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歷史的軌跡或許在一次次的交叉口,發生著變化。
蜀國的鼎盛時期,擁有荊州、益州、漢中之地,似乎沿著諸葛亮隆中對策發展。關羽和張飛都堪稱萬人敵,卻有著性格上致命的缺陷,大意失荊州,兵敗走麥城,蜀國失去中原立足之地。在此之前蜀國如果好好經營,天下未可知。
伴隨著關羽和張飛被害,先主劉備又急匆匆的伐吳。諸葛亮由於之前的反對,沒有隨軍(從後來的六出祁山,可能不止六次,諸葛亮是缺少時變用兵的謀略),火燒連營六百裡,兵敗如山倒,蜀國元氣大傷,歷史的車輪往前推進著。
三國時期,蜀國是有機會的,但機會不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先來看三國時期到底是哪段時間,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東漢結束,次年劉備在成都於229年登基,孫權才登記,直到這時才算是正真意義上的三國。這段時間直到公元280年,吳國滅亡,三家歸晉,三國時期結束。那麼在這段時間,蜀國是有機會自立的。
隆中對》戰略規劃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那麼我們可以先來做一假設,關羽沒有北上攻打襄樊戰役,而是一直守著荊州,那會怎麼樣?上面說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那麼這個上將多半就是關羽本人。倘若關羽沒有被東吳斬殺,而是一直等到「天下有變」的那一天,此時再去攻打襄樊等地,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而且荊、益兩州在當時可以說是全國最富足的兩個州,這兩地沒有經歷中原的戰爭,物產豐富,人口也比較多。如果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孫劉聯盟不破裂,然後蜀漢再休養生息五六年,絕對可以成為三國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等到這時候,再伺機而動,則有機會成霸業,興漢室。
這也是諸葛亮《隆中對》精髓所在,按照這樣的戰略規劃發展下去,蜀漢還是有很大機會統一三國,奪取天下的。
魏吳兩國的發展
那麼來看魏、吳兩國的規劃發展。東吳政權在二世孫策和都督周瑜去世之後,他們秉持的觀念便就是依靠天險來守住三代基業。所以從心底,他們壓根也沒有要去奪取天下的想法,或許後來有些人有過這樣的想法,比如諸葛恪等,但也是曇花一現就沒了。
但東吳政權中的人大多都是想著偏安一隅,稱霸一方即可,而對於奪取天下的這種想法,他們多半都是否定的。
再來看魏國,魏國其實是三國中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可惜曹操走的太早,要是再多活個十年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變化。而曹丕登基之後,雖然將司馬懿也是壓住的,但是他自己卻沒有父親曹操的那種政治覺悟。不然在夷陵之戰中,要是出兵東吳,必定也能討得一杯羹喝。
到了三世曹芳時,曹魏基本就已經被司馬家族架空了,所以壓根也不可能統一三國。而後來篡取魏國政權的司馬家族呢?其實蜀漢要是能夠活到晉朝八王之亂時,再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也還是有機會和他們拼一拼的,畢竟晉朝八王之亂的對於晉朝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蜀漢的內部發展
這裡從劉備夷陵之戰說起,夷陵兵敗之後,蜀漢可以說基本上就淪為了三國最菜的的國家。本來在這之前,蜀漢還是有能力拼一拼的。但在這之後,諸葛亮勵精圖治,平定蜀漢內亂,休養生息,直到228年才開始北伐,可見夷陵一戰對於蜀漢的打擊有多大。
但這裡也要提一下北伐戰爭,倘若諸葛亮在公元228年到234年走的這段時間,一次北伐都不進行,那麼蜀漢可能會發展得更好些。屯兵勒馬,發展軍事,繼續和東吳修好,那麼他自己可能也不會因勞累死得那麼早,能夠多活幾年。等待時機,天下之變,再用第一次北伐時的計謀,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出祁山,這樣也有更大的機會打敗曹魏。
最後就要說下蜀漢後主劉禪,都知道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在世時還有諸葛亮主持朝政,而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就更加昏庸,寵信宦官黃皓。倘若蜀漢後期能有一位明君,即使諸葛亮去世,也能堅持休養生息待天下生變得原則,然後等到晉朝的八王之亂,再舉義兵復漢室仍有機會統一天下的。
總結
歷史不能重來,後人只能臆想。總的來說,三個國家在不同階段都有統一天下的機會,曹魏是機會最大的一方。可惜時不我待,機會稍縱即逝,更何況是在那樣一個戰亂年代。而蜀漢主要是輸在丟荊州敗夷陵兩場戰役上,再加上後期一個沒用的皇帝,這樣的局勢也奠定了他是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我是不住,上面所述僅是一面之言,您覺得蜀國是否有機會統一天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