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思想學派裡,儒道兩家應該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了。雖然我們都說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是儒家文化圈,但是道家的影響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因為兩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力,所以才會有人提出,儒道兩家究竟哪一方才是中國人思想深處的支配思想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要知道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出現並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可不只有儒道兩家。而且中國思想是一種兼容並蓄的思想模式,什麼樣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儒道兩家只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兩家而已,但卻不是全部,他們也不能代表整個中華文化,所以不存在任何一方支配中國思想這一說法。
雖說如此,但是既然談到了儒道兩家,那麼就簡單的說一說儒道兩家的一些不同點,以及它們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
儒家講究仁政,認為統治者應該寬己愛民,以仁治國,通過禮儀教化來使人民歸附,並認為統治者與人民是船與水的關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而道家而是講究無為而治,認為法天地之使萬物自然。萬事萬物有著自己的內在規律,如果以外力強力改變只會起到反效果。所以道家認為統治者治國,只需要將一切的律法制度制定好,然後自然地實行即可。
儒家的價值觀就是它的核心思想"仁",主張人人都要愛人,統治階層要實行仁政,不能嚴刑律法,要重德仁治。在方法論上則是"中庸"之道,凡事不可太盡,要兩面兼顧。
道家的價值觀就是一個字"道",認為宇宙的一切無不符合"道"的思想,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方法論上則是"無為",但這個無為不是無作為,而是不妄為,要順從自然的規律,不可違背自然,所以只有又有了一句"無為而無不為"。
儒家思想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世的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儒家思想,將其作為治國思想,還逐漸地發展出了一系列的理論體系,並影響到了中國周邊的國家。
但是儒家的以仁德治國,憑藉道德教化約束與治理人民的思想畢竟太過理想化,而且其重理輕術、重義輕利,重農輕商的思想也是影響了後世中國的前進。
道家學說因為龐雜而淵博,被稱為百家之源頭。後世的法家、陰陽家、墨家、兵家,也包括儒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對於治國來說,雖然漢之後的國家確定了儒家的主導地位,但是每逢亂世初定,國家的政策一定是道家的修生養息思想發揮作用。像是西漢初年,統治者用道家思想為基礎的黃老之術來治理國家,就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盛世。到了後世,也基本是如此,前期道家養生積蓄國力,待到天下太平則是儒家與法家發揮作用。
所以說在中國,從古至今都是各家思想與學說互相作用,相輔相成,沒有哪一家獨佔鰲頭,一統天下之說,因為我們是一個包容的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