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 四更賊、五更雞」,啥道理?

2021-01-12 史學界的9527

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各種民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譬如已經臨近的春節,與其相關的活動還有貼春聯、吃年夜飯、熬年、拜年等,但是作為文化底蘊豐厚的中華民族,這些民俗活動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間傳統的習俗之外,還有一種特殊而低調的文化傳承,那就是民間的俗語。

俗語雖然看似簡單粗俗,但是卻內涵乾坤,其中包括天文地理、民俗民風、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獵漁稼穡、生活經驗等,至今依然指導人們向善,可謂是我們民族文化精髓之一。而在眾多的民間風俗當中,其中不乏一些禁忌和講究,有關時間的俗語也很多。

現在的人計時都是按小時來計時,而古代人卻是用時辰來計時。一般半個時辰為現在的一小時,這麼一算,古代應該有12個時辰。那麼古代還有沒有其他計時方式呢?

常常聽到「三更半夜」這個詞語,可見古代對於計時還有「更」這個說法。這個「更」是什麼意思呢?古代人把一個晚上分為五個「更」。每個「更」大概兩個小時。

有句俗語說的是:「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 五更雞」,這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別代表了五個不同時間段。

首先說到「一更人」,一更是黃昏的時候,而一更人就是說在黃昏的時候人們歸家,而且馬上就要準備吃飯了。這個

時候人要做很多的事情,要不然到了晚上的時候就不能好好的休息。

現在人熬夜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古代人不行。稍微有錢的人家用的是油燈或者蠟燭,但是在貧苦人家是沒有這些的。到了晚上就是伸手不見五指,所以在傍晚的時候就得把很多事情做完。這就是為什麼說一更是「人時」。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更夫在敲了,就說明是二更時候,這個時候天很暗,大家都在休息。說小心火足也是提醒人們,免得造成火災。所以老百姓又說「二更鑼」,這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人家經常說白天不做什麼虧心的事情,夜半三更就不怕鬼敲門。這三更其實就是午夜時分。今天結束,明天到來,三更時間段是承前啟後的,非常重要。不過,這個時候的人大多都在睡覺,而鬼卻在這個時候出門。所以又說」三更鬼」。

而說到四更,這個時候的人們大多都已經熟睡,而這個時候也是小偷活動非常頻繁的時候。按照生物鐘來說,這個時候的人是睡得很熟的,所以警惕性就不高,也很難被吵醒。小偷就選擇在這個時候到來,神不知鬼不覺地就把這家人的東西給盜走了。因此又有人說「四更賊」。

至於五更嘛,這個時候天也快亮了,公雞就要打鳴了。「聞雞起舞」說的就是:聽到雞叫聲就開始起來舞劍。這聽到雞叫聲的時刻就是五更時分,五更時分相當於現在的幾點鐘呢?

非常早,大概是凌晨的三點到五點之間。能夠在三點到五點之間就起床開始舞劍,可見真的是非常刻苦呀!人家說「五更雞」,比雞起得早,那就是真的早了。

從一更到五更,各有各的特徵。看過這句俗語之後,有心的朋友晚上一定要小心喲!尤其是馬上要過年了,四更防賊可要小心了,別到了過年還得個不痛快。

各位看官,你是否贊成「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 五更」的說法?不妨留下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
    文/加塵農村俗語「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在農村一直流傳著一些話,這些話又被稱為俗語,大部分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因為口口相傳,村裡的老人基本都知道這麼一句俗語,那就是「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五更天的說法是起於漢朝,那麼這句俗語既然流傳這麼久,就有它存在的意義,下面就由小編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所謂的一更,就是指戌時,稱黃昏,又名日晚。
  • 農村諺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
    鄉村大視角的農民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農村大學生小妮,今天給大家說說咱們農村的這條俗語諺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更」是我們古代的計時單位,一更指的就是「2.4個小時」一晚上12個小時就是總共五更天,古代的時候家家戶戶是沒有一個鐘錶的,依靠的就是當時打更的人,手持著一個銅鑼,用一些木板來敲擊銅鑼面來發出聲音,以提示咱們的古人作息。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有句農村俗語叫做「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經常被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提起,這句俗語具體是啥意思呢?一更人:一更天是從黃昏開始,指的是七點多到九點多的這段時間,很多農民這時候才剛剛從田裡收工,正忙著回家做晚飯,小孩也要麼在玩鬧,要麼在做功課,總之每個人都有要忙的事情。
  • 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是啥?
    在我國古代,人們是沒有鐘錶的,所以他們把夜裡的四十刻分為四個段,五個節點。這些節點被稱為「更」,因此一個晚上會有五更,人們所說的半夜三更就是這其中的一個節點。兩更之間相差的時間為現今的2.4小時。一更天大概是19:12分,兩更天是21:36分,以後再以此類推。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說的都是啥?
    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俗語文化,因其語言的質樸且意義深遠,深受我國農村地區的老百姓喜歡。在學習俗語文化時,許多人把它當作俏皮話,聽完後一笑而過,完全沒有將其吸收進腦子中,因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多走了許多彎路。所以,大家在學習俗語時,一定要認真體會其含義。時間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即使你特別富裕,也不能夠做到讓時間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時間不等人」。
  •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古裝電視劇裡面常常有這麼一幕,大晚上的會有專門的一個人遊走在街上「打更」,做這個職業的人叫做「更夫」,為大家巡夜報更,因為古代沒有時鐘晚上黑漆漆大家不知道什麼時辰只能靠更夫敲鼓告知,一晚上分為五更,每個時辰都有相對較的稱呼,從一到五分別是「黃昏、人定、半夜、雞鳴、平旦」。
  •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人這麼劃分時辰,同時也把白天和夜晚劃分了幾等分,其中夜晚古人喜歡用五更來表示。五更,就是從一更開始一直到五更,每一更對於古人來說,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所以古人就總結出一句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這句俗語我們經常聽老一輩的人提起,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啥意思?裡面大有學問
    古時候沒有時鐘,人們也能夠準確的知道時辰,早期的曆法、時間用的是十進位,《隋書·天文志》記載: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是朝、禺、中、晡、夕,晚上的五個時間節點是甲、乙、丙、丁、戊,而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成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稱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有什麼寓意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農村有許多道理是需要老人們傳授給年輕人的,這也是為什麼農村老人的地位一般很高,而且說話也很有分量。而老人們說話的技巧通常也不會很複雜,他們只是通過簡單的幾句話就能教明白一個道理,或者是幾個道理。這中間充當他們說話的工具的,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農村的俗語。今天就來分享一句很多人到現在都鬧不明白的一句俗語。
  • 農村老話講「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裡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要數那些俗話老話,這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至今還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聽村裡老人講過這樣一句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在古代的時候習慣把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天相當於現在大概2.4小時。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農村裡有一些經典的老話,就是反映農民朋友的真實生活狀態的。比如農村裡老輩人才知道的老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這也是農村裡最熱烈的時刻之一,大人們不僅要呼喚孩子們回家吃飯,而且還要張羅著做飯菜,家家戶戶都是熱熱鬧鬧的。所以這個「一更人」指的是這個時候人活動很頻繁。二更火二更也就是在21:36—00:00這個時間段。以前農民朋友在夜晚都是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的,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為何這麼說?四更有什麼?要當心
    文/北舊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為何這麼說?四更有什麼?就拿「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來說說吧,大家覺得這一句是個什麼意思呢?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的每個時間段的事情,但是有誰知道其中的真正意思呢,又有誰知道為什麼有了這句俗語?其實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吧,小編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那麼四更、五更又是什麼?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那麼四更、五更又是什麼?大家知道在古代科技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呢?對於古代人們生活的作息時間,老祖宗也是總結出一句俗語,那就是「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估計是十人九不知。在許多古裝劇中都能看到在夜半時分有一位一手拿著銅鑼,一手拿著棒槌,一邊走一邊叫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鎖好門窗,注意防盜」。沒錯,這就是古代的一種職業,叫做更夫。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為啥這樣講?
    就比如這句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這句話描述的是古代社會中的一些生活現象,那麼這句話中的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別是什麼時辰呢?打更的更夫是怎麼來的呢?且聽我一道來。更夫為兩人搭檔,一人持梆子,一人持銅鑼,其每隔一更,便會敲打梆子、鑼來提醒人們幾時幾刻,以此來警醒人們做到防火、防道。
  •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什麼意思?年輕人知道嗎?
    —阿諾德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常常說的「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描述的就是舊時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具體說了什麼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對於古代人們生活的作息時間,老祖宗也是總結出一句俗語,那就是「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估計是十人九不知。這句俗語裡面的「更」其實就是古人計算時辰的一個名稱,就好比現在的「小時」一樣,看過古裝劇的都知道,在古代夜裡有專門打更的人,每到更點的時候他們手裡拿著銅鑼竹板提著燈籠,行走在大街上咣咣梆梆的敲幾下。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
    古代對夜間的時段劃分,有五更五夜五鼓的規定。夜間有四十刻四段五節點,五個節點就是五更。兩個節點大約兩個半鍾,夜間時辰分別是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對應五更五鼓五夜,時間表為十九點左右,二十一點左右,零點,兩點半左右,四點半左右。
  • 老人說:「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五更是啥?少有人知
    老人說:「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五更是啥?少有人知   古代不存在鐘錶這個物件,所以他們都是依據一個大致的時間進行勞作和休息,並不能準確到幾分幾秒。「更」也就是古代時間的單位,與如今的24小時不同,古時只有十個時辰,平均分給白天和夜晚。
  • 俗話「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啥意思?四更、五更又當何講呢?
    那麼,夜裡的五個更次又是怎麼講呢?古時「更」是專指夜裡的時間段,一整夜包括五個更次,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簡單了解一下五更計時的含義,接下來咱們切題劃重點,聊聊每個更次所對應的有趣話題。「一更人」,是指19點至21點這個時間段,人們的各種活動相對比較繁瑣。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和五更是啥?鮮有人知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和五更是啥?為此老祖宗留下了一句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那麼四更和五更是啥呢?知道的人應該很少。如果想要明白這句俗語其中的意思,那麼首先就得先弄明白這個「更」的概念,打更只有在晚間才進行的,通常來說,打更人一夜要提醒五次時間,每隔一個時辰(2個小時)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