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前風靡全國的《雀之靈》、《雲南印象》相比,舞劇《十面埋伏》代表著楊麗萍對舞臺藝術從未熄滅的野心。2018年6月5-6日,她將再次攜此新作獻演重慶大劇院。接受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楊麗萍饒有興致地聊起創作時的思考,她在自己倡導的新東方美學中充分融入暴力美學,希望引起觀眾審視生命的意義。
舞臺頂部懸掛的幾萬把剪刀,是楊麗萍2015年創作的舞劇《十面埋伏》最吸睛的設計。這些剪刀半懸於舞臺,閃爍寒光,隱喻著恐懼、不安和暴力,有大禍臨頭的壓迫感。數千把剪刀厚重地懸掛著,低垂在舞臺上,剪刀的刀刃在燈光照射下閃爍著寒光。舞者於剪影中穿行舞動,整臺演出不見刀槍,卻隱隱蟄伏危機,投射出古往今來人們內心的不安與恐懼,正點了「十面埋伏」的題。
「剪刀陣」的創意來自剪刀裝置藝術及創意顧問劉北立。「剪刀,是民族文化中的特殊符號,也是整臺演出的隱喻,演出最後,萬把剪刀砰然落地堆成墳塋,意味深長。」楊麗萍說。「剪刀是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咒語、兇器、傷害,我們看到剪刀隱約看到了很多含義。」
《十面埋伏》脫胎於楚漢之爭歷史傳奇。除了請到京劇裘派傳人裘繼戎領銜出演全劇的靈魂人物蕭何一角,新銳舞者和尚、胡沈員等還將分別出演項羽、虞姬。男版虞姬的出現既是楊麗萍的一種舞臺實驗,更是對京劇國粹中男旦藝術的致敬。
「男版虞姬絕不是噱頭,而是對傳統藝術的尊重和致敬。」楊麗萍告訴晨報記者,她在所有的作品中傳遞「新東方美學」,融合行為、裝置藝術等先鋒性的《十面埋伏》同樣也注重融入了民樂及傳統戲劇元素,「男旦扮演虞姬還體現著東方傳統文化中的陰陽融合之美,事實上舞者胡沈員的身材非常柔美,他的表演也符合我期待的將傳統向現代過渡的藝術追求。」
在十面埋伏的氛圍裡,在你爭我鬥的殘酷環境中,虞姬如同暗夜中的一點燭光,美好、易碎,卻為人們的內心帶來些許希望和撫慰。事實上,除去演員的男性面孔,觀眾很難發現他是男兒身,妖豔、魅惑,「虞姬的麵條腳和柔弱無骨的身體,上天都給了他。」在楊麗萍眼中,這個男虞姬渾身上下都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柔美的魅力。
剪紙《十面埋伏》的舞臺一側,一位剪紙師從觀眾入場開始雙手就不斷翻飛。演出結束時,各色各樣的白色剪紙已堆積成半人高,在舞臺的燈光下散發出白色墳塋的幽冥詭異。剪紙、皮影都是中國元素,借用剪紙人之手,剪出劇中人物的各種含義,最後,剪紙人也被自己剪的紙堆給埋伏進去,「剪不斷,理還亂。」這又是一層寓意。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