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觀眾上園子劇場聽相聲都是憑票入場。聽一場相聲大會買一回票,哪怕您聽一段就走也是花一整場的錢。在過去則不然,解放初期那會兒,京津兩地的相聲園子還沿用著舊社會演出的收錢方式,計時收費或聽一段給一段的錢。一般來說,觀眾聽完一段會發個小牌子,什麼時候不想聽了,到門口按手上的牌子數來計費,也有每十分鐘收一次費的園子。總而言之,藝人們不再過著「颳風減半,下雨全無」的日子,也不用為了說完相聲掙不到錢而發愁了。
在舊社會則不然,相聲藝人不單要有把杆兒的絕活,還得會「打杵」。「打杵」算是生意口的春典,杵是指錢,打杵就是向觀眾收錢。相聲宗師張壽臣曾說過:「沒有杵門子,說得再好,也只能算半個說相聲的。」零打錢的確是門學問,不僅要會察言觀色,還得講究語言技巧。讓觀眾聽完心甘情願的掏錢,甚至多給錢,這不是隨便誰都有的能耐。過去相聲藝人們大多是聯穴演出,這裡面能有兩位杵門子硬的,一後臺的演員就算吃上飽飯了。
通常來講,藝人打錢時的「綱口」無非就是用「仁義綱」「人情綱」「乞憐綱」這三種。「逼杵」「鑽綱」的有沒有? 當然也有,不過但凡有點名氣聲望的藝人不會出此下策。當學徒的時候,該怎麼打杵師父是肯定要教的。至於用哪種置杵,能置下來多少,就全憑個人本事了。侯寶林當年打杵慣用「人情綱」,跟觀眾套近乎,讓觀眾駁不開面子。而常連安則以「仁義綱」斂錢,言辭不卑不亢,謙和中又帶有骨氣和義氣。當年在關外還有位人送外號「東北第一杵門子」的寶字輩老藝人,他就是「小北瓜」於春明。
於春明是河北省河間縣人,相聲門裡師從何壽亭。可能華北地區的觀眾不太熟悉,因為他很早就遠走關外,19歲時在遼寧營口拜師學藝,此後久居東北。於春明有個師哥就是當年給馬三立先生量活的東北相聲名家張慶森。能得「東北第一杵門子」的外號可不簡單,不僅要諳熟各種「打杵」的門道,還得腦子快、心眼活。通過觀察觀眾,準確判斷出臺下坐著的是哪路人,根據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的「綱口」來打錢,打上來的錢準比別人多。
過去相聲演員找同行串門時,總免不了要票演一段。票活是同行之間的江湖義氣,到別人場子裡助演一場,打下來的錢本人分文不取。別人一場買賣下來要十塊錢,於春明能要五十、八十,觀眾還全都樂著往外掏錢。像於春明每次到同行那票活,基本上是獻藝為輔,打杵才是主要的。別人該怎麼使活怎麼使,一段說完他負責下去斂錢。拿眼一掃就知道每個觀眾該用什麼綱口要錢。遇到於春明在臺下打錢,想白聽相聲是絕辦不到的。不光讓觀眾把錢乖乖掏出來,還得讓聽主兒面子上過得去。不得不說,這也是當時社會造就出相聲藝人的語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