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2020-12-04 農俗俱樂部

#文明祭祀#

農村比較看中的兩件大事,無非就是嫁娶與葬禮。

因為這兩件事非常重視,是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所以這裡面就有很多規矩和習俗。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老人剛去世,或者不滿三年的新墳,頭三年的清明是不能去上墳祭祀的。

不僅如此,也不能立碑,具體是怎樣的規矩呢?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吧!

不滿三年,新墳祭祀口訣

很多地方都有這個習俗,就是不滿三年的新墳,前三年的清明是不能隨意祭拜的,也不能立碑,那麼啥時候去祭祀比較合適呢?這裡有個口訣!

「新山第一年不過社,第二年不過清,第三年正清」,這個口訣怎麼理解呢?

就是說,第一年上墳最好是選擇清明前10天,不能過了「春社」(一般是農曆二月初二),而且頭次上墳,還需要看好時間,選個吉日去。

第二年的話,則是在清明以前,可以比第一年晚一點,過了春社也沒關係,只要不過清明就好。

第三年則是選擇正好清明那天去祭祀比較好!

第四年就可以和舊墳一樣選擇清明後再祭祀都可以,會比較自由。

但因為各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像湖南、河北、廣東、江西等地則有「新墳不過社」的習俗。

就是說,去世前三年,包括第三年,掃墓祭祀時都要選在春社之前。

原因是說,在民間一般祭祖都在三月清明,或者七月半中元節,尤其是清明掃墓掛青是非常普遍的。

但對於去世不滿三年的新墳,那下面會覺得他們舉目無親,親人給的祭祀品都會被搶走。

而春社前是下面規定的接收日,在這段時間祭祀給的祭品,才能收得到。

還有的地方則是說,清明下面要開會,沒人祭祀的不能參加,參加的要舉著親人送的妻子入場,所以清明上墳時,都會用竹竿系上紙錢插在墳上,尤其是新墳。

這也是為何普遍的認知裡覺得「新墳不過社」的原因!

還有的地方是說,人去世後,第一年上墳時間選擇在初一,第二年則是初二,第三年初三,三年後才可以清明祭祀,也可以直接立碑。

也有的地方規定是說,第一次上墳在清明前十天,第二次在清明前一天,第三次則在清明後的10天裡任選一天。

而超過三年的,則在清明前後10天任選一天都可以。

清明上墳注意事項

雖說新墳前三年清明不能上墳,但不代表其他時候都不上墳,相反,新墳更需要祭祀。

只是需要遵循「新墳不過社」的習俗,可以選擇其他合適的時間去。

而且第一年最好是去墓地燒紙祭祀,之後如果抽不出時間則可以在其生前待過的地方燒紙祭祀就好。

不僅是新墳不過社,頭三年不能立碑,農村對於去參加上墳祭祀的人也有一些習俗和規定。

比如身體虛弱,或正在生病還沒好的女性不能去上墳掃墓。

其次,懷孕和來例假的也不能去,沒正式結婚的女朋友也不能陪男朋友去上墳掃墓祭拜。

還有的地方則說,如果是喪夫,丈夫去世不到三年,妻子不能去上墳祭祀。

還有的說父母去世不久的,新過門的媳婦,剛生孩子的人家,則必須在這年的清明節帶上新媳婦和孩子一起去上墳。

不僅是讓孩子認祖歸宗,也是向已逝家人宣告好消息。

不僅是燒紙祭拜,還要放鞭炮,一家人要抱著孩子磕頭行禮。

而且去上墳掃墓的新媳婦或小孩,還不能穿黑白灰等素色衣服,需要穿一些看起來喜慶的衣服,比如紅衣服,或佩戴喜慶的首飾。

不僅是為了報喜,慶祝家裡添了新人,也是為了闢xie。

在老家的習俗就常說,紅色衣服和金屬是非常有效果的物品,能保平安。

當然,上面這些習俗和禮節都是以前人們很在意的事情,現在則鮮少有人再糾結於這些細枝末節。

不過新墳頭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的習俗則一直是鐵律,在我老家都還遵循。

不但不能立碑,很多新墳還不能包墳,就是只有個土堆,不能用石頭砌一圈牆把土堆圍起來,要等到一年後的忌日才能包起來。

而立碑不單是要滿足三年以上,一些太早去世的人,尤其是還沒成年的,不管多久都不能立碑。

不管隨著各地推行火葬,這些土葬習俗也會逐漸被取消!

那麼此外大家還知道哪些類似習俗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相關焦點

  • 去世前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農村祭祀習俗,時間口訣值得參考
    農村比較看重的兩件大事,無非就是嫁娶與葬禮。  因為這兩件事非常重視,是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所以這裡面就有很多規矩和習俗。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老人剛去世,或者不滿三年的新墳,頭三年的清明是不能去上墳祭祀的。  不僅如此,也不能立碑,具體是怎樣的規矩呢?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吧!
  • 頭三年要正日子祭掃 老底子的清明習俗知多少
    親人新逝  頭三年清明必須「正日子」上墳  老杭州宋阿姨說,講究可多了,小年輕是不大弄得清楚了。  杭州人清明掃墓一般不叫掃墓,叫「上墳」。  如果親人新逝,最前頭三個清明節和冬至都要「上新墳」,必須是「正日子」上墳,不然,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太知曉禮節。
  • 在農村清明掃墓,祭拜先人有講究,農村老人說這4條禁忌不能觸犯
    說到清明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且距離清明節已經沒有幾天了,大家也開始提前買好票準備回老家。不是因為清明節有多麼的「熱鬧」,只是清明節其實就是一個回鄉祭祖的節日,家家戶戶都會為已經逝去的親人祭拜,去先祖的墳上除草添土,但是這個上墳的禮俗是非常有講究和禁忌的,且每個地區都不太一樣,雖然大同小異,但有些禁忌可不能犯!
  • 清明上墳燒紙祭祀懷念逝者
    每年清明都有給先輩及逝者上墳燒紙的習俗。自唐代官吏就有清明放假回鄉祭祀祖先上墳燒紙習俗。2008年國家正式頒發清明為法定節假日。國人傳統觀念,百善孝為先。「孝」含二層意義,一是晚輩對長者及父母應行的敬孝養老;二是晚輩慎終追遠,每年清明,十月一給列祖列宗上墳紙以作對逝者懷念。清明一般習俗繞在節前,十月一燒在節後。城市有的在清明節前太陽落山後於圍牆外燒紙,表示對遙遠的先輩懷念敬孝,慎終追遠,有的到專設墓園鮮花祭祀。而在農村墓地多在田野,於是就扛著鐵鍁等工具給墳頭添上幾下土後點火燃炮燒紙。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關山聽風「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清明節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祭祖掃墓風俗和時間不一致產生的,是一種給人們劃定大概時間範圍的說法,實際上是民間因春耕生產忙碌,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上墳,在祭祖掃墓時間上一種寬容的說法。
  • 農村老人去世之後,為什麼家裡三年不貼對聯,裡面也是大有講究
    不過還是仍然有很多習俗在農村被保留下來。眾所周知,貼對聯是中國的傳統年俗。除夕這天,人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對聯貼上。貼對聯不僅可以起到闢邪的作用,還代表人們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習俗非常多,在眾多習俗中,有種習俗與春節的關係非常密切。那就是農村老人去世後,農民三年內是不能貼對聯的。
  • 農村很多人習慣清明上墳燒紙祭祀,卻有火災隱患,該怎麼解決
    農村很多人習慣清明上墳燒紙祭祀,卻有火災隱患,該怎麼解決文/農村曉劉轉眼間就要到清明節了,對於上班族來說馬上就有三天的小長假是非常happy的一件事情。但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清明節它本來的意義,並不在於這個小長假,而是祭祀祖先,緬懷先祖。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應該都有所區別,相對來說在城市裡基本上都是掃墓鮮花而農村很多地區都有上墳燒紙祭祀的習俗。最近是火災爆發的高峰期,天氣乾燥安全隱患比較多。而上墳燒紙祭祀就是在農村非常大的一個隱患。
  • 山東鄒平清明節習俗:填土上墳和遊玩
    山東鄒平清明節習俗:填土上墳和遊玩在山東鄒平市,清明節習俗由來已久,主要有填土上墳祭奠故人,為故人立碑,踏青遊玩。填土與上墳:清明節的上墳儀式有兩個環節,一是填土,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晚輩要到故去的長輩墳上填土,即清理四周的雜草垃圾,補填墳上的坑窪,最後還要在墳頭上加一塊帶草的土塊,準備上墳時壓黃紙用。二是上墳,用船盤帶著炸貨以及碗碟、筷子、酒水、黃紙等祭祀用品上墳。炸貨一般有炸魚、炸肉、炸菜等。
  • 在農村,清明上墳講究孕婦不去、小孩不去,為啥?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三農資訊,關注了解最新消息現在已經到四月了,離清明節也只有幾天了,清明假期也臨近了,清明節既是回家祭奠掃墓的嚴肅節日,也是大家踏青遊玩、親近自然的好日子,所以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已經做好了清明假期的打算,有人回家祭祀,有人外出遊玩
  • 農村清明祭祀掃墓,禁止燒紙放炮,千年流傳的習俗該不該堅持?
    一直以來,祭祀祖先燒香燒紙有著近千年的傳統,相傳蔡倫造紙的年代,人們就開始了又上墳祭祖燒紙的習俗,傳說是蔡倫造紙生意興隆,同時自家的嫂子也在效法學習製紙,但是由於技術不成熟,生產出紙非常粗糙,銷售不出去。於是兩口子就演了一齣戲。
  • 為什麼老人去世後,子孫三年不貼對聯
    在眾多習俗中,有種習俗與春節的關係非常密切。那就是老人去世後,喪主在三年內是不能貼對聯的。眾所周知,貼對聯是中國的傳統年俗。除夕這天,人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對聯貼上。據傳貼對聯不僅可以起到闢邪的作用,還代表人們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在農村,家中有人去世禁忌多:三年不貼春聯,初五前不能走親戚?
    因為在農村很多人看來,戴孝期間去別人婚禮,也會影響人家新人的情緒。有的農村還規定,家裡有人去世,每年初五前不能走親戚,也不能串門。各個地方的習俗和規定不一樣,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情」就是這個道理。
  • 三年不能立碑的傳統是什麼意思?我們應該遵守這樣的習俗嗎?
    在中國,很多地區都有三年不可立碑的習俗,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很多人並不了解,筆者家鄉剛好有這樣的風俗,在為爺爺立碑的時候,了解了出處和來源。總的來說,三年的做法是中國人對孝道的一種理解和認識,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 十月初一寒衣節,膠東煙臺有啥習俗呢?女人不上墳、何為換棉衣?
    小時候去上墳,什麼也不懂,只知道跟著父親他們放鞭炮,給祖先們磕頭。等到長大懂事了,父親告訴我,月一上墳祭祀是冬天到了,為了給祖先們換棉衣來禦寒的,所以又叫寒衣節。在我們煙臺農村,家裡有兒子的一般不用女兒去上墳祭祀,除非是家中沒有兒子的,女兒才能上墳,這都是以前老輩人留下的封建習俗。通常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女人屬陰,身體弱容易招不乾淨的東西,對自己身體不利;一說是說女人陰氣重,如果去墳地祭祀祖先,就會衝撞先祖,導致先祖不能安寧,後代得不到護佑,是對先祖的不敬。
  • 在農村,老人常說:「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啥意思?
    而在農村,關於一些風俗節日類的俗語最為之多,這些俗語猶如一道傷疤深深的印在了腦海裡,以下這幾句關於節俗的老話不知道你聽過沒?一,臘月二十三,灶司要上天「灶司」在民間被稱為叫作灶王爺,也叫護宅天尊,而每到農曆二十三這個日子,這天也被稱為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
  • 專家談女兒不上墳習俗:獨生子女政策倒逼陋習改變
    清明祭祖,女兒卻不能上墳專家:或源自傳統男權思想,應剔除陋習清明時節,人們通過祭掃的形式來寄託對故人的哀思。可是,在魯西南一個小村莊長大的小程卻連爺爺的墓都沒有去過。每逢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等傳統祭祀日子,家裡的堂兄弟都去祖墳祭祖,唯獨小程守在家中。
  • 農村禁忌多,家裡有人去世後,三年不能貼春聯,初五前也不走親戚
    也有的覺得是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尤其是家裡是老人去世的話,最好是多保留頭髮一段時間,也算是對父母的一種尊重,是孝道的延續。 不過關於不能理髮的時間,每個地方的習俗規定也不一樣。 有的地方是3個月,有的地方則是五七,也就是35天內不能理髮。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眼看就要到清明了(四月四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有許多講究,比如「前三後四」之說 。意思是在清明前三天或清明後四天上墳燒紙最好。直到現在,許多農村還保留著這種傳統。
  • 又到一年清明時!關於清明祭祀,你了解多少?
    每年到了清明小長假,很多人都會選擇回鄉祭祖,來緬懷逝去的親人。以前祭祖是一件很莊重嚴肅的事情,是很多家族裡面的大事,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沒有受那麼多規矩的拘束了,顯得隨便一點。不過在祭祖的時候為了顯示我們對逝人的尊重,還是要對清明祭祀有一些了解的。首先是祭祖的日子。
  • 農村老人去世了喪葬的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老人去世後村裡人都會來參加葬禮老人走後在陰間穿的就是這件衣服,實際上這是表示對死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