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蜀國是否有機會恢復漢室?

2020-12-21 靜心匠道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歷史的軌跡或許在一次次的交叉口,發生著變化。

蜀國的鼎盛時期,擁有荊州、益州、漢中之地,似乎沿著諸葛亮隆中對策發展。關羽和張飛都堪稱萬人敵,卻有著性格上致命的缺陷,大意失荊州,兵敗走麥城,蜀國失去中原立足之地。在此之前蜀國如果好好經營,天下未可知。

伴隨著關羽和張飛被害,先主劉備又急匆匆的伐吳。諸葛亮由於之前的反對,沒有隨軍(從後來的六出祁山,可能不止六次,諸葛亮是缺少時變用兵的謀略),火燒連營六百裡,兵敗如山倒,蜀國元氣大傷,歷史的車輪往前推進著。

三國時期,蜀國是有機會的,但機會不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先來看三國時期到底是哪段時間,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東漢結束,次年劉備在成都於229年登基,孫權才登記,直到這時才算是正真意義上的三國。這段時間直到公元280年,吳國滅亡,三家歸晉,三國時期結束。那麼在這段時間,蜀國是有機會自立的。

隆中對》戰略規劃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那麼我們可以先來做一假設,關羽沒有北上攻打襄樊戰役,而是一直守著荊州,那會怎麼樣?上面說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那麼這個上將多半就是關羽本人。倘若關羽沒有被東吳斬殺,而是一直等到「天下有變」的那一天,此時再去攻打襄樊等地,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而且荊、益兩州在當時可以說是全國最富足的兩個州,這兩地沒有經歷中原的戰爭,物產豐富,人口也比較多。如果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孫劉聯盟不破裂,然後蜀漢再休養生息五六年,絕對可以成為三國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等到這時候,再伺機而動,則有機會成霸業,興漢室。

這也是諸葛亮《隆中對》精髓所在,按照這樣的戰略規劃發展下去,蜀漢還是有很大機會統一三國,奪取天下的。

魏吳兩國的發展

那麼來看魏、吳兩國的規劃發展。東吳政權在二世孫策和都督周瑜去世之後,他們秉持的觀念便就是依靠天險來守住三代基業。所以從心底,他們壓根也沒有要去奪取天下的想法,或許後來有些人有過這樣的想法,比如諸葛恪等,但也是曇花一現就沒了。

但東吳政權中的人大多都是想著偏安一隅,稱霸一方即可,而對於奪取天下的這種想法,他們多半都是否定的。

再來看魏國,魏國其實是三國中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可惜曹操走的太早,要是再多活個十年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變化。而曹丕登基之後,雖然將司馬懿也是壓住的,但是他自己卻沒有父親曹操的那種政治覺悟。不然在夷陵之戰中,要是出兵東吳,必定也能討得一杯羹喝。

到了三世曹芳時,曹魏基本就已經被司馬家族架空了,所以壓根也不可能統一三國。而後來篡取魏國政權的司馬家族呢?其實蜀漢要是能夠活到晉朝八王之亂時,再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也還是有機會和他們拼一拼的,畢竟晉朝八王之亂的對於晉朝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蜀漢的內部發展

這裡從劉備夷陵之戰說起,夷陵兵敗之後,蜀漢可以說基本上就淪為了三國最菜的的國家。本來在這之前,蜀漢還是有能力拼一拼的。但在這之後,諸葛亮勵精圖治,平定蜀漢內亂,休養生息,直到228年才開始北伐,可見夷陵一戰對於蜀漢的打擊有多大。

但這裡也要提一下北伐戰爭,倘若諸葛亮在公元228年到234年走的這段時間,一次北伐都不進行,那麼蜀漢可能會發展得更好些。屯兵勒馬,發展軍事,繼續和東吳修好,那麼他自己可能也不會因勞累死得那麼早,能夠多活幾年。等待時機,天下之變,再用第一次北伐時的計謀,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出祁山,這樣也有更大的機會打敗曹魏

最後就要說下蜀漢後主劉禪,都知道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在世時還有諸葛亮主持朝政,而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就更加昏庸,寵信宦官黃皓。倘若蜀漢後期能有一位明君,即使諸葛亮去世,也能堅持休養生息待天下生變得原則,然後等到晉朝的八王之亂,再舉義兵復漢室仍有機會統一天下的。

總結

歷史不能重來,後人只能臆想。總的來說,三個國家在不同階段都有統一天下的機會,曹魏是機會最大的一方。可惜時不我待,機會稍縱即逝,更何況是在那樣一個戰亂年代。而蜀漢主要是輸在丟荊州敗夷陵兩場戰役上,再加上後期一個沒用的皇帝,這樣的局勢也奠定了他是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我是不住,上面所述僅是一面之言,您覺得蜀國是否有機會統一天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有妖氣三國》蜀國武將 悲情蜀漢漢室遺志(下)
    《有妖氣三國》蜀國武將 悲情蜀漢漢室遺志(下) 作者:GM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8-12-11 10:01:00手機訂閱
  • 三國時的蜀國不設史官
    三國時的蜀國不設史官,令人費解讀《三國志》時,突然發現,三國鼎立時期,蜀國沒有設置專門修史的史官,「惟蜀國無史,必須由陳壽直接採集資料。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官修的有王沈《魏書》、韋昭《吳書》,私撰的有魚豢《魏略》,在這三種書所提供基本材料的基礎上,陳壽編寫了《魏書》和《吳書》。再加上陳壽親自採集所形成的《蜀書》,這樣,《魏書》《吳書》《蜀書》三書在當時單獨流傳。一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全為一書。
  • 曹魏實力三國時期最強,為何蜀國最被人津津樂道?
    曹魏實力三國時期最強,為何蜀國最被人津津樂道?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三國時期的蜀國建立最為不易,且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最終到衰敗滅亡,更為令人惋惜。2、文學作品對蜀國將士的描述有所美化,對諸葛亮更是神話成無所不能的人物。
  • 滿口仁義道德的劉備,錯失兩次機會,致使蜀國只能偏安一隅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劉備和他的蜀國是三國中最弱勢的一方。實際上,以漢室中山靖王后裔自居的劉備,始終以正統廣宣天下,尤其曹操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更是把劉備推上了一個很高的高度,這讓他吸引了不少民心和人氣,也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贏得了很多的支持。
  • 劉備錯失的最核心人才,曾想投靠卻被拒,不然蜀國有機會一統三國
    不得不說,劉備在拉攏人心這塊相當有水平。 暫且不說他是否出於真心,光是這些「表面功夫」,也足以讓他籠絡天下一大批賢士了。 雖然劉備在禮賢下士這一塊確實沒話說,但在識人上,著實還差點意思。之所以能找到諸葛亮這樣的奇才,無非還是因為司馬徽的鼎力推薦。而早年劉備還是豫州刺史的時候,有一個跟諸葛亮才華比肩的人曾向投靠劉備。結果,由於劉備不識貨,最後白白錯失這位人才。
  •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本有一次機會重興漢室,只可惜沒被好好把握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最終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第一次戰役,便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中國北方軍閥爭霸的一次戰役。袁家乃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所謂四世三公,統兵幾十萬,雄踞河北。曹操出身比不上袁紹,卻能夠知人善任,廣招賢才,最終一戰定天下,擊敗了袁紹,成為了北方的霸主。
  • 劉備其實有兩次統一三國的機會,易中天:若把握住,天下歸劉!
    劉備前半生碌碌無為,但是後半生卻開始了全面的逆襲,短短的時間內,便奪取眾多州,正當劉備自信昂揚之時,殊不知漢室的氣運早已揮散殆盡。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曾說過,劉備沒有抓住這兩次機會統一三國的機會,若是可以把握的住,那天下一定是劉備得了。
  • 東吳有魯肅榻上策,蜀國有孔明隆中對,曹魏有何相似的對策
    魯肅與孔明的這兩個對策,分別成了東吳與蜀國的戰略發展方陣,之後依其計略。東吳與蜀國都有明確的戰略對策,那麼作為三國最大的主角,立志一統中國的曹操,又有何統一的戰略對策呢?魯肅,可能是三國最被低估的謀士,才華不輸於郭嘉、諸葛亮,僅略遜荀彧一籌,之所以這麼評價,不妨看一看魯肅的榻上策詳情。
  • 三國時期,為什麼總是蜀國攻打魏國?而不是魏國主動攻打蜀國?
    翻看三國的歷史,太多的英雄人物的出現,讓那段不足百年的歷史有了活力和生機,同時在三國的序列當中,不得不說的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後來的發展,很大程度都和劉備有著很大的關係。可以說成也劉備,敗也劉備。之所以這麼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當年劉備在創建蜀漢的時候,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人才儲備庫。
  • 若劉備迎接漢獻帝回蜀國,該不該讓出皇位
    但是劉備靠著「皇族」的身份,在政治上還是有優勢的。劉備有了政治上的頭銜以後,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經營者自己的事業。劉備在40歲的時候,還是一事無成,先後依附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多個諸侯,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了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 諸葛亮鞠躬盡瘁力保蜀國,卻不知蜀國的衰亡正是他所造成的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作為蜀國的丞相一心輔佐劉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卻不知道也正是自己給蜀國留下禍端,讓蜀國早早的滅亡。一、不顧國力,六出祁山蜀地地處偏僻人煙稀少,人煙稀少地處邊陲。
  • 劉備明明建立的漢國,為何後世都叫成「蜀國」?專家:原因有三個
    引言三國時期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正史多以《三國志》為準,小說以《三國演義》最通俗。三國時期的風起雲湧早已過去兩千多年,現在翻看史書,正如元朝陳草庵在《山坡羊·江山如畫》所說的那句話:「漁樵見了無別話,三國鼎分牛繼馬。興,休羨他。
  • 劉備說要復興漢室,為何不擁護漢獻帝,反而自己做了皇帝?
    三國雖然只有短短60年,對後人影響卻極大,尤其是最近幾年有關三國的影視作品一部又一部的拍攝出來,這段歷史也越來越被世人所了解,裡面出現的故事情節都為後人讚嘆不已。多才多智的諸葛亮,還有義薄雲天的關羽,備受爭議的曹操,那當然關於劉備的故事也不少。
  • 三國姜維蜀國名將,北伐11次悉數敗北,但從不輕言放棄
    姜維,字伯約,是三國時期蜀國著名的軍事家,同時也是蜀國的最後一位大將軍。這個最後一位大將軍也不算是嘲諷之意,但是蜀國也是在這個大將軍的帶領下,成功地走向滅亡。姜維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是臥龍老前輩的親傳弟子,諸葛亮在臨死前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姜維,同時也將自己北伐的意願傳授給了姜維。
  • 諸葛亮留下的兩個顧命大臣,卻加劇了蜀國滅亡?
    而另外一位執掌了蜀國軍務大權,卻讓蜀國更快地淪亡。這兩位大將是誰呢?王平: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西南)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前期大將。原屬曹操,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得以投誠劉備。
  • 粉絲最多的蜀國,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
    看到一個網友的提問:為什麼蜀國擁有關羽、諸葛亮等人才卻無法統一天下呢?這個問題想了好久,是我等三國迷們心裡最最糾結的話題。與其說這個一個問題,不如說這是一個情結。因為有這種疑問的人相當相當的多,但是真正去研究這個問題的人,太少了。
  • 劉備本應是三國的主角,可因給關羽復仇,葬送了蜀國!
    裡面的人物雖然確有其人,但是實際上他們的為人還有事跡是與史實有一些不符的。而在羅貫中的筆下,蜀國變成了漢室正統的化身,而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更偏向於蜀國一些,就好像他們是一部小說的主角一樣。而且在整部書的前期,整個劉備陣營都算是混的比較慘的。我們暫且不說劉備一直沒有一塊比較合適的地盤長期發展,就說在曹操前來進攻的時候,他連妻兒都顧不上,只能倉皇逃跑。
  • 《放開那三國3》蜀國強勢陣容有哪些 蜀國強勢陣容匯總推薦
    導 讀 放開那三國3蜀國是很多玩家選擇的陣營,那麼放開那三國3蜀國怎麼玩?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孝直不亡,漢室是否能興?
    所以今日就讓我們來說說這句話的漏洞,且看看是否真如羅貫中所說,失之得之的影響這般大。局勢分明、曹家勢大220年,曹丕篡漢稱帝,這一事件標誌著三國時期正式開始。相繼劉備、孫權建立了蜀漢、東吳,與曹魏合稱三國。這一年,劉備手中還有諸葛亮、子初(劉巴)。
  • 荊州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說丟失荊州蜀國就沒了希望?
    《國之天元,必爭之地》眾所周知在三國時代,有三大戰略規劃,被後人所傳頌,他們分別屬於魏,蜀,吳三國。魏國:奉天子以討不臣,修耕織以畜軍資(毛玠)蜀國:「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諸葛亮《隆中對》)吳國:「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