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上海新天地太平湖上搭起了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藝術城堡,裡面的展覽頓時就吸引了上海市民,成了「五一」小長假期間的一個遊覽興奮點。展覽的名稱比較特別:「不朽的梵谷」感映藝術大展。大概是梵谷這個名字,讓展覽也成為網絡的熱門轉帖,見識過展覽的網友驚訝於現場巨幕映像的震撼力,沒幾天,網絡售票就急速上升。到目前為止,已有逾30萬觀眾欣賞了展覽。
9月8日, 「不朽的梵谷」感映藝術大展又將移師北京朝陽區朝陽大悅城前的廣場,展覽空間大約1500平方米。據主辦方介紹,各種動態影像、環繞音響和40多個高清投影融合成多媒體表現形式,將梵谷的3000多幅作品和藝術人生用高清畫面展現在觀眾面前。另外,微信營銷、網絡購票,還讓展覽開創出新的展會模式,並有千餘種相關衍生商品供觀眾選購。
畫展是真是假引發討論
儘管「不朽的梵谷」感映藝術大展在上海不斷迎來客流高峰,但一開始也引起了觀眾的爭議,原來有的觀眾根本沒弄清什麼是「感映藝術展覽」,一見有梵谷,就衝著這個大名購票,因為2014年的莫奈特展曾讓40萬上海人大開眼界。可這次進去一看,啊,原來沒有真跡!
什麼是感映藝術呢?說白了,就是用多媒體形式重新展示繪畫名作。在「不朽的梵谷」展覽中,現代影像科技與藝術作品巧妙結合,短短的35分鐘內,用多屏幕高清還原了3000多幅畫面,伴隨著交響樂,觀眾可以身臨其境,暢遊於梵谷的生活和繪畫中。這裡確實不是真跡展示,而是多媒體、新技術下的一種藝術呈現和感受。此外,各種衍生產品也豐富了這種感受,主辦方特意開發了一款能讓觀眾自製油畫的「入畫」軟體,自己在微信上便可以玩起來;觀眾還可以在展覽現場的「梵谷咖啡館」前,由專業攝影師拍照留影,觀展後即能看到由7位油畫大師的風格重新繪製成的圖片。
不過,沒有真跡的畫展究竟有什麼意義?確實引發出幾種意見。有的觀眾就表示,展覽不僅讓梵谷的畫作活了起來,而且其一生也走進了觀眾的視野,畫作與人生相融合,可以更真切地感受梵谷。另一種意見卻將感映藝術展戲稱為播放帶有聲光電的PPT,讓人誤以為真有梵谷的真跡出場。也有人認為,如果是美術專業的業內人士的話,可看可不看,因為畢竟不是真跡,但如果是普通觀眾,不妨從中看看熱鬧。由於有去年的莫奈特展的票價做比較,所以還有的觀眾認為沒有真跡的展覽票價怎麼能比有真跡的展覽貴,主辦方對此回應稱:這是一個商業展,商業運作和市場推廣都有成本,需要通過成本來確定票價。
主辦方還認為,這次展覽是一次嘗試,因為在上海是初次採用這樣的方式展示大師名作,所以觀眾有所誤解在所難免,只要習慣了這種方式,觀眾就完全可以自主選擇是看真跡還是看「感映」了。其實,從目前逾30萬觀眾的數字可以看出,上海觀眾還是接受了這種新的展覽形式,在這種沒有真跡的展覽中,享受的就是全新的視覺效果。
用文化創新滿足觀眾體驗
這次展覽引進的是澳大利亞GE公司開創的新技術。GE公司總裁在介紹這種技術發明的緣起時說:過去我帶孩子去博物館看展覽,孩子們經常不到5分鐘就沒興趣了,他們還不停地問我為什麼這些畫不能動、不能摸,為什麼不能有音樂呢……兩年半之後我和我的團隊通過新技術終於實現了孩子們的夢想。
在文化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的眼裡,文化創新的範圍非常廣大,把新科技、高科技應用於展覽也是創新,而且其附加值的創造可能遠比展覽本身更有市場。
的確,這次展覽有一個亮點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用戶的體驗。主辦方在展覽現場按照梵谷原作複製出實體的「梵谷咖啡館」,用微信掃一掃即可實現語音導覽。與傳統的博物館、美術館不同的是,這種展覽全場還允許拍照,鼓勵刷屏,不但讓參觀者看得興高採烈,展覽效應還通過網際網路迅速傳播開來,吸引更多的觀眾。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副教授胡建君認為這樣的藝術展示和教育方式是非常新穎的。她說,我們不可能一次看到很多梵谷原作,但是通過數碼影像方式,就可以把梵谷的繪畫集大成式地看個夠,還可以放大細節,盡情觀賞。過去進行美術教育時,經常要購買複製的名畫,而這種展覽以直接而生動的展示方式,通過現場屏幕上的放大、解析,讓學生們能更快速、更有效地感受畫作的巨大衝擊力和畫面背後的故事。
正在歐洲的多媒體藝術家豐江舟對這次展覽也非常感興趣,他認為,比起傳統原作繪畫展示而言,通過「新媒體」方式來闡釋原畫,有靈活多變、動靜結合、強烈體驗的優勢,並且受眾廣泛。同時,新媒體呈現為繪畫增加了從觀看到體驗,即二維到三維體驗的更多附加值。在公共空間打造以新媒體為主導語言的公共藝術作品,這應該是未來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
在世界上,眾多傳統美術館都在打造「數字美術館」,已經形成了繪畫傑作通過新媒體演繹的新趨勢,而且把高雅藝術用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還能適應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體驗藝術。事實上,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中國館的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就曾「動」起來過;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乾隆南巡圖》也曾「動」起來過;敦煌莫高窟壁畫的數位化展示已經開始,觀眾可以360度全方位觀看;而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早就開始使用數位化辦展覽了。
普及美術名作從此不愁
欣賞名作真跡是人們的心願,但真跡有限,而且展覽起來還會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大大影響了受眾數量和欣賞次數。名作欣賞需要相關的知識,對普通民眾而言,實際上就是慕名而去,看看就走。在巴黎的羅浮宮,很多中國觀眾跑去就是為了和《蒙娜麗莎》合影,基本沒受到什麼藝術薰陶。
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聽說「不朽的梵谷」感映藝術大展後,他表示,到美術館、博物館的人畢竟不多,如果利用這樣的展示方式,經典藝術作品就能被更多的人所欣賞。他認為這樣可以讓傑作深入大眾,進而普及藝術知識。「將來中國美術館的藏品也需要有這樣的展覽,比如說在紐約、在阿姆斯特丹,如果我們也用這種展覽方式展示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師的作品,就能夠將中國文化更多更廣地推送出去。」
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表示,從人們對這次展覽的熱情中可以看出,美術文化教育形式完全可以多元化。以往,人們只有進美術館才能看到藝術原作,其實在生活中出現的大師作品圖像也一樣有意義。他認為,專業畫家看原作會加深專業知識上的理解,而大眾對有些藝術家並不熟悉,通過這種創新型的展示,對人們的知識是一種很好的彌補,並且毫不吃力。這樣的創新展覽多了以後,大眾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可期,所以,這樣的展覽應該多多益善。
「不朽的梵谷」感映藝術大展進入北京後,據主辦方介紹,將推進衍生品的設計和營銷,由於目前我國對文化衍生品的開發和創造還比較滯後,所以想通過這次機會改變這種狀態。他們會依據實際消費需要,邀請藝術家、設計師為展覽量身定製不同的衍生品,增加展覽附加值,拓展文化衍生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