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一副教授論文被舉報抄襲碩士畢業論文

2020-12-21 中國網

一篇碩士論文被多方「物盡其用」

兩篇論文,一篇是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材料學院)碩士研究生丁傑的畢業論文《TiAl基合金與鋼的連接》,提交日期是2002年1月25日;另一篇是上海交通大學焊接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焊接所)副教授薛小懷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在《航空材料學報》(2003年10月,第23卷增刊)上的論文《TiAl合金與40Cr鋼的真空釺焊研究》,收稿日期是2003年6月15日。

不是內行人,粗看之下不會覺得這兩篇文章之間有什麼關聯,但有舉報人反映,薛小懷的這篇論文抄襲了丁傑的畢業論文,並向記者逐一講述其中的玄機。

首先,薛小懷論文的題目與丁傑論文中第四章(也是主要論述部分)的題目《TiAl基合金與40Cr鋼的釺焊》基本相同。

再看薛小懷論文的主體部分,通過試驗研究,一共得出四張圖。薛文中圖1《真空釺焊焊接熱循環》的折線圖與丁傑論文中圖2-4《釺焊時最佳的加熱和冷卻步驟》的折線圖形狀基本一致,雖然前者沒有標出每個折點的具體數值,但仔細對照,可以看出折點數值幾乎是一致的;另外,薛文中圖2《背散射電子像》與丁傑論文的圖4-6(a),薛文中圖3《電子探針線掃描結果》與丁傑論文的圖4-7曲線走勢相同,只不過薛文中的圖似乎用圖像軟體淡化處理過;而薛文中圖4的X-射線衍射結果與丁傑論文的圖4-9完全一致。

記者繼續比較兩篇論文的小結部分。薛小懷通過試驗一共得出兩個結論:結論(1)「採用AgCuTi釺料實現了TiAl合金與40Cr鋼的真空釺焊連接,釺焊接頭具有很高的強度,達到426MPa」,而在丁傑論文的小結部分,也提到「用釺焊方法得到的以Ag-Cu-Ti為釺料的接頭拉伸強度高達426MPa.……」;薛文結論(2)強調了兩個重點,分別是「Ag、Cu、Ti原子發生了互擴散」,和「實現了冶金上的結合」,這與丁傑論文結論(1)中的「前者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結合」和結論(2)中的「Ag、Cu、Ti三元素都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擴散」不謀而合。

那麼薛小懷等人和丁傑有沒有可能是共同完成這個實驗的?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薛小懷於2001年10月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而丁傑的碩士論文於2001年12月就已經完稿;並且,兩人屬於不同的學科專業,在時間上和學科上不具備共同從事研究工作的事實。

以薛小懷為第一作者的這篇論文,共同作者還有吳魯海、茅及放、阮鶴、樓松年。其中材料學院的吳魯海曾經在2007年1月12日就此事向上海交通大學人事處遞交過一份書面聲明,他表示:TiAl合金與40Cr擴散焊接課題是王健農教授(丁傑的導師——記者注)委託其進行,課題及成果的歸屬權應當歸王健農教授所有;自己沒有向其他人提供過該研究內容的資料和照片,沒有要求別人公開發表該研究內容的文章;由於出現多篇公開發表的該研究內容的相同文章,雖然在文章的署名後面出現自己的名字,但都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與自己無關。

事實上,在2006年11月30日,丁傑也曾經給舉報人發過一封電子郵件,表示幾個月前導師王健農告知,自己的碩士論文被他人抄襲並公開發表,上海交通大學有關部門也找他了解了一些當時的情況。丁傑表示,吳魯海曾給自己一些指導,但並沒有同意把自己的成果拿給別人去公開發表。

而舉報人也向記者提供了吳魯海在聲明中所說「多篇公開發表的該研究內容的相同文章」。其中在上海交通大學內部英文期刊《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2004年第2期上,有一篇文章《Vacuum Brazing of TiAl Based Alloy with 40Cr Steel》無論從標題、內容、圖表來看都是薛小懷《TiAl合金與40Cr鋼的真空釺焊研究》一文的英文翻譯版,但這篇文章的作者陣容作了一些調整:周昀成了第一作者,緊隨其後的是薛小懷、吳魯海、樓松年,而茅及放和阮鶴的名字這裡卻沒有提及,收稿日期是2003年9月16日。還有一篇是2002年發表在《焊接》雜誌第10期上的《TiAl/40Cr的擴散釺焊》,雖然結論有所不同,但其中也有兩張試驗圖與丁傑論文內的一模一樣,而作者分別是張軻、吳魯海、樓松年和阮鶴。

記者了解到,後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周昀和張軻都是焊接所所長吳毅雄的學生。

第二作者署名引發一場侵權官司

2006年7月26日,上海的《新民晚報》上刊登了一則《本想「錦上添花」,不料惹出官司》的新聞,新聞說,上海市某高校材料學研究所的王教授發表論文,未經該校另一名陳教授同意將其署為第二作者。沒想到陳教授並不領情,反而認為王教授侵犯了他的名譽權,兩名大學教授為此對簿公堂。

事實上,這篇報導中的被告「王教授」就是薛小懷,而原告「陳教授」正是前文提到的舉報人——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的教師楊軍,他們都在焊接所從事研究教學工作。

2005年4月,有人告訴楊軍,《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8月(第30卷專輯)發表了一篇題為《高強高韌性焊接材料的研究進展》的論文,楊軍是第二作者。楊軍很詫異,因為自己並沒有參與到相關研究中,而當看到第一作者是薛小懷時,當即跑去質問薛,「薛小懷對我一笑了之,我們沒有爭吵。當時,周圍還有其他同事,但大家都認為這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楊軍說。

2005年8月,楊軍一紙訴狀將薛小懷告上法庭,稱薛小懷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此案幾經輾轉,分別在2005年7月10日、2006年10月11日和2007年2月1日進行了三次審理。

楊軍訴稱,薛小懷的《高強高韌性焊接材料的研究進展》一文,不僅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而且該文為薛小懷以同一內容第四次發表文章,屬於一稿四投文章,其他同一內容的3篇文章分別為:《焊接學報》2001年8月第4期,第22卷,《超低碳貝氏體(ULCB)焊接材料的研究進展》;《材料導報》2001年10月第15卷第10期,《超低碳貝低(原文如此,應為「氏」,記者注)體(ULCB)鋼研究進展及應用》;《造船技術》2004年第1期,總第257期,《高強鋼的超低碳微合金化》。

記者仔細對照了這四篇文章,確有不少內容雷同,尤其是一些試驗數據和圖表完全一樣。比如,《高強高韌性焊接材料的研究進展》一文中的表1和《超低碳貝氏體(ULCB)焊接材料的研究進展》一文中的表1完全一樣,而《高強鋼的超低碳微合金化》一文中的「典型ULCB鋼的化學成分」一表和《超低碳貝低(原文如此,應為「氏」,記者注)體(ULCB)鋼研究進展及應用》一文中的表1完全一樣。

楊軍認為,薛小懷的行為嚴重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因此要求薛小懷為自己恢復名譽,消除影響,公開致歉,同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而薛小懷的律師則出具了一份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申請者為薛小懷,項目組主要成員中則有楊軍,並且有楊軍的籤名。薛小懷解釋稱,《高強高韌性焊接材料的研究進展》一文就是出自這項課題申請書的報告正文,而楊軍也是該申請書的共同作者,因此文章應該同時署上楊軍的姓名。

對此,楊軍指出,自己在2004年3月9日才從法國回到上海,而該項目的申報日期是2004年2月12日,自己雖然確實在申請書上簽了名,但是在薛小懷的請求下才籤名的,而且,這個項目申請並沒有被批准,而申請書上的6個項目組成員只有兩個籤名,申請書也只有合作單位——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的公章,卻沒有上海交通大學的公章。

2007年3月20日,法院最後判定,薛小懷將楊軍列入自己文章的作者名單,有不妥之處,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判決薛小懷在《蘭州理工大學學報》上刊登更正啟事,為楊軍消除影響,但3986元的訴訟費用,薛小懷只負擔100元,其餘的3886元都由楊軍承擔。

楊軍不服,又向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但由於他無力承擔高昂的訴訟費用,在申請免除訴訟費請求沒有得到同意的情況下,法院按上訴人自動撤回上訴處理,宣布維持原判。

舉報人被校方告知不再續籤聘用合同

自從發現了薛小懷涉嫌剽竊、一稿多投等行為後,除了堅持訴訟,楊軍也沒有停止過舉報。從2005年5月31日開始,楊軍先後向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焊接所、上海交大材料學院、上海交大信訪辦公室、上海交大學術道德委員會等部門,數十次反映、舉報,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回覆。

楊軍也向上海市有關部門舉報過,但最終均無結果。楊軍說,上海交大人事處曾經給他看過一份會議紀要,紀要中提到關於丁傑碩士畢業論文一事,薛小懷的行為不是剽竊,而是「學術不端行為」,不過人事處並沒有允許楊軍複印這份材料。

博士後出站已經近6年的楊軍至今仍然是「講師」,2004年,楊軍參加副教授職稱評選,參加了答辯但沒有通過,2005年,楊軍再次參評,遞交材料卻被退回,理由是「名額有限」,而同年薛小懷被評為副教授。

2007年2月,楊軍從法國回來以後,研究所已遷往閔行校區,他未接到通知,連辦公場所都沒有了,此後,研究所也沒有給他安排具體工作。

今年4月28日,楊軍同時收到了上海交大人事處的「聘用合同終止告知書」和材料學院「關於人事聘用關係到期的通知」。人事處的「告知書」中明確,楊軍與學校的人事聘用關係於2008年5月31日到期;而材料學院的「通知」中則表示「研究所經慎重考慮,決定不與您續籤聘用合同。學院經向下屬其他部門了解,現在無合適聘用崗位」。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的王健農教授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承認自己的碩士生丁傑的畢業論文確實「有一些事情」,但「都已經內部解決了」,「這是小事情,已經很久了,經過多方協調,學校已經有了定論,學生和另外一方已經解決了」。而當記者追問雙方是如何解決的,學校又是如何下結論的,王健農表示,自己沒有必要告訴記者,「就像我家東西被人拿去了,那我就和人家溝通,居委會也可以派個人來協調,該怎麼解決就怎麼解決,其他人攪和沒有意義。」他強調,丁傑的論文是否被抄襲或剽竊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由學校經過調查後得出結論,「學校的學術道德委員會參與進來,進行協商和處理,這只是內部的小事情,小小的誤會,沒有必要炒作」。

焊接所已經退休的丁健君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卻直言「(薛小懷剽竊)是鐵定了的事實,非常典型,從標題、圖表到分析照片,幾乎完全一樣,沒法解釋是另一篇文章」,他告訴記者,自己看過楊軍提及的一些論文,剽竊、一稿多投基本屬實。但他表示,這件事情被「淡化處理」了,「幾乎沒做什麼處理,一解釋就沒事了」。

7月15日,記者兩次致電薛小懷,薛小懷表示記者給他打電話「不正常」,「應該走正常的渠道」,記者表示可以見面談,薛小懷表示「沒有必要」,並讓記者找單位了解,「這不是個人問題,你可以找單位,也可以找法院」。

記者又撥打焊接所所長吳毅雄的手機,但該手機一直關機。由於目前上海交大已經放假,記者無法聯繫到焊接所其他領導。 (記者 周凱 實習生 彭潔雲)

相關焦點

  • 貴州遵義師範學院一副教授抄襲本科生畢業論文
    近日,一則舉報貴州省遵義師範學院副教授趙井春抄襲安慶師範大學2012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金鵬論文的網帖,在網上引起關注。    今年28歲的金鵬,是安慶師範大學200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8月5日,金鵬在網上發帖舉報趙井春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
  • 貴州某大學副教授被舉報論文抄襲續:3000元買的
    貴州省遵義師範學院  近日,一則舉報貴州省遵義師範學院副教授趙井春抄襲安慶師範大學2012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金鵬論文的網帖,在網上引起關注。8月5日,金鵬在網上發帖舉報趙井春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  記者比對發現,趙井春發表在2013年第3期《遵義師範學院學報》上的《論劉震雲官場小說的批判性》一文,從論文題目,到摘要、關鍵詞、二級標題、三級小標題,甚至連參考文獻都與金鵬的論文一樣,約7000多字的論文正文幾乎照搬金鵬的論文內容,僅部分段落做了少許刪減。
  • 安徽公務員舉報貴州某大學副教授論文抄襲,校方已展開調查
    安徽公務員舉報貴州某大學副教授論文抄襲,校方已展開調查 黃黔華/貴陽網-貴陽晚報 2016-08-09 16:55 來源
  • 北影教授舉報稱碩士論文遭河北大學一畢業生抄襲,此人已留校任教
    7月17日,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孟中發文稱,河北大學2005屆碩士畢業生石曉庚的學位論文《論中國電影創作中的「潛意識」》疑似抄襲自己2003年碩士畢業時提交的學位論文《電影創作中的「潛意識」》,引發關注。
  • 西南交通大學一博士論文第4章被指抄襲超90%[圖]-抄襲 博士論文 黃...
    同時,記者也收到了一份自稱是交大老師寄來的一份關於黃興博士論文涉嫌抄襲的舉報材料。這份材料對黃慶涉嫌抄襲的內容作了非常詳細的介紹:黃慶論文第四章的題目是《國有企業集團產權界定效率分析模型》,分為4個小節,文章總計17頁半。舉報材料中稱,黃慶論文第四章中,除了該章開頭兩段和最後一節「第四節簡短的結論」外,其餘的內容絕大部分和楊小凱書中的內容一模一樣,抄襲比例超過90%。
  • 北影教授實名舉報河北大學一畢業生論文抄襲,校方:查!
    7月21日,河北大學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情況說明:7月20日,收到關於對我校經濟學院教師石某某2005年碩士畢業學位論文涉嫌抄襲的舉報。學校高度重視,立即啟動調查程序,責成黨委教師工作部牽頭,學術委員會秘書處等單位參加,依據相關規定對石某某涉嫌抄襲一事展開調查。我校對任何學術不端行為始終堅持「零容忍」,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 貴州副教授抄襲本科生論文被解聘:標題都沒改(1)
    原標題:貴州副教授抄襲本科生論文被解聘:標題都沒改近日,一則舉報貴州省遵義師範學院副教授趙井春抄襲安慶師範大學2012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金鵬論文的網帖,在網上引起關注。
  • 抄襲安慶師大本科畢業論文 貴州一大學老師被解聘副教授
    原標題:抄襲安慶師大本科畢業論文貴州一大學老師被解聘副教授近日,安慶師範大學金鵬本科畢業論文遭抄襲的事件被曝光。與其他論文剽竊事件不同的是,他這篇完成於2012年的論文,是被貴州某學院的一名講師抄襲的。老師抄學生的橋段讓此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
  • 「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調查
    學術造假的新聞、論文抄襲的故事咱也聽多了看多了,但看到這樣抄襲的還是第一次,這可是碩士論文啊……」    「也不帶這麼抄襲的吧?」    發帖人小蕭所指的「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是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
  • 川大副教授抄襲臺灣碩士論文被開除黨籍及公職
    日前,四川大學副教授李小光涉嫌抄襲臺灣師範大學鄭倩琳碩士論文《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一事在網絡上引起轟動。事件會如何收場?到底誰抄了誰?昨日,川大正式公布處分決定:李小光學術抄襲屬實,開除其黨籍、公職,留用察看一年。昨日,成都晚報記者電話採訪了鄭倩琳,對於這個結果,她表示可以接受。
  • 湖南女廳官被指博士論文抄襲 後曝碩士論文也抄襲
    湖南「70後」女廳官董嵐履新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不久,即被曝出博士論文抄襲一事。7天後,董嵐再被曝出,碩士論文亦為抄襲。↑董嵐曾擔任益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等職公開資料顯示,董嵐2002年從湖南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
  • 副教授買論文涉抄襲被解聘 代寫機構卻逍遙法外
    副教授買論文涉抄襲被解聘 代寫機構卻逍遙法外 原標題: 網絡截圖  近日,安慶師範大學2012屆畢業生金鵬舉報稱,遵義師範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趙井春,2013年公開發表的《論劉震雲官場小說的批判性》一文,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  「我的畢業論文一萬多字,是在多位老師指導下寫的。」金鵬表示,對方發表的文章與自己論文完全相同,連標題、二級標題等,都沒有改動。「我的論文沒有公開發表過,可能是同學間傳送時洩露了。」
  • 川大副教授涉抄襲臺灣碩士論文 包括標點和注釋
    日前,有網友爆料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李小光一本學術著作,涉嫌抄襲臺灣一碩士生論文。消息爆出,網友大呼「實在諷刺」。事實究竟如何?天府早報記者隨即找到原文做了對比,並聯繫了李小光本人、四川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以及曾經將該書列為「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獲獎項目」三等獎的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 大學生涉抄襲被舉報 一論文與原作相似度達92%
    論文檢索軟體顯示,李某兩篇論文抄襲自2014年西南交通大學陳天傑的碩士學位論文,相似度分別為41.3%和92%。網絡截圖  論文檢索軟體顯示,李某兩篇論文抄襲自2014年西南交通大學陳天傑的碩士學位論文,相似度分別為41.3%和92%。
  • 南航一碩士畢業論文被指抄襲參考文獻大量雷同,校方展開調查
    南航一碩士畢業論文被指抄襲參考文獻大量雷同
  • "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調查 用替換鍵就搞定
    2008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報》曾報導了華中師範大學學生賈某因抄襲被檢舉而受到取消碩士研究生資格的處罰;今年也發生了雲南中醫學院院長被指抄襲論文、廣東商學院一名副教授被指抄襲重慶長江師範學院一名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的事件。還有一些論文抄襲事件雖未被媒體報導,卻被舉報人發到網上「曝光」。
  • 河北大學一畢業生被指論文抄襲:其已留校任教,校方展開調查
    7月17日,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孟中發文稱,河北大學2005屆碩士畢業生石曉庚的學位論文《論中國電影創作中的「潛意識」》疑似抄襲自己2003年碩士畢業時提交的學位論文《電影創作中的「潛意識」》,引發關注。據他介紹,由於北影2003年的學位論文沒有上傳網絡,所以自己專門委託校方找到了自己2003年論文的底稿,並請學術委員會進行對比,確認構成抄襲。
  • 湖南一前檢察官被舉報論文抄襲,政法委工作人員:正在調查
    某日,謝偉的父親謝國東意外發現,曾任該案公訴人的婁底市人民檢察院公訴科檢察官馬曉慧碩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在利用Papercrazy檢測後,謝國東發現其碩士學位論文重複率高達九成,於是他便以「品行不端」為由將馬曉慧實名公開舉報。
  • 四川大學副教授被指抄襲臺灣論文 133頁內容雷同
    133頁內容與臺灣師大學生碩士論文雷同 部分章節標題和標點符號一模一樣早報記者 馮軍 發自北京據網帖爆料,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李小光的專著《中國先秦之信仰與宇宙論——以<太一生水>為中心的考察》(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5月1日出版),涉嫌抄襲臺灣師範大學鄭倩琳的碩士論文《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2003年6月,陳麗桂教授指導
  • 教授抄襲本科論文一模一樣 竟發表到網上
    近日,遵義市某大學副教授趙某,陷入抄襲本科生論文風波。8月8日,校方人士表示,已注意到網上輿情,並責令遠在千裡探親的趙某,立即返校配合調查。  資料顯示,出生於1976年的趙某,是遵義市某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有過出國任教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