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時報•2017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

2020-12-08 基督教資訊平臺

中國古人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聖經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因「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

世間的事,有變與不變,變的是時代和形態,不變的是人性與規律。基督徒相信上帝的主權和他的旨意不變。而他的主權和旨意如何在時代變遷中運行和彰顯?在觀察年年歲歲的變與不變之時,也會給予我們很多新的眼光。

2017年尾聲之際,基督時報根據點擊率、熱搜詞、分享率和重要性等綜合因素,評選出2017年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包括事件、熱點和話題):
1.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
2.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公布
3.兩位中國宣教士在巴基斯坦被IS殺害
4.基督徒自媒體亂象與打假
5.直面基督徒女性家暴現象
6.90後基督徒的牧養挑戰
7.基層牧者與傳道人關懷
8.基督徒名人公共事件再引發基督徒內部熱烈爭議
9.川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引熱議
10.大興火災、虐童與江歌案等公共話題引熱評

————————————————————————————————————————————


1.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

2017年是宗教改革運動500周年。全球各地新教教會隆重紀念,華人教會及中國內地家庭教會亦舉行或參與了多場紀念宗教改革的特會。

今年,華人教會界舉行了多場活動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包括5月在香港舉行的「宗教改革500周年與福音」特會,10月底在曼谷舉行的「中國教會學者牧者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研討會——新教神學、福音信仰與中國教會」、11月在雅加達舉行的「宗教改革與歷史動向——2017年雅加達-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研討大會」等。這些大會各邀請了來自各地的多位世界基督教傑出領袖擔任講員。中國內地多位家庭教會牧者領袖和同工參與了,其中以改革宗教會居多。

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對於今日中國教會有何現實意義?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仁智見仁、智者見智。對此,多位牧者亦在今年發表不同角度的觀點。


2.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公布

9月7日,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簡稱「條例」)公布,將於2018年2月1日執行。這是繼2005年3月1日實行的《宗教事務條例》後十多年來第一次修訂。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提出「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提出加強對宗教財產的監督管理、規範網際網路宗教信息服務等。

有家庭教會牧者評論說,和2005年實施的版本相比,此次有很多改動,值得關注。其中35條最受注目:「信教公民有進行經常性集體宗教活動需要,尚不具備條件申請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由信教公民代表向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徵求所在地宗教團體和鄉級人民政府意見後,可以為其指定臨時活動地點。」這會直接影響到各地一些家庭教會未來的登記問題。


3.兩位中國宣教士在巴基斯坦被IS殺害

6月,IS組織的新聞社稱該組織殺死了5月24日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綁架的兩名中國公民,兩人是當地一所私立語言學校教學老師。後巴基斯坦官方確認了兩人遇害,他們是用ARK信息技術公司職員商務籤證進入巴國的「傳教士」。該學校由一韓國基督徒創辦,位於俾路支省的奎達真納鎮地區,對外宣稱語言學校,有較多的宗教色彩。

兩人中國名字為孟思麗(女,1991年出生,湖北鄂州人)和李欣恆(男,1993年出生,湖南衡陽人)。有中國基督徒消息,兩人曾2016年在溫州一宣教學院學習,後通過韓國一差會到奎達真納鎮,在該差會開設的中文學校工作,一邊從事中文教育,一邊學習當地的烏爾都語,了解巴國的風俗民情,預備傳揚福音。

11月2日,李欣恆與孟麗思的骨灰由中國政府運回北京後交到他們家人的手中,11月4日追思禮拜在武漢舉行。

作為一個並不局限於教會的公共事件,社會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強調關注中國公民在境外的人身安全。基督徒群體對此事極大關注,「懷念殉道者」、「激起宣教心」成為很多基督徒微信公眾號的主旋律。但有評論指出,事後並未看到幾篇認真反思宣教的文章,只是一味高舉「殉道」等反而對以後的宣教事業很不利。也有觀察者表示,伴隨著中國國際化腳步和中國教會對於普世宣教的參與,未來關於與此相關的政教關係、與公眾的對話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4.基督徒自媒體亂象與打假

2015年底,微信公眾號已突破1000萬規模。2016年更多以個人為主體的公眾號繼續大批湧入,其中不乏基督徒。時代背景孕育和激發了一個基督徒自媒體人群體的形成。2016年可被看作是「基督徒自媒體時代元年」。

2017年,基督徒自媒體呈現出活力和亂象。一方面,微信打賞和流量廣告可以給基督徒自媒體人包括基層牧者、傳道人等提供一種物質激勵和一條新的自養出路,但其帶來的巨大經濟誘惑,也滋生出許多以基督教為名義吸引流量和打賞的人。

因此,許多毒雞湯、假見證、謠言的微信文章在今年層出不窮,比如「高考出現福音作文」、「又有高官信主」、「《天耀中華》是福音歌曲」、「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信主了」、「中國大城市高樓出現福音信息」等。

基督徒內部一些人士開始自覺發起淨化網絡的行動,多個公眾號專注於「打假」。


5.直面基督徒女性家暴現象

2001年,中國首部家暴題材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首次將家暴問題曝光於公共輿論。2015年12月,我國首部反家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通過並於2016年3月實行,成為中國反家暴法治化進程的裡程碑。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2015年的調查顯示,全國有1/4女性在婚姻關係中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暴力。家暴現象在中國教會裡也並不鮮見,但教會對家暴問題呈刻意忽視的態度,並對被家暴的姐妹一般教導「要忍耐」,「要沉默」「這種苦難是上帝給你的功課」等,也有說只要姐妹離婚就是犯下淫亂罪,有的直接以「地獄」來恫嚇被家暴中的姐妹,「絕對不能反抗、絕對不要提離婚,離婚是罪,這是要下地獄的」,甚至有一些牧師對遭遇家暴的姐妹講:「你的苦難是榮耀,你要忍耐到死,你的死是殉教」,也有被爆出姐妹活生生被家暴折磨至死的真實案例。

面對家暴問題的教條主義,一些基督徒自媒體人自覺通過撰寫反思與批判的文章發出強烈的反對教會內部家暴問題的呼籲,並在基督徒群體內引起相當程度的反響。

有基層牧者對於教會內部家暴現象持冷漠或遮掩的態度、以及特別針對以教條主義來要求姐妹忍耐順服甚至「殉道」的教導,評論說,這是「標準的假冒為善,冷漠自私,打著所謂敬畏上帝的幌子在變相殺人」,強調姐妹首先勇敢的對家暴說不,並呼籲說教會要站起來明確教導家暴是罪。

同時也有人建議說,有負擔的主內律師和輔導者能建立一個維權平臺,甚至可以開通全國性熱線,為受暴的姐妹們提供法律幫助服務和心靈關懷輔導。


6.90後基督徒的牧養挑戰

90後呈現的很多新趨勢,成為2017年不少社會媒體關注的熱點,但90後在教會內部仍是一個被忽視的群體。90後在教會內部被普遍認為是張揚的一代,思想較前衛,想法多元化,但內心的信仰資源缺失。教會如何牧養他們仍是一個挑戰。

基督時報採訪了多位90後喜歡怎樣的牧養模式和教會風格,結論是:如何調整牧養模式更好宣講福音,以及創建一個有愛的大家庭,這兩者是關鍵。「歸根結底,就兩件事,一是自由愉快的氛圍,二是美味有營養的講臺信息。」江南一位90後牧者說。


7.基層牧者與傳道人關懷

今年1月和3月兩篇文章在基督徒微信朋友圈先後被刷屏:《泣血的侍奉——一欲辭職基層傳道人的心聲》和《又一位年輕傳道人病逝 年僅33歲!看不到希望,離世時也不知真相!》,兩篇紀實性報導曝光了基層教會傳道人面臨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

一方面,許多基層傳道人受制於「越窮越屬靈」,「靠信心生活,不要靠工資生活」的教會傳統觀念,導致許多在農村教會服事的傳道人不得不一邊種地養家,一邊繼續服事。另一方面,當有傳道人為養家而打工或經商時,又不得不面對「傳道改行,家破人亡」之類論調的批評。這些言論讓傳道人不僅在經濟上受到掣肘,而且背負輿論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因此,有牧者分析說,這些背後是中國傳統教會不健康的聖俗二分觀念及受苦神學的影響。

教會如何供養傳道人,以及傳道人如何自立等,都是當下中國教會亟需關注的話題。


8.基督徒名人公共事件再引發基督徒內部熱烈爭議

9月23日,基督徒歌手黃國倫的鳥巢演唱會在基督徒圈子引起巨大波瀾。在演唱會之前,各地不少基督徒和牧者推薦支持黃國倫演唱會,強調這是一場在鳥巢的音樂布道會,亦有曝出有教會拿奉獻款給門徒買票支持現場去看。演出當晚,包括河北、安徽等地有教會自掏腰包安排大巴車組織信徒去現場。

據稱,有上萬名基督徒參加了演唱會,其中不少懷著對鳥巢音樂布道會的期待,演唱會開始前「哈利路亞」、「阿門」的聲音時不時出現在觀眾席上。結束後,因不少基督徒發現只是一場普通的演唱會,表示失望。有人表示演出中仍有不少福音因素,應當理解現實環境會有很多限制,但同時也有多位基督徒的反思觀點出來,認為基督徒名人情結值得反省。

12月底袁立與《演員的誕生》羅生門事件也再度因其公開的基督徒身份,引起基督徒刷屏和熱議。關於基督徒的名人情結,藉助名人明星提升教會影響力和基督徒公眾形象的利與弊,再度被關注。


9.川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首都引熱議

12月6日,川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對未來中東局勢造成重大影響。川普此舉激起全球各地基督徒不同角度的評論,亦成為中國基督徒關注的熱點。

不同神學背景的中國基督徒對此發表了態度多樣的評論。
許多靈恩派色彩的基督徒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為川普此舉歡呼,有人發出「壯哉」的肯定,也有人贊為「歷史性時刻」。同時,不少人把川普此舉與末世來臨、聖經預言、耶穌再來有關。
另外,持其他神學立場的基督徒觀點多樣:
有認為,以色列遷都反而更安全;
有認為,必須尊重歷史和目前的客觀現實;
有認為,川普此舉會加劇戰爭的可能性,需要為和平禱告:
有認為,認為這是政治在利用宗教,是美國從自己的政治需要出發,與信仰無關;
有認為,新約中談到耶路撒冷並非字義的耶路撒冷,而是意為教會,基督徒不宜對川普的決定過於興奮;
有認為,《聖經》中並沒有十足證據證明耶路撒冷與基督再來存在必然聯繫,以色列只是一個世俗國家,更多需要從國際關係角度去看,而非上主之國的角度。


10.大興火災、虐童與江歌案等公共話題引熱評 

今年,多個社會事件引發刷屏成為公共話題,如北京大興火災、多起幼兒園虐童案、江歌案等。網絡與自媒體時代背景拓寬了基督徒對公共話題的話語空間。江歌案引發基督徒對饒恕、公義和行善等問題的討論。面對大興火災、幼兒園虐童案等,前者是民工群體的生存安全基本權利,後者是兒童的安全成長權利。

上述這些公共話題以及公眾對此的強烈反應,實際上是反映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陣痛和代價。如何面對中國目前正處於大規模城市化進程的時代特點,中國的基督徒應該如何來面對回應是值得思考的。



相關焦點

  • 基督時報•2013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
    回首2013年,中國基督教發生了哪些大事,又經歷著哪些轉變與現象?基督時報編輯部曾經於2011年、2012年終時都曾經推出過當年中國基督教重大新聞或十大新聞回顧錄。值此2013年的尾聲,我們再次根據一年來的報導,評選出本年度中國基督教的十大事件性的新聞。同時,基督時報相信目前中國基督教在成長與上升期,關注這一階段她的展現的一些趨勢或現象亦十分重要。
  • 基督時報•2012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回顧(四):「天歌2012」上千人...
    續:基督時報•2012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回顧(三) 4. 「天歌2012」上千人決志與奉獻傳道雖然「天歌2012」音樂布道會6月份遠在澳洲雪梨舉行,但它絕對是一場中國基督徒與海外華人教會配搭在海外向同胞做見證傳福音的恩典盛會,更是吸引了無數國內基督徒的注意。《天歌2012》是由雪梨華人基督教聯會協助,近百家華人教會共同參與,神州傳播協會在雪梨歌劇院主辦的音樂見證會,口號是「用生命來見證神、把最好的獻給神」。
  • 基督時報•2016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
    宣教是主耶穌給的命令,是基督教發展2000年來很重要的DNA之一。伴隨著中國教會在過去30多年的復興與成長,「宣教的中國」成為許多人的異象和夢想,希望讓這個有著1000多年的傳教史的民族從宣教接受國到宣教派遣國。與此同時,伴隨著開始更多得談論和展望「宣教的中國」,到底中國教會如何更好得參與普世宣教,今年成為越來越多牧者同工思考和討論的話題。
  • 年終盤點| 基督時報•2018年十大頭條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過去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外媒評價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今年,各行各業對過去40年來的變遷和發展進行總結,包括也有基督教界人士談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基督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值得紀念和關注。對基督教而言,改革開放40年,意味著一個階段的長足變化和發展;與此同時,也意味著一個巨大轉型期的關鍵點。回顧2018年,在紀念過去數十年基督教長足發展的同時,也需要看到中國基督教未來成熟之路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和轉型需要。
  • 「處境與關懷:愛德第五屆中國基督教藝術展」 南京開幕:基督精神對...
    (圖:基督時報資料圖片) 展覽現場作品。(圖:基督時報資料圖片) 展覽現場展出60多位中國基督徒藝術家的80多幅作品。
  • 2018年中國基督教界十大新聞
    與往年這時候一樣,福音時報再次進入到總結回顧中。編輯部根據重要性、讀者關注度、點擊量、分享率等要素整理出2018年中國基督教界的十大新聞事件與話題,與讀者一起回顧這一年的一些大事: 一,中國基督教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
  • 基督時報•2012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回顧(七):電影《1942》片尾曲...
    的確在已經充斥著過多媚俗與利益的電影市場,能夠有這樣一部「良心之作」是中國電影之幸,也是國人之幸。雖然年終時更多影迷選擇輕鬆搞笑的《泰囧》使之成為目前中國電影票房之最,但再高的票房總會有被打破的一天,而《1942》註定因其對國人人性的深刻刻畫與剖析而留在中國電影史上。中國電影不缺喜劇、不缺商業,獨獨缺少的卻是這份守望者一樣的良心所在。
  •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不少人是平生第一次聽到福音,知道耶穌基督,多麼新奇、多麼感動,在根本沒有了解就是什麼是福音的時候,就迎接了,信主了。後來才曉得基督教有如許多的異端和打著基督旗號的邪教,然而好些人已經出不來了。他們那麼確信他所聽到的、所相信的就是最正確的真理,其人生境遇和所行的迷不知返,讓人唏噓不已。
  • 年終盤點丨基督時報•2020年十大頭條
    與之相比,其他的新聞要麼黯然失色,要麼是其衍生品。因此,在2020年末,如往常每年評選十大頭條並不容易。但歷史性的時刻更需記載與銘刻。2020年尾聲之際,基督時報根據一年來的點擊率、關鍵字搜索、重要性等綜合因素,評選出2020年十大頭條:(以下主要以時間先後排序,重要性不分先後)1.2020疫情下的中國教會2.網絡聚會與牧養成新常態3.網絡謠言「李文亮醫生是基督徒」被大肆炒作4.新天地等異端邪教疫情下活動更猖獗5.張玉環案27年後改判無罪 家庭聚餐時基督教背景圖引刷屏
  • 歐洲民粹主義者們的福音觀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圖源:Pixabay 由於新冠狀病毒大流行病佔據了歐洲的頭條新聞匈牙利還將無家可歸及向難民提供幫助定義為犯罪,破壞司法獨立、學術自治、以及新聞自由和非政府組織的運作能力(包括大赦國際的匈牙利分會)。最近,新冠狀病毒大流行病給了奧爾班一個在議會中清除新勢力的完美藉口,使其可以根據法令無限期地執政。
  • 年終盤點丨基督時報•2019年十大頭條
    而中國基督教目前可以說仍然是嬰幼兒階段,老年人多、婦女多、受教育程度低,這是一個短期無法改變的長期持續現象,從而給了很多人可乘之機,不僅發展多數基督徒下線,也有直接上教堂推銷的現象。因此在教會內,一些有識之士也對教會裡存在的這類現象進行了反思,痛心疾首地指出其危害性。
  • 【年終盤點•基督時報】2015中國基督教十大新聞
    #宣教中國2030# 「宣教中國2030」第一屆動員大會香港舉行大會表示,2015年是戴德生創辦內地會150周年,也是1955年王明道寫出《我們是為了信仰》即中國家庭教會誕生60周年,因此希望在此之際提出「宣教中國2030年」的異象,即在2030年中國教會向全世界差派2萬名宣教士;提到這樣的目標
  • -福音時報--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基督教全國兩會在上個月發布的《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中提到了重譯聖經一事,但即使重譯也是另外一個中文聖經譯版,怎麼可能會去篡改。從最初傳教士來華到現今,隨時時代的發展,聖經中譯本有近30種,但保守偏激的一些人一向認為只有和合本聖經才是聖經。(推薦大家看福音時報去年發布的《基督徒是否只能用和合本聖經?》
  •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筆者就接觸過不少還未信主,但對基督信仰充滿好感的人。他們能對福音做出正面評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接觸了有生命的基督徒,從而看到了基督的榮美,產生了對基督信仰的好感,為日後接受福音打下了堅實基礎。但願廣大肢體不要成為禮拜天基督徒,而要做到「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 2017年引基督徒刷屏的十大謠言
    在此筆者想盤點下2017年引基督徒刷屏的十大謠言,讓弟兄姐妹提高警惕,明辨真假,不再上當受騙。十、高考出現福音作文(無中生有)高考關係到很多人未來的前途,因此成為中國社會關注熱點之一。有些造謠者盯上了這個契機,編造了高考作文出現耶穌內容的信息。比如說某地高考作文考題是「彼得三次不認主」。
  • 耶穌,說故事的大師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基督教辯護家、非裔美國人麗莎·菲爾茲(Lisa Fields)曾經說過,基督徒需要在考慮聽眾不同歷史的基礎上,為信仰進行辯護。菲爾茲認為她的事工填補了空白。她曾經向《Christianity Today》表示過,「我認識到,我正在閱讀的(大多數)基督教辯護數據都是白人寫的。
  • 年度盤點| 2018年全球基督教十大頭條
    年終歲首之際,基督時報根據2018年一年來所有國際新聞的點擊率、關鍵字搜索、讀者分享、重要性等綜合因素,評選出2018年全球基督教的十大頭條(包括事件、熱點和話題)。透過這個,也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角度,了解過去一年全球基督教主要的動態和變化。(以下主要以時間先後排序,重要性不分先後)1.
  • 讓我們從宗教的靈中走出來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但基督新教以來高呼歸正回到聖經,其間在人的高舉中是否有抵擋上帝的啟示呢?若說宗教改革打倒一個教皇,一個背離初衷的現象也出現了:千千萬萬個「教皇」起來了。「教皇」們又各自為陣,在世界性的世俗化大潮中節節敗退,但卻感覺良好地偏安一隅:退守在宗教的小地盤裡過點小日子。給普世的印象:宗教在現代社會就當是這樣的光景。 何以至此?原因深刻、複雜,一個需要回應的時代性的命題。
  • 北京基督教崇文門堂青年團契2017年牧養主題:連於基督,建造生命
    日前,北京基督教崇文門堂青年團契公布了該團契2017年牧養介紹。2017年,青年團契將以「連於基督,建造生命」為根基,做好團契牧養。崇文門堂青年團契的異象為「作貴重器皿,成棟梁之才」,異象經文為提後2章21節: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中國教會雖飽受異端邪教侵襲不假,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異端,更多情況下還是個人的理念局限造成的。資訊時代各種知識傳播迅速,極大滿足了人們的求知慾。其中也混雜不少不靠譜或極端的信息。有些信徒饑渴慕義,在網上學習了不少有用的知識,但因個人見識、文化等方面的局限,加上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神學訓練,導致對一些神學知識的理解出現偏差,或者不加分辨地接受極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