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2020-11-24 騰訊網

歷史以來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是有根本衝突的。在我看來,儒道兩家的根本衝突點在兩方面:一是政治體制方面,二是治國理念方面。

一,在政治體制方面,道家主張的是公天下,聖人為王。就是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誰有本事誰坐,沒本事的就下來。而不是什麼君權神授,天下是靠自己本事、德行取得的,不是什麼天神賜給的。王,是民眾擁戴和推舉出來的。有點兒像現在的共和制。

而儒家的政治理論是:私天下,家天下,君權神授,天下是天命決定的。即便是君主再怎麼昏庸無能、白痴腦殘,臣下也不能反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叫你死,是對你的恩典,不要問對錯,磕頭謝恩就是了。哪怕是心裡產生些許疑問,都該誅滅九族。是絕對的服從,愚忠愚孝。

二,治國理念

道家主張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張的是「王道教化」。

道家的治國理念是「道法自然」,這麼說大家可能覺得太玄虛,我們換一種說法那就是「從其俗」。這個「從其俗」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國家獨立、民族自治、區域自治等等這些個理念。充分尊重各個自然單位的個性特徵,不幹涉其按照自有規律生活發展。

而儒家的治國理念是「王道教化」,就是把一套人為設定的禮樂教化制度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全天下。按照他這套標準來生活發展的,那就是禮儀之邦,否則就是蠻夷戎狄。而這種看似高大上的禮樂教化制度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詐偽風氣在社會上的形成。舉個例子來說,清朝時期英國公使覲見慈禧太后。如果按照人家英國的禮俗,覲見女王最高禮儀英國是單腿跪地行吻手禮,這是誠心誠意表達禮敬的行為。可是慈禧太后就覺得人家這是耍流氓,咱們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嘛。這樣呢,外國人覲見就需要先學會演禮,就跟現在拍電影、拍戲差不多。這樣,他們雖然嘴裡說的,肢體動作,你看著是恭恭敬敬,而其實人家內心未必就是恭敬,可能反而是嘲笑和鄙視。本來是一場表達崇高敬意的覲見,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做戲的鬧劇。外國公使們回去後,反而把這場覲見當笑話來講給周圍的人。請問,你想要達到的讓人禮敬的效果達到了嗎?沒有,反而是適得其反,是你強行化一的禮儀制度讓人家學會了詐偽。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就允許那些個可汗們以他們自有的最最崇高禮儀來拜見自己,這樣他們的言行和心意就是合一的,他們的禮儀沒有詐偽,是誠心實意的。李世民由此反而贏得了所有不同民族的尊敬,被尊奉為天可汗。

禮俗,是一個人內心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只有從其俗,才能讓民眾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否則就會形成詐偽。

在先秦諸子裡,反對儒家詐偽的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認為,儒家的統一的王道教化就是把野鴨的腿拉長,把仙鶴的腿鋸短,這是違反自然的。

說到底,「道法自然」和「王道教化」的矛盾本質是公天下和私天下。而從國家制度層面來說,公天下是聯邦制或者是聯合國制,私天下就是家天下制或者是獨裁制。但凡政治獨裁的,首先必定是文化獨裁。《孟子·滕文公下》中有一句話:「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那麼,這些「無君無父」的思想應該怎麼辦呢?當然應該清除。這些「無君無父」的人應該怎麼辦呢?除惡務盡!

私天下、家天下思想,必然會發作成獨裁思想,唯我獨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管其說得多麼「仁義道德」,其手段都是血腥和無下限的。少正卯與孔子同時辦學,因為少正卯與孔子思想不同,甚至說比孔子還受學生歡迎,搶了孔子不少生源。「少正卯在魯國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孔子所有門生除顏淵外,幾乎都曾經拋棄過孔子就學少正卯。而當孔子一旦掌權,成為魯國大司寇,僅僅聽朝七天以後,就誅殺了少正卯(據說,還令曝屍三天)。當然,孔子給出的理由很多,不過總結起來無非一條「異端邪說改殺」。這與基督教燒死哥白尼這個「異端」是沒有什麼分別。

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公而私、由私而公。孔孟儒家思想的出現和興起是歷史的必然,而公天下思想在近代又重新興起,也是歷史的必然。我們要客觀理性地來看待歷史和文化。

相關焦點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老子在國外更受歡迎
    那麼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有什麼區別呢?老子應當說這兩者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老子是作為道家集大成的一位哲學家,他把自己的所有對於現實,以及對於天地萬物的思考,那都是寫進了《道德經》裡。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他的思想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比起老子來,還是有他的局限性,它沒有老子那種比較開闊的一個思想,只是讓人們一味地去照本宣科的意思。所以對比起老子的道家思想來,個人是更為推崇老子,他的思想無限開闊,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只要能夠深通這個道理,那麼便能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有著獨立思想的人。
  • 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它們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呢?
    那麼說起中國的文化,這其中有兩大思想,可謂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的思想,一個就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另一個則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雖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皇權統治的一個手段,所以儒家思想也就佔據了上風。
  •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儒家思想後來居上?
    第一是仁,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要愛人。首先是愛誰?從血緣上來說,我們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其次是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親人朋友,再把這種仁愛的精神推廣到全社會,那麼這就是一個充滿仁愛和溫暖的社會。孟子把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往前大大地發展了。孟子說「仁者無敵」,他渴望在社會上實行仁政。
  • 傷心秦漢:儒家思想的興起和道家思想的再起
    而在諸子百家中,思想距離法家最遠的是儒家和道家,因此,很自然地,時代思潮便順著儒家和道家擺動。漢初,道家思想曾一度盛行,被稱為「黃老之術」。在道家的政治哲學中,一個好的政府,只要把前朝「苛政」取消,其後做事越少越好。這無疑正是漢初大眾的要求。漢高祖劉邦進鹹陽時,曾向民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一切苛法都予以廢除。
  •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關於「治理」問題的比較研究
    從我們分析看來,這就是道家典型的思想體現。「水式的管理」與「單位的相對獨立」與老子的「有所為有所無為」及縮放觀念恰恰吻合。 下面我們就從不同方面對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做一簡單比較,以期反映出各自的特色。
  • 以官德為例,淺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張的不同之處
    儒家思想主張核心在「仁」,以孔子、孟子為代表;道家思想主張根本在「無為」,以老子、莊子為代表。就文化而言,儒家講進取,道家講規律;就哲學傾向而言,儒家屬入世哲學,道家屬出世哲學;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言,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講「無為」,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道家思想接連成為新的治國思想,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治國思想又有了新的變化,當初不受重視的儒家思想開始獨佔鰲頭,並最終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那麼有趣的問題來了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 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然則有輝煌也有沒落,隨著秦始皇和漢高祖的先後一統,法家思想和黃老道家思想接連成為新的治國思想,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治國思想又有了新的變化,當初不受重視的儒家思想開始獨佔鰲頭,並最終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那麼有趣的問題來了曾作為治國思想的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最終真的被儒家思想取代了麼?
  •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分別是什麼?
    大約2500多年前,大聖人孔子開創了一個學派,叫儒家,也稱儒教。儒教一直以來,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存在。不但在國內影響巨大,在東亞和亞洲其它地區影響也非常深遠,朝鮮半島、日本、中亞、以及東南亞廣大地區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儒家思想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韓愈、王明陽、張載等人。
  • 淺析: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不同之處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達到了一個文化的巔峰時期,儒家、道家和法家是三個在「諸子百家」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學說。儒家由孔子創立,代表作《論語》,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禮」。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主導思想。以孔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子孫。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 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主導思想。以孔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子孫。
  • 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
    同樣我們在哲學方面,也是有著很多偉大的哲人,他們的思想,可以說是照耀千古,指引了我們的方向。前幾天與一位朋友聊天,他說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最為推崇的一位思想家。
  • 什麼是道家思想?
    什麼是道家思想?道存 在於天地萬物其間,以自 然作為依託,那麼道的意思便 是要敬若神明當然和 模仿自是。凡間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它的存在時人甚至絕非方法釋疑是因為什麼,任何事物都脫離沒完沒了當然,則離不開道。
  • 抗擊新冠病毒,是用道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還是佛教思想?
    假如設置三個"lCV病房"做試驗,一個用道家思想,一個用儒家思想,一個用佛教思想。情況會怎麼樣呢?這次疫情的積極意義就是:讓人重新認識道家思想,重新把道家思想請回來,因為在道家思想面前,病毒只能逐漸消失。儒家病房:行儒家思想,令道家閉嘴,不聽道言,聽思維之言,心裡想什麼就是什麼。心裡想"苦累"是美,就以"苦累"為美。
  • 道家代表人物因為什麼原因,十分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
    儒家的重心學說就是仁,仁便是創立在社會最樸素最直接的身心紐帶根本上的一種看法--社會是需要愛的,這個愛並不是無前提的愛,而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愛,這便是儒家的愛有差等的仁學體系,這個仁的學說,在孟子看來極端精確,這便是仁者愛人。在仁者愛人思想的根本上,孔子發展出了禮、義、忠、孝、悌等倫理思想。禮便是保持全國和諧的上下的等級制度。
  • 一個儒家思想,一個道家思想,因思想分歧君臣經常吵架
    因為當時漢武帝劉徹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大家要知道春秋戰國的時候,儒家有相當大的名號,所以說孔孟的道理在一時之間傳開了,而且之前的秦始皇也有過對儒家思想進行整理,想讓人人都去支持。秦始皇那個時候做出了一些響應,把一些文學方面進行了重新的統一。說白了其實就是對於儒家思想的一些建設和發展,做了一定的統一計劃,當時也得到了子民們的支持。
  • 道家代表人物,是因為什麼原因要牴觸儒家的仁義思想?
    民族文化一直以來以儒道佛三家哲學思想為主導傾向,在佛教出現以前,儒家學說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學說佔據了我們國家主導傾向文化的位子。儒家學派通常是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是以血緣關係和宗法制為基礎,建樹了一整套政治倫理和人倫秩序的系統哲學。
  • 儒家與道家,哪一個才是中國人思想深處的支配思想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學派裡,儒道兩家應該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了。雖然我們都說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是儒家文化圈,但是道家的影響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因為兩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力,所以才會有人提出,儒道兩家究竟哪一方才是中國人思想深處的支配思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