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各種民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譬如已經臨近的春節,與其相關的活動還有貼春聯、吃年夜飯、熬年、拜年等,但是作為文化底蘊豐厚的中華民族,這些民俗活動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間傳統的習俗之外,還有一種特殊而低調的文化傳承,那就是民間的俗語。
俗語雖然看似簡單粗俗,但是卻內涵乾坤,其中包括天文地理、民俗民風、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獵漁稼穡、生活經驗等,至今依然指導人們向善,可謂是我們民族文化精髓之一。而在眾多的民間風俗當中,其中不乏一些禁忌和講究,有關時間的俗語也很多。
現在的人計時都是按小時來計時,而古代人卻是用時辰來計時。一般半個時辰為現在的一小時,這麼一算,古代應該有12個時辰。那麼古代還有沒有其他計時方式呢?
常常聽到「三更半夜」這個詞語,可見古代對於計時還有「更」這個說法。這個「更」是什麼意思呢?古代人把一個晚上分為五個「更」。每個「更」大概兩個小時。
有句俗語說的是:「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 五更雞」,這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別代表了五個不同時間段。
首先說到「一更人」,一更是黃昏的時候,而一更人就是說在黃昏的時候人們歸家,而且馬上就要準備吃飯了。這個
時候人要做很多的事情,要不然到了晚上的時候就不能好好的休息。
現在人熬夜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古代人不行。稍微有錢的人家用的是油燈或者蠟燭,但是在貧苦人家是沒有這些的。到了晚上就是伸手不見五指,所以在傍晚的時候就得把很多事情做完。這就是為什麼說一更是「人時」。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更夫在敲了,就說明是二更時候,這個時候天很暗,大家都在休息。說小心火足也是提醒人們,免得造成火災。所以老百姓又說「二更鑼」,這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人家經常說白天不做什麼虧心的事情,夜半三更就不怕鬼敲門。這三更其實就是午夜時分。今天結束,明天到來,三更時間段是承前啟後的,非常重要。不過,這個時候的人大多都在睡覺,而鬼卻在這個時候出門。所以又說」三更鬼」。
而說到四更,這個時候的人們大多都已經熟睡,而這個時候也是小偷活動非常頻繁的時候。按照生物鐘來說,這個時候的人是睡得很熟的,所以警惕性就不高,也很難被吵醒。小偷就選擇在這個時候到來,神不知鬼不覺地就把這家人的東西給盜走了。因此又有人說「四更賊」。
至於五更嘛,這個時候天也快亮了,公雞就要打鳴了。「聞雞起舞」說的就是:聽到雞叫聲就開始起來舞劍。這聽到雞叫聲的時刻就是五更時分,五更時分相當於現在的幾點鐘呢?
非常早,大概是凌晨的三點到五點之間。能夠在三點到五點之間就起床開始舞劍,可見真的是非常刻苦呀!人家說「五更雞」,比雞起得早,那就是真的早了。
從一更到五更,各有各的特徵。看過這句俗語之後,有心的朋友晚上一定要小心喲!尤其是馬上要過年了,四更防賊可要小心了,別到了過年還得個不痛快。
各位看官,你是否贊成「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 五更」的說法?不妨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