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與道家,哪一個才是中國人思想深處的支配思想

2020-10-03 青丘靈墟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學派裡,儒道兩家應該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了。雖然我們都說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是儒家文化圈,但是道家的影響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因為兩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力,所以才會有人提出,儒道兩家究竟哪一方才是中國人思想深處的支配思想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要知道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出現並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可不只有儒道兩家。而且中國思想是一種兼容並蓄的思想模式,什麼樣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儒道兩家只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兩家而已,但卻不是全部,他們也不能代表整個中華文化,所以不存在任何一方支配中國思想這一說法。

雖說如此,但是既然談到了儒道兩家,那麼就簡單的說一說儒道兩家的一些不同點,以及它們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

治國思想的差異

儒家講究仁政,認為統治者應該寬己愛民,以仁治國,通過禮儀教化來使人民歸附,並認為統治者與人民是船與水的關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而道家而是講究無為而治,認為法天地之使萬物自然。萬事萬物有著自己的內在規律,如果以外力強力改變只會起到反效果。所以道家認為統治者治國,只需要將一切的律法制度制定好,然後自然地實行即可。

價值觀與方法論的差異

儒家的價值觀就是它的核心思想"仁",主張人人都要愛人,統治階層要實行仁政,不能嚴刑律法,要重德仁治。在方法論上則是"中庸"之道,凡事不可太盡,要兩面兼顧。

道家的價值觀就是一個字"道",認為宇宙的一切無不符合"道"的思想,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方法論上則是"無為",但這個無為不是無作為,而是不妄為,要順從自然的規律,不可違背自然,所以只有又有了一句"無為而無不為"。

對後世影響與傳承的差異

儒家思想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世的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儒家思想,將其作為治國思想,還逐漸地發展出了一系列的理論體系,並影響到了中國周邊的國家。

但是儒家的以仁德治國,憑藉道德教化約束與治理人民的思想畢竟太過理想化,而且其重理輕術、重義輕利,重農輕商的思想也是影響了後世中國的前進。

道家學說因為龐雜而淵博,被稱為百家之源頭。後世的法家、陰陽家、墨家、兵家,也包括儒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對於治國來說,雖然漢之後的國家確定了儒家的主導地位,但是每逢亂世初定,國家的政策一定是道家的修生養息思想發揮作用。像是西漢初年,統治者用道家思想為基礎的黃老之術來治理國家,就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盛世。到了後世,也基本是如此,前期道家養生積蓄國力,待到天下太平則是儒家與法家發揮作用。

所以說在中國,從古至今都是各家思想與學說互相作用,相輔相成,沒有哪一家獨佔鰲頭,一統天下之說,因為我們是一個包容的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

相關焦點

  •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儒家思想後來居上?
    1.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學派。有人說,明明知道不行,還要去做,這不是很傻很天真嗎?其實不是的。這恰恰反映了儒家是一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學說,它是入世的,是一種教人努力奮鬥的價值觀。儒家學說也是中國哲學的最主要流派,儒家學說關於人生的意義、價值、理想等追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國人行動的指南。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 一個儒家思想,一個道家思想,因思想分歧君臣經常吵架
    慢慢的做這樣的事情為國為民,後來劉邦也是告訴自己的子孫,要把儒家思想發揚下去,所以劉徹小時候就喜歡儒家思想。他的老師和當時儒家學派的學者是一樣的,我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那個時候人們讀書沒有一些肢體上的動作行為,但是有了孔子的出現之後,人們讀書都是搖著頭的。所以劉徹小時候讀書也是學著那些儒家的大佬們,進行搖頭擺動。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一個存世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既能使中國走向昌盛,也能帶給中國人痛苦。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也在這種情形下誕生。各種思想的出現,都是為尋求一個目的,那就是治世。能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例如秦國採取了商鞅的法家治國方針,最終使得國家強盛,嬴政時期一舉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可是法家並不是十全十美,法家最觸動的是上層的貴族階層,而且法家過於嚴酷,毫無人情。
  •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關於「治理」問題的比較研究
    從我們分析看來,這就是道家典型的思想體現。「水式的管理」與「單位的相對獨立」與老子的「有所為有所無為」及縮放觀念恰恰吻合。 下面我們就從不同方面對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做一簡單比較,以期反映出各自的特色。
  •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碰撞,誰才是中華傳統的基石
    儒家和道家兩派的思想學術,是中國延續下來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傳統國學。其中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而道家思想卻成為本土道教的教義。儒家文明在中華文化圈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而道家思想在西方卻得到了最大的認同。
  • 易經和道家、儒家思想的關係
    儒家——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家思想是孔子學說的哲學學派,是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流傳至今仍是中國國學重要學術派別。現代中國人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是華人的主流思想。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 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主導思想。以孔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子孫。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主導思想。以孔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子孫。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裡根總統創造了一個自由主義的神話,使得美國擺脫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人們稱之為裡根經濟學。裡根的自由主義與道家治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 傷心秦漢:儒家思想的興起和道家思想的再起
    而在諸子百家中,思想距離法家最遠的是儒家和道家,因此,很自然地,時代思潮便順著儒家和道家擺動。漢初,道家思想曾一度盛行,被稱為「黃老之術」。在道家的政治哲學中,一個好的政府,只要把前朝「苛政」取消,其後做事越少越好。這無疑正是漢初大眾的要求。漢高祖劉邦進鹹陽時,曾向民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一切苛法都予以廢除。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把黃老道家思想用於團隊管理
    在管理中,溝通確實是一個所有管理者正在面臨的或大或小的問題。劉黎明在研究這個問題後提出,在中國的各種團隊組織中,有很大一部分採用了「粗放的人性化管理」——沒有或很少溝通,造成了管理效率的低下。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抓住中國人骨血中的「隱脈」——道家思想。   怎麼解決「粗放的人性化管理」的問題?關鍵在「隱脈」——道家思想。
  •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歷史以來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是有根本衝突的。在我看來,儒道兩家的根本衝突點在兩方面:一是政治體制方面,二是治國理念方面。 一,在政治體制方面,道家主張的是公天下,聖人為王。就是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誰有本事誰坐,沒本事的就下來。
  • 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關於諸子百家,我們一般有這樣的一個稱謂中國先秦時期不同學派的總稱,當然諸子百家各個學派之間也不都是和諧相處,相反每個學派為了能力壓別的學派相互詰難、互相爭芳鬥豔間的場面屢屢上演,這種互相爭鳴的盛況間接促進了古中國思想學術的繁榮,這段時期的百家爭鳴可以說是古中國思想和文化最燦爛、最輝煌的年代,然則有輝煌也有沒落,隨著秦始皇和漢高祖的先後一統,法家思想和黃老
  • 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關於諸子百家,我們一般有這樣的一個稱謂中國先秦時期不同學派的總稱,當然諸子百家各個學派之間也不都是和諧相處,相反每個學派為了能力壓別的學派相互詰難、互相爭芳鬥豔間的場面屢屢上演,這種互相爭鳴的盛況間接促進了古中國思想學術的繁榮,這段時期的百家爭鳴可以說是古中國思想和文化最燦爛、最輝煌的年代
  •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一、儒家揚善儒家還是很有理想的,《禮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儒家、道家與佛家,哪家的思想更勝一籌?
    我們都知道,對於中國人思想影響最大的教派,應該就是佛家、儒家還有道家了。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儒教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自然是佔據了主導地位。佛家還是那樣,至於道教似乎就有點後繼無人了,還不如外來的基督的教派。
  • 抗擊新冠病毒,是用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還是佛教思想?
    假如設置三個"lCV病房"做試驗,一個用道家思想,一個用儒家思想,一個用佛教思想。情況會怎麼樣呢?道家病房:醫護人員戴好防護,適當的上班時間,合理輪休,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輕鬆愉快,身體狀態行動敏捷,動作準確,及時飲水上廁所,適量飲食,足夠睡眠,精神飽滿,不苦,不累,不易感。
  • 這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五四」以來,卻出現否定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勢,致使許多中國人對待儒家文化產生很大的誤解,把儒家思想文化看成是培養效忠君主的奴才的思想文化,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甚至把儒家思想被作為中國近代歷史性衰敗的文化禍首。這種現象亟待肅清,撥亂反正。
  • 道家治國思想很精妙,封建王朝卻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原因很現實
    最近有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道家思想曾經在治國上大放光彩,為何封建王朝卻以儒家為主流思想?」既然有朋友問題了,那麼就帶著誠意好好回答一下吧。對於「道家的治國效果比儒家好」這個觀點,個人認為,二者不能在沒有任何限定條件的情況下,就直接拿出來這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