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這麼多國家,只有齊國和晉國是真正意義上的霸主

2020-12-21 小清看天下事

春秋時期正是社會改型時期,諸侯制度這種生產關係已不生產力發展水平,需要建立一個有更大控制力的新型生產關係,周王室雖然名義上是控制著各路諸侯,但只不過是個聚會主持人而且日漸式微,各路諸侯實際上是分立自治的,春秋戰國實際就是這個新型生產關係的尋找過程,眾諸侯各自選擇了自認有效的方案試水,有成功有失敗,成功的給後來者提供了經驗失敗的提供了教訓,五位霸主是成功者中的姣姣者,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通病就是格局太小,只是想單純擴大勢力範圍而不是創造新的社會管理體系,所以取得一點成功就不再深入只想憑這一點創新通吃各國。

其次,春秋時期,華夷雜處,黃河流域都沒有肅清夷狄,春秋時期,華夏世界的統一過程已經開啟,但這根本不是幾代人能完成的事,更不要提春秋五霸不過一代君主,你想什麼呢,春秋時期,華夏統一過程已經開啟,只不過這一過程是由戰國後期完成的罷了,春秋時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實力,民眾也沒有這個概念,抵抗欲望強,總之沒有統一的基礎,齊晉都曾經有機會慢慢積累出碾壓的國力,然而齊桓公之後齊國內亂不止,錯過了優先的優勢,最後侷促在東方。

再想出來的時候就很尷尬,鄰國雖然弱但是也沒弱到沒有反抗能力,又大片大片的平原,無險可守,出去打一次容易,想佔領消化基本無法實現,人家其他國家趁火打劫齊國吃不消的,由於秦國本身的弱勢對改革的姿態就放得比較低,不像五霸那樣稍有成功就呈一時之快使改革中斷,雖然內爭外患不斷但連續幾任君主都堅持了法家治國的國策不變,使得這一需要長期投入緩慢見效的改革得以堅持並完善,這是一種厚積薄發的改革,雖然表面上看不出絕對的強勢但體系一旦形成就為秦國創造了各個方面的優勢,這些優勢集合起來就構成了對六國體制的碾壓,吳起變法雖未成功,也使楚國一雪前恥擴大疆土。

申不害變法,使韓國一度成為隱隱然代替魏國成為下一任霸主,燕昭王改革使燕國幾乎滅了齊國,但是他們的表達都不徹底,只有秦國的變法最徹底也最成功,商鞅變法短短20將秦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戰爭機器,在秦國只有兩件事,第一戰爭,第二務農,務農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用來戰爭,其他任何與戰爭無關的都不允許,讀書不允許,經商不允許,手工業不允許,秦國人民痛苦不堪,可是秦國強大了戰勝了東方六國。

吳越爭霸是晉楚爭霸的延伸,到了戰國時代,吳國滅亡,使楚扶植越的政策走到盡頭,而北方晉一分為三,無暇南顧,越與楚的關係從盟友轉成敵國,受外力影響驟然興起的越國本身並不強大,最終在楚和齊的打壓下迅速回歸原點,散落成舊日城邑、部落林立的狀態,西周的滅亡,王室可供分配的土地逐漸耗盡,春秋的爭霸,公室主導下的自由民開墾私田,戰國,私田開墾達到上限,依靠軍功爵分配土地。

齊襄公滅紀給齊國打下了極好的內政外交基礎,紀國地處東夷和齊國之間,既是世仇,又擋住擴張的腳步,可謂如鯁在喉,齊國的第一戰略目標就是滅紀,在做完這件事前其他矛盾必須暫時放一放,紀國一日不亡,齊國就始終無法騰出手來爭霸,齊襄公實現了這一戰略目標,為後續齊桓公稱霸掃清了障礙,其功績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公子小白,公子糾,他們是齊僖公的兒子,而公孫無知則是齊莊公的孫子,其實這就是一種貴族彰顯自己出身地位的行為!

其實春秋這麼多國家,只有齊國和晉國是真正意義上的霸主,楚國地方卑溼,丈夫早夭,那年頭可不是好去處,秦國不過是夷狄的地方,物產也不發達,宋國鄭國這些所謂的霸主和小霸都是四戰之地,前途太小,吳越條件某種程度上還不如楚國,燕國的位置也是哪怕到戰國七雄裡都是最差的幾個國家了,齊國有山海漁鹽之利,晉國表裡山河,所以最先興起,而齊國管仲又比晉國優先發揮了國家的潛力。

相關焦點

  • 春秋霸主之晉文公,怎樣會盟天下,帶領晉國進入鼎盛時期
    晉文公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一位君主,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他在位期間,他一度帶領晉國走向強大富強,使得晉國成為了中原強國,晉文公本人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與當時的另一位霸主齊桓公並稱為「齊桓晉文」。
  • 在春秋時期,霸主層出不窮,哪位霸主實力最為頂尖?
    不過對於這春秋五霸很多人也感到特別好奇,他們並列為五位霸主,但實際上真正比較起來,又有哪幾位君主能夠稱得上是最強霸主了?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春秋五霸眾多候選人中,到底誰能夠被稱為頂尖霸主。春秋五霸那在春秋這麼多位入選的人中,又有哪幾位實力稱得上最為強橫?
  • 晉國是如何從春秋時期的霸主走向最後的滅亡的?
    歡迎來到小人物歷史,春秋時代,晉文侯協助周平王向東遷徙,晉國開始振興起來。後來晉文公成就了一代霸業,晉國先後稱霸時間長達100年。晉文侯和晉文公成就了晉國的稱霸,卻也為後來晉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患的根源。晉文侯名為姬仇,他的母親姜氏是齊國的皇室成員的女兒,晉文侯的妻子是晉姜,也姓姜。據史籍記載,當時齊國、申國和許國都是姓姜的人組建的國家,晉文侯和申侯是親戚,所以他們都支持周平王。晉文侯和鄭武公、秦襄公共同護衛周平王向東遷徙。周平王為了感謝晉文侯,寫了《文侯之命》這篇文章,還賜給晉文侯許多東西,讚揚晉文侯是幫助自己登上皇位的人,勉勵晉文侯繼續盡心輔佐王室。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霸主人選更近戰國。其餘說法中,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加上晉文公,晉國出現了四位霸主,這可是很有偏袒了。這個說法是清人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中的說法,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看重晉國。
  • 因為這個人的一句話,晉國大使落荒而逃,晉國並因此放棄攻打齊國
    在古代,春秋時期是一個政局十分動蕩的時期,很多國家之間為了國土之爭明爭暗鬥,非常激烈。大家都對當時的中原地區虎視眈眈,身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之一的晉國更加是心中野心勃勃,想要獨自佔據中原,成為中原霸主。當時的晉國雖然實力非常雄厚,不過還是不敢在明處攻打其他的國家。面對中原發起進攻,於是他就派出去一個使者,去出使當時相對規模較小的齊國,想要打探一下對方的消息,好找一個方向下手。使者於是就帶著晉國國王的使命去了齊國。
  • 為什麼晉國可以稱霸上百年,齊國卻一代而衰呢?
    也即在司馬遷等歷史學家看來,在春秋時期,齊國、晉國、秦國、楚國是四個最強大的諸侯國,也即春秋四大強國。就春秋四大強國來說,晉國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維持了霸業上百年,並且在晉楚爭霸中佔據了上風。與此相對應的是,第一個稱霸的齊國,卻在齊桓公後走向衰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可以稱霸上百年,齊國卻一代而衰呢?
  • 兩千多年前的四大戰區,原來春秋戰國不只有春秋五霸!
    在我們今天看到的春秋戰國,很大部分都是魯國人寫的,左傳是魯國人寫的,春秋是魯國人編的,就連詩經也是魯國人編的,所以後來包括司馬遷在內的眾多史家們,在編撰史書的時候,其中最重要的史料來源就是這幾本書。很大程度上來說,關於春秋戰國的歷史,更多都是站在魯國人的角度上來看的。
  • 他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君主,先後擊敗楚國和齊國,晚年掉到糞坑淹死
    春秋時期,周王的勢力逐漸衰弱,大權旁落,各地諸侯群雄紛爭,當時的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在這個亂世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賢臣猛將,他們都有各自效忠的國君,並輔佐其成為了當時的霸主,而在這群君主中,就不得不提晉國的第二十六代君主——晉景公。
  • 春秋時期,和齊國有關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春秋時期;到公元前403年,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國,春秋時期結束。    進入春秋時期後,周王朝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裡,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名存實亡。
  • 春秋最大的霸主——晉國是如何倒下的?
    縱觀整個春秋史,裡面最大的主角就是晉國,晉國的一舉一動主宰著春秋的下一步走向。而走到春秋末的時候,晉國這個龐然大物竟轟然倒塌了。有人說: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當你把晉國的興衰歷程看透了,你就能看懂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規律。那麼作為春秋最大霸主的晉國,到底是怎麼倒下的呢?晉國最初的建國和秦國有些類似,都是在戎狄之地為周王室看門護院。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為什麼秦穆公是春秋時期最「尷尬」的霸主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小國在夾縫中生存,連年不斷的戰亂讓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百姓民不聊生,但是戰爭有弊也有利,在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名臣將相,同時著名的「百家爭鳴」局面也讓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迅速發展起來,在戰國末期
  • 晉國曾經做了一筆最划算的買賣,這使他一躍成為了春秋霸主
    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
  • 同是卿大夫掌握權力,晉國三家分晉,齊國卻是田氏代齊,關鍵在這
    我國古代的春秋石器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就是晉國的三家分晉,分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這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到了戰國七雄時期。 不過與三家分晉同一時期的,還有一個諸侯國的世系發生了轉移,那就是傳統強國,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誕生地齊國。
  • 為什麼齊桓公死後,齊國再也沒能稱霸?反而晉國能長期稱霸?
    到了公元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因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齊桓公不僅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不過,雖然齊桓公和晉文公齊名,並且都是春秋初期的霸主,但是,齊桓公死後,齊國就無緣春秋霸主的寶座了,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則在晉文公之後長期稱霸。
  • 晉國霸政體系下,為何春秋各國國際關係能夠保持長久穩定?
    引言:周王式微,春秋爭霸,豪傑林立,一時間狼煙四起,戰亂紛爭不斷。這一亂世,舊的體系正在毀滅,新的秩序不知不覺間悄然建立。齊、宋、晉、秦、楚五國相繼稱霸,但真正的霸主儼然是晉國佔據鰲頭,霸業持續時間長達百年之久。
  • 城濮之戰:晉國「最強大腦」運用吉德林法則以弱勝強,成為霸主
    修身為什麼會這麼重要呢?大部分人認為修身就是規範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得讓人信服。在春秋戰國時代,國君和他的士大夫就是國家的大腦,制定法令;而其他的官員就像人身體中的神經一樣,傳達大腦中的指令到四肢,保證四肢按照按照大腦中的指令行事。由此,國家上下一心,越來越強大。春秋戰國時代,齊楚晉秦等土地較多的國家逐漸有了爭霸的實力。各個國家的大腦哪個最強,哪個國家的國君就會成為當時的霸主。
  •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為什麼不在自己還有實力的時候,把魯國滅了
    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容易做大,所以特地把周公封到魯國制衡齊國。魯國封地在周初實際算大的,靠近中原,平原多,依山傍水,實力很強,春秋早期還有好幾個附屬國,齊國雖強其實沒有滅魯國的實力。魯國秉承周禮,嚴格執行宗法制,重臣基本都是同姓,內部比較牢固。其思想傳統而保守,所以會誕生孔孟這類儒家聖人。因為少有侵略,也不與其他國家結仇,其他國家基本沒侵略理由。
  • 晉國因一片桐葉建國,周成王被迫分封,最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春秋時期的大多數的時間內,只有晉國在中原大地上稱霸,另外三大強國皆不敢妄自開戰。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強大的國家被迫亡國了?
    在中國歷史上,周朝失去微信之後,諸侯國開始紛紛建立國家,宣布自己的獨立。因為周朝君王分封的地域不同,就存在了強國和弱國之間的差距。在春秋初期,晉國憑藉著中原地區的封地在中原地區和其他國家同足鼎立。隨著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不停躁動和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晉國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國家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