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現在社會人們計時的方式都是小時制,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上天的不公平,但是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那麼大家知道在古代科技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呢?對於古代人們生活的作息時間,老祖宗也是總結出一句俗語,那就是「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估計是十人九不知。
這句俗語裡面的「更」其實就是古人計算時辰的一個名稱,就好比現在的「小時」一樣,看過古裝劇的都知道,在古代夜裡有專門打更的人,每到更點的時候他們手裡拿著銅鑼竹板提著燈籠,行走在大街上咣咣梆梆的敲幾下。打更也是非常有學問的,不是隨便就敲打的,古時候人們利用沙漏計時,將夜晚分為五段,也就是咱們剛才說的一更、二更直到五更。
正因為人們將夜晚分成五段,因此每到一更完的時候打更的人們就會用銅鑼竹板敲打報時,提醒睡覺的農民,現在幾更天了,古代對夜間的時段劃分,有五更五夜五鼓的規定。在那時候到了夜晚人是不能在街上亂跑的,看過古裝劇的都知道,在那時候還有「宵禁」這個規定,也就是為了社會安定,官府不允許半夜三更人不睡覺亂跑的,具體這句俗語的意思,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
一更代表著黃昏和傍晚,也就是現在的七點到九點之間,一更人的意思就是到了一更的時候,人們都要放下田地裡的勞作回家做飯了,那時候還沒有電,如果不趁天黑之前就吃好飯的話,到了晚上到處漆黑黑的就看不見了,因此一更人就代表著關門閉戶,回家做飯嘮。
「二更天」也就是現在的九點到十一點之間,在這個時間段人們忙碌了一整天也到了睡覺的時候了,這時候外面的天已經很黑了,因此家裡都會點上煤油燈。咱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經典臺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就是代表著二更火,提醒人們在睡覺之前不要忘記吹滅油燈,以免引發火災。
「三更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更半夜」,相當於現在的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之間,這時候已經到達了午夜,在鬼故事小說中鬼通常都是這個時間段出沒的,因為這個時間段是陰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段人們都在睡覺,而「孤魂野鬼」卻在這個時間段出門,因此被稱為「三更鬼」。
「四更賊」大約現在的凌晨一點到三點之間,在這個時間段基本上人們都熟睡了,小偷正是運用人們睡熟的原理出來偷東西,這時候即便是家裡來了賊,也不容易被發現。在過去人們家裡貧窮基本上沒有值錢的東西,因此小偷連家裡的鍋碗瓢盆都不會放過,這就叫做「四更賊」
「五更雞」相當於現在的凌晨三點到五點之間,在夏天的時候這個時間段基本上天都蒙蒙亮了,公雞打鳴對於農村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熟睡的人們聽到公雞打鳴也就代表著即將起床幹活了。在過去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了,吃過早飯就下地幹活開始新的一天,這就是「五更雞」的由來。
以上就是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的由來,看完之後是不是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如果各位讀者喜歡農村的俗語就請關注小編,後續每天會為大家帶來不同的農村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