該好好評說。「諸葛亮在成都創立了一系列制度,成都為何又叫『錦官城』?就是諸葛亮在當時成立了一種類似於一個工業開發區的基地,錦官是管理這裡的官員。諸葛亮將成都的紡織業集中在一個區域,集中提高生產技術,增加產量,往外輸出。不僅籌備了大量的軍費,讓前方軍隊得以保障,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了成都的經濟,讓蜀錦製造工藝得以傳承。」
阿來最後感嘆,四川歷史名人,也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