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文化性格(上)

2020-12-12 馬文江說娛樂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文化性格,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共性、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著自己特殊的充滿個性的文化性格。因而,我們如果要進一步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就必須深人分析和概括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文化性格。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文學在自己綿延數千年發展的歷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最基本的文化性格:

其一,中國古代文學是詩化的文學。如果要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中國古代文學最顯著的文化性格,那麼「詩化」這兩個字是非常恰當的。中國古代文學的詩化性格首先表現為在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詩歌始終是主流文學。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如果從《詩經》算起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從《詩經》《楚辭》以來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出現了浩如繁星的優秀詩人和傑作名篇,而且這種以詩歌為主流的傳統一直沒有中斷過。特別是唐詩宋詞,更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無法逾越的兩座高峰。當時文壇詩人輩出,佳作更是美不勝收。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全唐詩》所錄詩人就有2200多位,詩作共4.8萬多首。至於宋詞,僅唐圭璋所編的《全宋詞》就收錄了詞人1300餘家,詞作1.9萬多首。後世所錄還遠非唐詩宋詞的全部,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唐詩宋詞在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縱觀整個文學史,詩歌創作在古代中國不僅歷史悠久、作品浩繁,而且達到了後人無法企及的藝術高峰。相比之下,中國的小說、戲劇則是很晚才匯入到古代文學發展的長河之中的。

中國古代文學的詩化性格還表現為古代文學的其他形式都內在地具有一種詩化的追求。這種詩化追求在小說、戲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從小說的發展歷程來看,唐代以前雖已有小說的雛形,但因為只是粗放的「街談巷語」故不被世人所重視。到了詩歌高度發達的唐代,小說創作受到了詩歌藝術的滋養,開始有了自覺的獨立的藝術追求。唐代傳奇小說不僅內容和意境深受唐詩影響,而且許多作者本人就是詩人。所以,我們在唐傳奇小說的代表作品如《長恨歌傳》、《鶯鶯傳》、《柳毅傳》、《霍小玉傳》中,都能感受到濃鬱的詩意。宋元以後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話本小說更是深受詩的影響,一些話本本身又稱「詩話」或「詞話」。即便是那些文人創作的長篇章回小說,其藉助詩詞藝術之處也是不勝枚舉。這些章回小說不僅起首篇末有詩有詞,而且正文之中更是穿插了許多的詩詞。這些詩詞有的本身就極具文學鑑賞價值,如《紅樓夢》中的詩詞藝術在後世的「紅學」研究中甚至形成了專門的研究學派。

中國古代戲劇的發展更是有著顯而易見的詩化傾向。中國古代戲劇作為一種詩劇,離開了優美的唱詞是無法想像的。無論是在元雜劇還是明清傳奇中都可以發現戲的劇情往往非常簡單,其引人入勝之處主要是優美雅致的唱詞。在古代戲劇的代表性作品如《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麗娘唱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之類充滿詩意的唱詞數不勝數。正如中國文學史家袁行需先生指出的那樣:「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高明、湯顯祖、洪異、孔尚任等大劇作家,哪一位不是才華橫滋的詩人?《竇娥冤》、《西廂記》、《梧桐雨》、《漢宮秋》、《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著名的劇作,哪一部不是華美的詩篇?」。

中國文學的這一詩化性格,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詩歌之重要地位的必然反映。在中國古代,詩歌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可以說是極為密切的。在古代祭神時要唱詩,朋友宴飲或離別時要贈詩,青年男女表示愛慕之情也要以詩歌傳情,外出遊歷至名勝古蹟或名山大川往往更要題詩留念。在古代中國,甚至科舉考試也要考命題作詩,而許多知識分子也正是以詩名而得以踏上仕途的。所以由此而觀之,說中國古代是詩的國度並不為過。在這樣的國度裡,中國古代文學形成詩化的文化性格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其二,中國古代文學還是注重理趣的文學。與西方自古希臘開始的古典文學長於具體形象和典型性格塑造不同,中國古代文學則比較注重對哲理情趣的追求,其作品多深受儒、佛、道三家哲學思想的滲透。自先秦的儒家「詩教」開始,中國古代文學一直與中國古代的哲學、倫理道德思想相互滲透,使文學浸潤在或儒,或佛,或道,或兼而有之的理性之中,形成了注重理趣的文化性格。古代文學的注重理趣首先體現在儒家「詩教」思想對文學發展的深厚影響上。「詩教」一說最初源自《禮記·經解》篇:「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在儒家看來,詩的教化作用在於能通過詩的溫柔敦厚的創作原則而達到政治教化的作用。溫柔敦厚作為一個基本的文學創作原則,所追求的顯然是文學的理趣意味而不是形象塑造。儒家倡導的這種「詩教」思想後來發展為「文以載道」的文學道德觀,這就更是把文學的理趣追求視為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

古代文學注重理趣還體現在佛家思想對文學創作的滲透與影響上,這其中禪宗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最為明顯。禪宗作為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流派,自唐代以後在中國古代的士大夫之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影響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也影響了他們的藝術趣味,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在唐詩氣象中找到禪宗思想的印跡。唐詩中有許多詩作融禪意於筆墨之間,透出濃濃的禪味。如著名詩人王維,不僅本人信奉禪宗,而且其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淡、空、寂這三種境界正是禪宗的追求:禪以無念為宗,對人生採取淡化的處世態度,淡至極致就是空明,空明則無欲無執無求無息,這便是寂的境界。王維的山水詩所致力營造的,往往是那種身心兩忘的禪境,如他的《鹿柴》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此詩雖處處只是寫景,但卻字字透出禪機。

禪對中國古代詩歌的浸潤還表現在禪的靜思妙悟的修行方法,對古代詩歌乃至散文、小說、戲劇創作的啟發上。《滄浪詩話》的作者嚴羽就認為詩歌創作中「妙悟」是第一位的,「學力」是第二位的,用他的話說就是「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禪宗的機理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並非僅在詩歌方面。我們在《紅樓夢》等其它文學作品中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佛家理趣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廣泛滲透和深刻影響。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古代文學] 中國人的文化主食
    古代文學,主要是漢語文學,不僅是中國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鑄就當代中國人文化人格的靈魂和動力。儘管當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當代人的眼界更加開闊,遠比前人更多地接觸到外來的文化,但古代文學依然是當代中國人的文化源頭和文化主食,恰似牛奶麵包雖然日漸普及,菜湯米飯和饅頭麵條依舊是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一樣。
  • 古代文學:中國人的文化主食
    對當代中國人來說,我國豐厚的古代文學遺產,並非遙遠的記憶,而是現實的營養;並非死氣沉沉的往昔夢魘,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體驗。古代文學,主要是漢語文學,不僅是中國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鑄就當代中國人文化人格的靈魂和動力。
  • 世界上最古老的世俗文學——古代埃及文學
    由於有了紙草卷保存下來的古代文獻資料和刻在金字塔墓壁、廟宇牆壁上的文字,近現代的學者才有可能了解、研究古代埃及文學的內容及發展狀況,但無法知道具體地作者是誰,傳統上把這種榮譽歸於虛構的或半神話式的古代智者的名字。在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後,古埃及文學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先有詩歌,後有散文。
  • 中國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化影響在弱化
    中國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化影響越來越弱化,首先要從中國古代文學特點來看。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指的是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以孔夫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幾千年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
  • 古代文學概貌,古代文學,發展歷程
    我今天講的內容是古代文學概貌,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我國古代文學早在遠古時代就產生了。原始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是原始詩歌、原始神話和原始歌舞。原始詩歌是由原始人類勞動動作的節奏性升華而形成的。由於用力的張弛和工具運用的配合,勞動者會自然地發出勞動的呼聲。這些呼聲的高低間歇和在一定時間內的重複變化,產生了簡單的節奏。
  • 亞非古代文學簡介
    一、古埃及文學古埃及文學中,最古老的是神話:太陽神拉、水神努、土地及豐收之神奧西裡斯、愛情之神赫託爾。詩歌是古代埃及文學中最早的一種文學體裁:《失望者和自己靈魂的談話》: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哲理詩。《羅摩衍那》反映了奴隸社會初期的王權問題,譴責了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爭權奪利的行徑,表明人民希望開明君主實行仁政的思想,歌頌了正義戰爭,宣揚一夫一妻制,具有進步傾向,但也流露出統治階層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寓言故事也是古代印度文學主要成就之一:《五卷書》:是一部大型的寓言故事集。
  • 古代亞非文學的基本特徵:古代東方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古代亞非文學的基本特徵。古代東方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屬於黎明期。當地球上其他大多數地方仍處於蒙昧原始狀態之時,在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這些古老的東方土地上就已形成了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伯來、古印度和古中國這五大文明古國,它們在文化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並且成為古代世界文學最旱的發源地。
  • 大運河與中國古代文學
    在中國歷史上,大運河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而大運河和中國古代文學的關係,更是非常密切。大運河邊上的中國文學創作現在仍然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以後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只要大運河存在,只要大運河河畔有人生活,就會有大運河文學。不過,我們今天主要是討論「大運河與中國古代文學」這一主題。
  • 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發展時期——元朝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發展時期——元朝,元滅宋後,隨著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又迎來了中國文學史上通俗文學的大發展時期。經過長期的醞釀,元雜劇以它豐富的思想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開闢了中國古代戲曲文學的黃金時代。
  • 大運河與中國古代文學
    地點: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主持人(方銘,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標誌性遺產,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歷史上,大運河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而大運河和中國古代文學的關係,更是非常密切。
  •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考點二 多姿多彩的文化——古代中國的文學與藝術1.古代中國文學的發展趨勢從漢賦、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文學特點由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句式嚴整到句式活潑、通俗易懂,這說明古代中國文學的發展趨勢是逐漸平民化。這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滿足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的需要而出現的。
  • 古代文學:現代意義的——開掘
    這種高度自覺的文學創作觀一方面繁榮了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誕生了浩如星辰的名篇佳作,另一方面也使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自覺地承載起諸多與「經國大業」相關的社會功能。孔子的「詩教」觀、韓愈的「文以載道」理論就是文學自覺承載社會功能的直接體現。中國古代文學的這一傳統,無疑為我們開掘其現代意義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思路。
  • 【古代文學】建安文學
    從5月開始,到10月結束,一往為各位文學考研的同學準備了兩個流程(基礎階段、強化階段)、四個科目(古代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古代文論)的知識點分享推送。所有推文內容由在讀研究生學長學姐原創整理,每篇推送都有自己的分析講解,系統而實用。漢末建安時期,我國文學有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標誌著文學發展的新時期已經來到了。
  • 彭娟:當代文化語境下的古代文學「雲上」悅讀實踐
    在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擺脫語言文字、社會環境、觀念思想等多重隔閡,保持對古代文學經典的閱讀熱情,從而學會思考、增長智慧,這對我們古代文學的教學來說充滿挑戰。如何利用善用線上教學技術,結合當代文化語境去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呢?以下為本人在《中國古代文學(四)》教學期間進行閱讀教學、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初探。由於實施環境全在線上,故名為「雲上」教學;又因致力於探求溝通古今,以輕鬆愉悅的方式研讀古典文本的策略,美其名曰為「悅讀」實踐。
  • 古代亞非文學的發展:希伯來文化,舊約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希伯來文化。希伯來人很早就接受了兩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化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舊約)作為古代東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同希臘晚期以及拉丁文化合流涵化,為基督教的創立提供重要條件。基督教承襲了猶太教的教義,將猶太教的經典作為(舊約)而接受下來,又將(舊約)與基督教的經書《新約》合併起來作為自己的經書總集而統稱為《聖經)(又稱為(新舊約全書》)。《聖經·舊約)原初既是宗教經書,又是希伯來文獻與文學彙編。
  • 1919年,中國古代文學和近代文學都結束了
    單單從時間上來區別,中國古代文學(上古至1919年),近代文學(1840至1919),現代文學(1919-1949),當代文學(1949至今)。而其中古代文學與近代文學是有時間重疊的。因此,更加讓文學愛好者分不清你你我我。
  • 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發展時期——宋朝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發展時期——宋朝,從中國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而言,唐中葉至整個元代可稱之為詞曲與話本小說時期。這是中國古代文學進一步向精細化和多樣化發展的時期。詞原本是一種新詩體。
  • 古代亞非文學的發展:古埃及文學,古巴比倫文學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古埃及文學和古巴比倫文學。埃及考古學家認為,古埃及頌神詩對古希伯來文學的影響在(舊約·詩篇)中留下明顯痕跡。頌揚尼羅河是古埃及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尼羅河頌》蘊涵著「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一深長意味,在古埃及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古埃及還有許多的歌謠、詩歌、語言、故事及紀實遊記等流傳下來。
  • 文學課堂:古代散文與古代駢文
    百度搜圖古風散文和駢文是中國古代文學兩種相輔相成的文體。散文句式自由,不講究對仗,而駢文在各方面的要求則比較嚴格。古代散文散文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現代散文是同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古代廣義的散文則是指除韻文(詩、賦、詞、曲和有韻的頌、贊、箴、銘等)以外的所有文體,也可以簡稱為「文」。
  • 2018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方向解讀:中國古代文學
    2018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方向解讀:中國古代文學  050105 中國古代文學  專業簡介: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專業以古代文學發展的歷史、文學體裁的演變、歷代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現象、典籍、文論、各個時期文學承前啟後的關係等為研究對象,因而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熟悉某一段歷史階段的文學發展情況。  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魏晉隋唐文學、宋元文學、明清及近代文學、分體文學史、古代文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