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明薪火,生生不息。中國作為大河流域發祥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文明史積澱了國人引以為豪的歷史觀。也因此,中華民族向來注重祭拜先賢、認祖歸宗。以我們華夏民族為例,今天的我們都統稱為炎黃子孫。而這也表明,在今人的唯物史觀中,炎帝、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始祖,華夏文明最早便由他們傳播推廣。

但在古人的歷史觀中,談及中華民族的上古時期,與其稱為炎黃二帝的歷史,他們卻更願意用「三皇五帝」的典故來借代。
讀到此處,可能有讀者會提問,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帝不是秦始皇嬴政嗎?為什麼上古時期就出現了皇與帝呢?在這裡,筆者有必要解釋一下:「此皇、此帝」非彼者「皇帝」也!這裡的皇與帝,讀者可以理解為是古人對聖人的一種尊貴的封號,至於封建時代的皇帝,則已經演化為擁有無上權力的職位。
但無論從哪一種角度去解釋,我們都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出,在古人的心目中,皇與帝兩個字是十分尊貴的。那麼,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又分別是哪些人呢?他們又都做了什麼,才成功贏得了後人冠其名以「皇」或「帝」的褒獎。
關於「三皇五帝」的定義,具體到三皇是誰?五帝又是誰?歷史學家們也向來眾說紛紜,幾百年來都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所以,筆者在這裡僅列出一些為大多數人所信服的「三皇五帝」人選。
首先關於「三皇」,主要有六種說法:
(一)天皇、地皇、人皇
(二)天皇、地皇、泰皇
(三)伏羲、祝融、女媧
(四)伏羲、神農、祝融
(五)燧人、黃帝、神農
(六)伏羲、神農、黃帝
其次關於「五帝」,則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太昊、神農、黃帝、少昊、顓頊
(二)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舉出「三皇五帝」與之相關的人選後,很多讀者可能會問,那三皇五帝真的存在於歷史中嗎?還是僅僅作為古人創世的神話?
這裡,在筆者看來,要想真正正確區分歷史與神話,則還是要回歸於人選的設置上。例如:如果將「三皇」假定為天、地、人皇或者伏羲、女媧與祝融一類,則毫無疑問,這裡的三皇指定的應該是神話。

因為伏羲畫地與女媧補天的故事,都是類同於盤古一級的存在,祝融則是民間傳說中的火神,這些神明本身就是神話中的創世神。若將他們稱為三皇,三皇也就自然成為了神話。
相反,如果把「三皇」具體到對中華文明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那麼,這裡的三皇便也從神話走向了現實。燧人鑽木取火、神農嘗百草、皇帝定軒轅,這些都是真實存在於文明演變進程中的歷史。
類比於「五帝」的人選,很多學者也更傾向於第三種答案。而古人口中所謂的「三皇五帝」,絕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封建時代的皇帝。在上古時期,他們很可能就是一些部落的首領,當自己所統領的部落變得強大,這些領袖們便也隨著歷史的演替而逐漸神化。
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一般學者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體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時間跨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約在四千多年前。
而由於我國發掘的最早的象形文字,大抵是出現在夏朝前後的。這也就意味著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是沒有真實的史料可以參考的。後人之所以了解到他們的存在,可能就是來源於古人的口頭相傳。當文明變得失落,歷史便也沾染上了神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