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化影響在弱化

2020-12-06 沙沙小觀園

中國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化影響越來越弱化,首先要從中國古代文學特點來看。

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指的是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以孔夫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幾千年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

中國古代文學以唐詩和宋詞為例,無不以嚴格的格律和句式為起碼寫詩詞要求,如寫詩有七律、七絕嚴格押韻平仄等要求,寫詞有《滿江紅》等詞牌要求。

而現代寫詩多以白話散文詩為主,徐志摩的現代散文小詩風格已經形成主流,現代比較出名的詩人,沒有一個以唐詩和宋詞的寫作方式,寫出有影響的詩文名篇的。

中國古代文學體現的文學價值只代表屬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方面。中國古代文學多在有忠君、敬神、講道義的名篇,連屈原也借用了大量神話傳說,寫出《天問》這樣的詩文。就是嶽飛寫出的名篇《滿江紅》也有忠君的心境,「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就有迎回徽欽二帝之意。

現代文學和文化多提倡人文文化,講以人為本,講自身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的感受,魯迅寫雜文,朱自清寫散文,都見人性化自我的感覺,莫言等作家更不會寫出古代文學體現的文化的特點。

中國古代文學僅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對中國古代文化影響也僅限於對封建社會的反映,文化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信仰,生活習慣,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等。

中國古代文學對中國古代文化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那麼對現代文化影響只能越來越弱化。

相關焦點

  • 古代文學:現代意義的——開掘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學:現代意義的——開掘,在中國古代,文學創作活動向來如曹巫所總結的那樣被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典論·論文》)。這種高度自覺的文學創作觀一方面繁榮了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誕生了浩如星辰的名篇佳作,另一方面也使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自覺地承載起諸多與「經國大業」相關的社會功能。孔子的「詩教」觀、韓愈的「文以載道」理論就是文學自覺承載社會功能的直接體現。中國古代文學的這一傳統,無疑為我們開掘其現代意義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思路。
  • 中國文學對日本的影響。
    由於古代日本列島的文化遠遠落後於中國,所以在長期的中日交流中,漢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雖說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極力地學習西方文化,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早就已經紮根於日本民族的土壤。日本在學習和借鑑外國文化的同時,創造和發展自己本民族的文學。
  • 現代文化傳統與中國文學的文化自信
    中國文學審美價值的自信,早已從先秦散文、唐宋詩詞、元代戲曲和明清小說的傳播中得到了證明。因此,中國文學的文化自信問題根本上是文化立場和文化價值觀的判斷問題。首先,當下人類思想文化的分化態勢來自對立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在這樣一個極度分化和分裂的時代裡,立場和價值觀的判斷成為首要問題。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近現代,由於黔東南州苗族巫文化與現代文明持續、深入地接觸並受之影響,所以發生了文化變異,逐漸失去本土文化的特點而成為現代文化的一部分。
  • 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文化性格(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文化性格,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共性、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著自己特殊的充滿個性的文化性格。因而,我們如果要進一步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就必須深人分析和概括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文化性格。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文學在自己綿延數千年發展的歷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最基本的文化性格:其一,中國古代文學是詩化的文學。如果要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中國古代文學最顯著的文化性格,那麼「詩化」這兩個字是非常恰當的。
  • 《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研究》
    著 新華出版社【內容摘要】  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繁榮,既是對中國古典史傳文學的繼承與發揚,也是對西方傳記文學的借鑑與模仿,同時,也為新時期傳記文學復興與昌盛起到了示範作用,並在我國傳記文學史上擔負起了轉型變革的歷史使命。
  • 論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蔣守豐
    自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就以它博大精深的人文資源滲透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意識、家庭倫理、律法制度、風俗習慣以及建築、美術、書法、音樂、飲食、茶藝、醫學等等無不受到它的影響。近些年來,關於佛教對飲食、建築、醫學等方面的研究縷見報刊,然而,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確少有人觸及,下面結合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作初步探討。
  • 東南亞史:中國古代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三)
    中國古代文化對於東南亞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東南亞社會經濟的發展,豐富了東南亞人民的物質生活,也不僅在於它的制度文明為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所採納、所借鑑,還在於它所創造的充滿活力和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為東南亞各國人民所欣賞、所接受、所分享;它所傳遞出的獨有的「智慧之光」,對東南亞各國精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從婚姻看古代文化對現代人的影響
    所以,我們不妨從中國古代文化裡窺探現代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根源,找出解鎖當下人們觀念的密碼。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就可以成為我們了解古代文化,進而解鎖現代人們行為的一把鑰匙。它是一本基礎的入門書。全書分為十四章,共涉及到我國古代文化的14個方面,如天文、曆法、官職、禮俗、宗法等方方面面。接下來,我將以古代婚姻為例,說明古代婚姻對於現代人們婚姻觀和結婚習俗的影響。
  • 顧明棟 || 中國現代文學的英語書寫 ——《盧特利奇中國現代文學指南》總論
    外國文學對現代中國文學的影響無處不在,但本《指南》只關注對於傳統文學向現代文學轉型的兩個關鍵問題:即「人」與「文」這兩個現代概念。傳統中國文學是在由王朝歷史、封建政治和與農業生活方式相兼容的審美情感主導下的地理文化環境中誕生並逐漸趨於成熟,其演進過程只是受到佛教引入的知性思想的影響,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學傳統。
  • 李鳳亮:重繪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地圖
    夏志清先生也說,他不只研究中國現代,而是從古研究到今,從中研究到外。大家都知道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其實他的《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也非常厲害,研究《水滸傳》等古代小說,自成一家之言。    美國的東亞研究主要是中、日、韓的研究,在中國裡面既有中國文學和語言的教師,也可能有中國歷史、中國宗教、中國藝術、東亞藝術的教師,這就決定了他們這種學術生態不可能只是面對文學的。
  • 「中國文化影響了法國學術界」
    來自東西方文化的人很難相互懂得彼此的全部,我們只能盡力去了解對方。通過文學作品的譯介,通過學習對方的語言,或是到對方國家旅行等等,我們可以更全面、更真實地認識彼此。如果法國的中國人再多一些,會更有助於法國人了解中國。   記者:法國一直是漢學研究的重鎮,而美國的漢學研究在二戰後異軍突起。與法國漢學所側重的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有所不同,美國漢學更側重於研究現代和當代中國。
  • 西亞文學:古代精神傳統的現代兌現
    西亞古代精神傳統的現代兌現撰文 | 新京報記者 楊司奇伊朗:詩歌之國古代伊朗(波斯)是詩歌之國。他的精神世界深受卡夫卡影響,其作品、人生經歷與自殺都在伊朗知識分子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希伯來文學有漫長的三千年歷史,以色列文學卻只有60年,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成立後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希伯來語文學。阿米亥幾乎塑造了現代希伯來語文學傳統。許多猶太詩人,譬如曼德爾斯塔姆、策蘭、布羅茨基,大多不用現代希伯來語寫作,且偏好複雜的寫作風格,像阿米亥這樣用簡潔的希伯來口語寫作的猶太詩人非常少見。
  • 中國現代文學在德語世界:文學中國與真實中國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胡適對古代哲學文化的整理和實證研究在西學界傳播較廣,二是他本人積極參與了較多中西學術文化交流。如上一段所述,德國漢學發展前期延續漢學傳統,重古代文化研究,包括哲學歷史的梳理。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在1920年代德國漢學圈廣為流傳,多次得到德國研究者的借鑑引用。同時,胡適也曾赴德參加學術活動,包括1926年在法蘭克福以《中國的小說》為題做的演說。
  • 中國古代馬文化不遜現代西方
    中國古代馬文化不遜現代西方 2008年07月30日 00: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七月二十九日電 題:中國古代馬文化不遜現代西方   作者 張鶴群 國華  奧運馬術比賽將於八月九日開始在香港舉行。人們在欣賞馬匹比賽的英姿時,還會感受到人與馬結合時所產生的奇妙魅力。
  • 中國古代文學概述
    中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歷史瑰寶,對中國近代、現代和當代文學都形成了極大的影響。一提到古代文學,人們往往就聯想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章回小說。其實,我國古代文學一般包括自原始社會始至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的所有文學作品。
  • 古代文學:中國人的文化主食
    對當代中國人來說,我國豐厚的古代文學遺產,並非遙遠的記憶,而是現實的營養;並非死氣沉沉的往昔夢魘,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體驗。古代文學,主要是漢語文學,不僅是中國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鑄就當代中國人文化人格的靈魂和動力。
  • 中國現代文學的世界性
    【文化視角】    今年是著名作家周立波誕辰110周年,鄒理的專著《周立波與外國文學》適逢其時出版了。周立波被認為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鄉土作家,人們更加關注周立波文學創作中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從而忽略了周立波與外國文學的關係。
  • [古代文學] 中國人的文化主食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流行的幾部中國古代文學史,如遊國恩本、文學所本、袁行霈本、章培恆本等,都略去」古代」二字,徑直稱做《中國文學史》。這並非故弄玄虛,而是充分肯定了古代文學的當代價值。對當代中國人來說,我國豐厚的古代文學遺產,並非遙遠的記憶,而是現實的營養;並非死氣沉沉的往昔夢魘,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體驗。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新時代新起點
    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遺產》主編劉躍進主持,他指出,對於古代文學而言,從口述史的角度看,40年是一個時代的重要門檻,與會專家作為學術歷程的親身實踐者,所發表的評述或將影響今後文學史的書寫。「因此,今天站在40年的門檻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古代文學研究成就,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