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2020-12-06 我的武林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

(1)天地人同源。

何謂天地人同源? 《易經·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其意是: 《易經》這部書,內容廣大,所有的道理,無不具備,有天的道理,有人的道理,有地的道理。不論天道、人道、地道,都有變動;而六爻的設定,是效法天、地、人的變動,所以稱作「爻」,是效法之意。「爻」有上下不同的等級,以比擬萬物貴賤不同的類別,所以稱作「物」 。剛爻與柔爻,在六個位置交錯,猶如萬物錯綜複雜的文採, 所以稱作「文" 。「文」構成的形象,有正當與不正當之分:陽爻在奇數位,陰爻在偶數位時正當;否則即不正當 。由形象的正當與不正當, 產生了吉與兇的象徵。《易·繫辭下》前十章,說明卦的六位,取法天、地、人三才。

《抱樸子》說: 「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名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

(2)天人相通。

何謂天人相通?《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人的五臟之氣皆通天氣,蒼天之氣,為清淨的陽氣,順之則真炁固 。聖人能煉真炁,進而煉炁合神,就能反虛合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靈樞·本髒篇》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總之,人體生命活動與天地大自然是互相聯繫著的 。

(3)人與萬物息息相關。

人與萬物儘管懸殊很大,但都是天地混元一氣產物。

對於萬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 「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對於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又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易》曰: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苟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與萬物儘管息息相通,但不能視為等同。

「天人合一」 就是宇宙和人遵守共同的規律 。人是一小宇宙,和大宇宙沒有隔著堅固的壁壘, 這兩者受同一法則支配,從這一方到另一方,是暢通無阻的 。所說的心靈和宇宙、內世界和外世界是互相聯繫著的。因為人本來就是能參與宇宙事物的。

如上所述,古人只是看到了它的總前景,但沒有揭示其全部的內在規律和具體細節,這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王魁溥)

相關焦點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中外學者:東方「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助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圖片由會議主辦方提供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欒翔)20日在北京閉幕的世界哲學大會上,來自全球各國的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從崇尚「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中尋求靈感,推動人類自我認知革新進化,將助益地球未來和人類生態文明建設。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
  • 為什麼說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
    圖|■方金爐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代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或者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從山水畫的藝術特質來看,其著意於形神兼備,倡導著道法自然的創作風格。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修煉至此,其實就是修士修行證悟到天之本原道之本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除了道祖老子,另一位道家聖人莊子也論述過天人之間的關係。莊子在《莊子外篇.山木》的第七個小故事裡藉助孔子受困於陳蔡兩國期間與他的徒弟顏回的一段對話論述了他理解的「天人觀」。莊子在這個故事中借孔子之口說:「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
  • 這些建築,具有防震功能,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應
    這些建築,具有防震功能,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應。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陝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臺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裡,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現存最早還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已住過六代人以上。
  • 天人合一是中國基本哲學,為什麼我們又推崇人定勝天?
    天人合一是中國的基本哲學,其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而古人又一直在推崇人定勝天,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都在告訴我們人定勝天。而人定勝天,似乎也更符合西方主客二分哲學(天人合一及主客二分哲學內容可參考本人頭條號文章《中西方語言及思維差異的根源》)。為什麼會存在如此的矛盾?
  • 孔子具有超前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結合西方市場經濟思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等。這些都是哲學信仰,是系統的、智慧的解決方案。二十世紀海峽兩岸傑出大師錢穆、季羨林一先一後對中國文化作出了同樣的判斷:天人合一文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錢穆先生更是以他對中華國學近百年的苦心領悟明確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最高信仰,而實現文化與自然的合一,則是中國人的最高理想!」
  • 《中國藝術史》:無為思想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當然,我們中國不這麼說,中國喜歡稱職為「藝」,有「技能,才藝」的意思。很多東西傳到日本被冠之為「道」。但是傳過去的東西沒有天人合一的感覺,一舉一動卻一板一眼,對於技藝的極致追求卻使得沒有了「道」的意思,「道」無可道。
  • 天人關係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命題,簡述秦漢宋時期儒家天人觀思想
    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問題,儒家的天人觀在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儒家天人觀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中國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解中國儒家思想的實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哲學命題和思想的發展必然打上這個時代的烙印。
  • 「人月團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唐宋文學專家孫微談月亮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中秋佳節的主角是月亮。但這輪圓月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除了代表著一種自然現象和美味的月餅以外,更維繫著一種古老的情愫——對故鄉與親人的思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為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河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孫微向記者介紹,中國人對月亮的「親近」,追根溯源可與中國最原始的神話傳說及哲學思想聯繫起來。幾乎每個中國人在幼兒時期都聽過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
  • 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中國古代詩學民族特性的形成,與天人合一思想這一傳統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究竟能幹什麼?
    在中華文明中,有一項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據說很多西方人都很感興趣,特別是在如今全球變暖,各地汙染嚴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情況下,這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受歡迎。那麼究竟什麼是「天人合一」呢?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曾經被統治者濫用。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 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道家的理論超脫於戰國諸子百家的「實用」性的理論,比較重於「意」。而莊子則提取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理論基礎,使得「道」成為了一種學說。
  • 論中國式家具的精髓天人合一
    中式家具與木結構建築,中國古代哲學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有著密切的聯繫,從萌芽、成長、發展到成熟,無不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哲學提倡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宣揚人與自然的和諧。體驗自然與人契合無間的狀態。
  • 傳統易學的天人合一論
    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中指出,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換言之,亦可說,人生離去了天命,便全無意義價值可言。但孔子的私生活可以這樣講,別人不能。這一觀念,在中國乃由孔子以後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所闡揚。 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與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相應相合的統一整體。天是一個超巨系統,人是一個子巨系統;人具足天的全部信息,天的信息亦可在人身上體現出來。
  • 浙江省「最具」儒家古韻古鎮,八卦水系彰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
    提起「水之鄉」,人們自然會想到它是世界的代名詞,特別是江蘇地區,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歷史悠久,是江南的代表性河流,江南的每個古水鄉都有它的特色,他們的建築結構都很好地顯示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有些江南水鄉古鎮富聲鼎鼎,建築足球也處處顯示富貴,事實上有一種浙江的景色,其景色不亞於江南,而且其建設構圖是浙江儒教文化最古舊的古城,表現出儒教哲學思想特別是古鎮
  • 中國傳統哲學的七個思想特點
    中國傳統哲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不論從其思想內容還是從其思想形式方面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在宇宙觀、辯證法、認識論、方法論、人生觀、倫理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現。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中國哲學的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
  • 解讀「天人合一」之:「天人合一」不等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我經常拿出科技部、中宣部頒布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其中明確指出: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