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晉國可以稱霸上百年,齊國卻一代而衰呢?

2020-12-21 情懷與歷史

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裡或五十裡。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 文 武 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也即在司馬遷等歷史學家看來,在春秋時期,齊國、晉國、秦國、楚國是四個最強大的諸侯國,也即春秋四大強國。就春秋四大強國來說,晉國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維持了霸業上百年,並且在晉楚爭霸中佔據了上風。與此相對應的是,第一個稱霸的齊國,卻在齊桓公後走向衰落。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可以稱霸上百年,齊國卻一代而衰呢?

首先,在春秋戰國時期,君主是否賢明,對於一個諸侯國的整體實力存在較大的影響。就晉國來說,在晉文公之後,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不過,對於這一時期的晉國,卻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在積蓄實力後,晉景公在位時的晉國還一度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晉文公之後的歷代君主,基本上都是非常有作為的。

進一步來說,正是這幾位賢明的君主,促使晉國可以維持霸業上百年。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戰國中後期的秦國君主上,正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連續六代明君,促使秦始皇可以用9年的時間就剪滅山東六國,建立秦朝。不過,就齊國來說,雖然齊桓公可以和晉文公、楚莊王等君主相媲美,但是,在齊桓公之後,齊國卻陷入到內亂中。根據《史記》、《春秋》等史料的記載,齊桓公生前曾經立公子昭為太子。但是,在齊桓公病逝後,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權。

在此背景下,齊桓公之後的齊國陷入到內亂中。比如齊孝公死後,其子被公子開方殺死,公子潘奪位,是為齊昭公。齊昭公死後,其子舍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公子商人弒殺自立,是為齊懿公。此次動亂之後,齊國國力衰落,齊桓公霸業告終。一連串的爭位至此結束,但齊國因此國力衰落,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和齊國相對應的是,晉國在晉文公去世後,歷代君主維持了內部的穩定,並且在即位上都沒有發生較大的內亂。也即齊國因為內耗問題而逐漸衰落,促使了繼承齊桓公霸業的機會。等到晉國強大後,齊國只能選擇跟隨晉國了。

最後,在整體國力上,晉國也要明顯超過齊國。就齊國來說,疆域主要在今山東省一帶,如果齊國想要東進中原的話,還要受到魯國、宋國等中等諸侯國的阻擋,也即齊國缺乏擴張的空間。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對於春秋霸主晉國,不僅佔據了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區,還能夠向北邊擴張,促使自身的疆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超過齊國,這也是晉國能夠稱霸上百年的關鍵。而晉國一旦強大起來,不管是齊國還是秦國,都會被長期壓制。

文/情懷歷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齊桓公死後,齊國再也沒能稱霸?反而晉國能長期稱霸?
    不過,雖然齊桓公和晉文公齊名,並且都是春秋初期的霸主,但是,齊桓公死後,齊國就無緣春秋霸主的寶座了,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則在晉文公之後長期稱霸。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桓公死後,齊國再也沒能稱霸?反而晉國能長期稱霸?
  • 為什麼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呢?
    為什麼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呢?更厲害的是,齊桓公五子爭位,相繼都做了國君,可想齊國內亂多麼嚴重,一直到齊惠公繼位,爭鬥才結束,這個時候齊國的國力已經大衰,再往後就去過各個階層士大夫之間開始輪流執政,相互攻擊,甚至都開始廢立國君。雖然這個時候也有晏嬰的賢相,但是國力衰微不可避免,再有一個,齊國一直是一個沒有統一的國策,只知道富國。今天出一個政策,明天出一個政策,老百姓都不知道該聽誰的?
  • 讓桓公死後的齊國再未能稱霸
    本期話題作為第一個稱霸春秋的國家,齊國在留給世人一個輝煌而短暫的背影之後便急速衰落。為什麼齊國的霸業無法持久,是因為地緣優勢不夠明顯,還是有別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呢?雖然此後齊國仍不失為春秋大國,但它卻再也沒能登上霸主的寶座。都說「先下手為強」,可為什麼率先開創了春秋霸業的齊國卻將霸主的寶座拱手讓與他人?齊國霸業不終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春秋這麼多國家,只有齊國和晉國是真正意義上的霸主
    春秋時期正是社會改型時期,諸侯制度這種生產關係已不生產力發展水平,需要建立一個有更大控制力的新型生產關係,周王室雖然名義上是控制著各路諸侯,但只不過是個聚會主持人而且日漸式微,各路諸侯實際上是分立自治的,春秋戰國實際就是這個新型生產關係的尋找過程,眾諸侯各自選擇了自認有效的方案試水
  •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爭霸長達百年,兩敗俱傷
    具體過程和結果呢?。晉楚爭霸的宏觀歷史原因晉楚兩國的國家利益都是擴張和稱霸。晉國在我國現在的山西地區,楚國的核心在我國的湖北地區。他們是春秋時期南北主要諸侯國,也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之一。西周以來,不斷完善和推行古代的方國管理制度,即著名的"分封制",這也是諸侯國中的統治者需要的,他們需要擴大自己的地盤,以擴大和保持自己的實力,也可以有更多的土地分封給大臣和官員。同樣的大臣和官員也需要這種霸權擴張來建立功勳以獲得更多的封地。
  • 齊景公薨了,消息傳到晉國,趙鞅意識到晉國稱霸的機會來了
    齊景公薨了的消息傳到晉國之後,趙鞅敏感的意識到晉國稱霸的機會來了,現在他需要的是派人以國君的名義前往齊國弔唁,進而探查一下目前齊國的真實情況。,晉國大殿。執政趙鞅:「啟稟國君,據報齊國景公於三日前薨了。」晉定公:「哦,真的死了?」
  • 歷史上疆土很小的魏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春秋時期同樣是疆土不大的宋國(宋襄公)、鄭國(鄭莊公)都可以稱霸一時,魏國為什麼不能並列戰國七雄呢?更何況魏國是脫胎於強大的晉國,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憑什麼趙國韓國就可以位列戰國七雄而魏國不能,事實上魏國還是戰國歷史上第一個稱霸中原的國家。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晉國因一片桐葉建國,周成王被迫分封,最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春秋時期的大多數的時間內,只有晉國在中原大地上稱霸,另外三大強國皆不敢妄自開戰。
  • 齊國一位君主被大臣所殺,其實是咎由自取
    齊靈公時,齊國由於貿然伐魯,被晉國按在地上好一陣摩擦,齊靈公派兒子入晉為質,告地求饒,才得以倖免。公子光寄人籬下,在晉國待了九個年頭,回國後被立為太子。幾年後,老爸突然改變主意,只因寵愛後媽,偏偏要把家產分給弟弟,把自己派去守郊區。這讓公子光就很不爽,這理由明顯登不上檯面嘛。雖說歷史上類似事件屢見不鮮,可無故擅改太子,對國家而言無疑是自掘墳墓。
  • 齊桓公「九合諸侯」而稱霸天下的時候,晉國和秦國在幹什麼?
    而沒有黃河上遊的晉國和秦國。那麼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時候,晉國和秦國在幹什麼呢?晉國晉國始祖是周武王之子、周平王之弟唐叔虞,身份血統非常尊貴。而周公當時為了穩定北方,將被稱為「表裡山河」的要地封給了唐叔虞,再加上唐叔虞治國有方,所以晉國在西周時期便成為黃河上遊的諸侯國領袖之一,僅次於虢國和虞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為什麼不在自己還有實力的時候,把魯國滅了
    其實春秋早期諸侯國少說上百,中國被滅國無數,為什麼魯國能活到戰國最後?因為古代打仗講究師出有名。齊國雖強但還沒強到一手遮天的地步,其實除了戰國末期的秦國各強國都處於這種狀態,吞併他國必有顧慮。所以春秋戰國兼併要靠蠶食,太急了適得其反。諸侯間會結盟,弱國背後有強國撐腰。
  • 春秋時期的齊國、楚國和晉國都未能一統天下,為何秦國可以?
    春秋時期的齊國、楚國和晉國都是當時的強國,要說到一統天下,他們應該是更有資本的。但事實往往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以上提到的這三個國家基本上都逐步的衰落了。而作為西陲的秦國,在春秋時期的列國當中,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但是後來為什麼是秦國可以稱霸天下?而其他的國家最終也被秦國兼併了?
  • 在春秋四大強國中,最強的是晉國,那最弱的是哪個呢?
    值得「周密」的是,除晉國的友邦齊國以及把持西戎的秦國際,其餘列國必需向晉、楚一樣進貢。由此,「弭兵會盟」正式建立了春秋四大強國——秦晉齊楚四個國度。對春秋四大強國來說,晉國排名第一是最沒有爭議的工作事務了。那麼,疑問來了,在春秋四大強國中,哪個最消弱的呢?一,起首,對和晉國等分東周霸權的楚國,鮮明不是最消弱的。
  • 齊國的霸業,為何自齊桓公之後便徹底終結?
    文|小河對岸 齊桓公小白,是被史學界公認的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其與晉文公重耳(齊桓晉文之事)常並稱,而被認為是諸侯稱霸的巔峰。但齊國的霸業卻與晉國、楚國不同,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是晉楚爭衡,晉、楚的霸業都各自維持了一兩百年之久,而齊國霸業卻曇花一現,很快就衰落下去了。
  • 連齊國都能打敗的宋襄公,為什麼卻沒能如願坐上春秋霸主的寶座?
    在這次大會上,他並沒有遇到楚成王。事實上,在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整個過程中,楚國始終被排除在中原諸侯的會盟之外。因為這個南方國家的蠻夷底色,讓它成為了管仲「尊王攘夷」政策的限制對象,而非團結對象。這種方法造成的惡果是:當齊桓公還在世的時候,齊國尚能對抗楚國向中原地區的擴張。但齊桓公一死,齊國中衰,楚國的影響力便不可遏制地侵入中原,並迅速將追隨齊國的一眾中原小國招降到了自己麾下。
  • 不是齊國!不是楚國!
    可以發現,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都在榜上,所以春秋時期這3個國家的實力是得到其他諸國肯定的,儘管春秋時期有100多個諸侯國,但最強的國家應該就在這3個之中。那麼這3個國家究竟哪個國家最強呢?
  • 晉國光頭將軍,是如何讓一國跪拜的
    可以想像,春秋二百年戰亂,而三國才短短一百年。但是在我們的認知中,三國的名將卻遠多於春秋,可見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今天說的,就是春秋的一位名將,這位名將絕對不遜於後世,令一大國跪地求饒。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今天要講的這個大將就是晉國的郤克。晉國當然知道,這個國家可以說是春秋的巨無霸。要不是最後分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絕對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 姜尚後代稱霸的齊國,尊王攘夷的提出,形成中華民族一致對外的魂
    姜子牙的卓越貢獻,也給了齊國一些獨特的機會周國開國初期,苦於東方戰亂,是以授予齊國節制東方諸侯的權力,齊國又通過和周朝王室歷代聯姻,建立和周天子家特殊的血緣關係齊國因此得以壯大自己,儼然一方豪強,早在這時,齊國便被看作東方諸侯的翹楚春秋初期,國力不錯,雖然在鄭國崛起的時候,他只是小弟,但當鄭國沒落後,便是齊國真正的崛起從齊襄公開始,齊國便已經在為稱霸做準備
  • 同是卿大夫掌握權力,晉國三家分晉,齊國卻是田氏代齊,關鍵在這
    齊國和晉國先後在春秋時期產生霸主齊桓公和晉文公,而且是沒有任何分歧的霸主,為什麼世系的轉移會發生在這兩個國家呢?這還得從西周的政治制度說起。 西周時期採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所謂的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