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王玉琳)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20中國品牌論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精準扶貧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聚焦精準扶貧這一主題,展示脫貧成果,共享扶貧經驗,深化政企合作,彰顯企業擔當,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在論壇現場,記者採訪到了江蘇省對口幫扶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協調小組成員王志忠。
記者:江蘇這5年來,具體投入了多少資金用於東西部扶貧協作?
王志忠: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我們堅持精準扶貧,聚焦受援地區「兩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環節,堅持「輸血」與「造血」、當前與長遠、扶貧與扶志扶智、對口支援與雙向協作、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助力受援地區攻克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在對口幫扶支援中,我們突出一個「真」字——既真心實意,還真抓實幹,更投入真金白銀。今年江蘇省對口幫扶財政資金比2019年增長6%,並已全額撥付至對口幫扶地區財政專戶。「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財政性幫扶資金103億元、投入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調劑資金221.5億元、安排對口支援財政資金160億元。目前,我省對口幫扶的75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96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覆蓋312.13萬貧困人口。對口支援西藏拉薩市,新疆伊犁州、克州,青海海南州和三峽庫區的27個貧困縣也全部脫貧摘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作出了江蘇貢獻、體現了江蘇作為、展現了江蘇風採。
記者:這5年來江蘇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具體工作中有沒有形成自己的具體路徑和模式?
王志忠:具體路徑和模式概括起來有五條:
一是積極推進「蘇產西移」。園區經濟是江蘇發展的一條經驗,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我們把這條經驗移植到對口地區,以園區共建為突破口,推動產業轉移融合,實現互利共贏。全省累計在對口地區產業合作投資超3000億元,已到位資金超1500億元,為當地累計創造稅收超500億元。
二是積極推進「蘇才西用」。江蘇人才多,我們堅持把人才建設作為抓手,不僅派人才到對口地區,還為當地培養一大批「帶不走」的高素質幹部。江蘇在對口地區建有幾支隊伍,省有工作隊、市有工作組、縣有聯絡員的掛職幹部組織架構,累計向對口幫扶地區援派788名黨政幹部;每年向對口幫扶地區的每個貧困縣至少選派6名教師、6名醫務人員、6名農技人才,還組織結對地區來蘇培訓、掛職交流、跟班鍛鍊,累計有5579名教師、醫務人員和農業技術人才被派往對口地區,舉辦各類培訓班,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為當地培養人才。
三是積極推進「西貨蘇銷」。江蘇消費能力強,消費扶貧是我們的重要方法。江蘇建立東西部消費扶貧交易中心,成立東西部消費扶貧聯盟,組織集團消費,推進消費扶貧專櫃專館專區建設,今年累計銷售中西部地區農畜產品78億元。
四是積極推進「西業蘇就」。江蘇有著廣大的就業市場,可以接收對口地區豐富的勞動力。江蘇每年定向推送崗位15萬個以上,目前中西部22省區市在江蘇穩定就業88萬人。
五是積極推進「西電蘇納」。江蘇是製造業大省,也是用電大省。我們主動壓縮自身發電產能,積極支持西部省份發展電力能源。江蘇省累計受進西部來電約2500億千瓦時,並利用通道富裕能力臨時購入西北新能源100億千瓦時,陝西、青海兩省僅此就增加收益37億元。江蘇省累計壓縮發電產能約800萬千瓦,減少稅收150億元。
記者:到今年年底我國將全面脫貧,接下來,江蘇東西部協作工作有沒有新的思路?
王志忠:下一步,我們將以更高標準、更高要求謀劃工作、推動落實,確保各項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一是堅決服從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政治站位。我們將全面貫徹指示要求,更高標準謀劃推進「十四五」期間東西部協作工作;
二是持續深化產業轉移,不斷增強發展後勁。我們將深入領會「兩個循環」重大戰略判斷,以推進共建園區為抓手,鼓勵支持江蘇更多的企業到西部協作地區投資興業,促進江蘇產業向協作地區有序轉移,幫助協作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和內生發展動力,積極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歡迎媒體多關注多報導我們江蘇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