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家學,寫太行。擅積墨,蘊樸拙。
——當代著名畫家李冠德評傳
畫家簡介
李冠德,本名非,字冠德,後以字行,又號大一、大一居士、大一山人、德諾齋主人,1969年生於河北辛集市,自幼隨父李東旭習畫,後兼師諸家,尤擅山水。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石家莊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2004年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2008年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李魁正花鳥畫工作室;2009年就讀於中國美術創作院中國畫創作研究生課程班,師從滿維起、張復興先生;2014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山水畫創作高級研究班;2017年參加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畫名家推廣工程 」。
技法師承與藝術風格
冠德山水,幼承家學。冠德之父李東旭先生,畢業於天津美院,通書畫,工詩文,凡山水、人物、花鳥,莫不精通,又家居太行山,朝夕目睹,述懷養志,乃精研傳統筆墨技法,縱情山水之間,所繪北宗山水氣勢雄偉,對冠德畫風影響甚深。冠德既承家學,耳濡目染,亦慕林泉之志,雅善丹青之道,所繪太行山水,雄渾蒼茫,所繪高原景致,厚重樸拙,故鄉山水,因之傳神。其後,冠德一方面取法前人,一方面兼師名家,先後師從於李魁正、滿維起、張復興以及賈又福諸先生,此數先生皆擅用墨,尤其是賈又福先生的積墨高原山水對冠德影響甚大,至此,冠德山水乃愈加雄渾壯闊,觀其筆法,積墨傳承較為清晰,即冠德師法於賈又福,賈又福師法於李可染,李可染師法於龔半千,此數人,皆彪炳畫壇之積墨名手,由此看來,則冠德山水,亦可謂厚積薄發矣。
我們現在結合李冠德的兩件山水作品進行具體的評析:
作品選析
李冠德作品《太行金秋》
冠德在不同時間段作有數幅《太行金秋圖》,可見他對太行山的真摯眷戀及深刻喜愛。如這件作品,作為觀畫者,我們完全可以從畫面中看出他作畫時的用心與用意。畫面整體雄渾蒼茫,此種氣象,非有北方真實生活者不可得,非深入研究北方山水技法者不可得,非有大勇氣有膽魄者不可得,非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德行者不可得。先生得此四項,乃有此圖。細品此圖,雲煙吞吐,頻增生氣。層樹列影,愈加深幽。無論是整體觀感之氣勢雄偉,還是構圖之重巖磊落,用筆之瀟灑任意,用墨用色之渾然天成,皆自成一格。而從山頭濃重之墨和山頂樹叢設色來看,顯然更多取法於李可染一路。取法於大師,取法於自然,中國畫學習創作的這兩大方法,顯然冠德皆有用功之處。
李冠德作品《聖地飛雪》
畫家寫生創作有兩種,一曰對景而直寫,二曰會心而默寫。直寫之作,如西方的素描寫生,並不很難。而中國人在很早就將難度更高的默記寫生發揮到極致。畫史上記載的吳道子採風後默寫嘉陵江山水如此,五代顧閎中所作《韓熙載夜宴圖》也是這樣。這類似於文學上的追憶,如曹雪芹著《石頭記》隱述往事,孟元老寫《東京夢華錄》追憶繁華。但不論是繪畫作品還是文學作品,因為這是純靠記憶而作,所以更難,唯有鐵杵磨針之有心人,才能為之。上述這些與本畫有關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當代畫壇,我們就發現了這樣一位有心人,他就是大一山人冠德先生。我們這樣說,實屬有根有據,請看冠德先生這件《聖地飛雪》落款,觀者讀後自明:「丙申春月,赴絲路採風,行程萬裡,歷經雨雪風霜,在敦煌莫高窟途中突降大雪,似祥瑞也。特此記之以為念。大一山人冠德於北京大一齋南窗之下,正值酷暑揮汗。」由此可知,這是先生在丙申之年,亦即公元2016年春寒之日,西行萬裡採風之腹稿記憶,回北京自己書齋後在酷暑時節將它正式追憶畫出。這種創作精神,如何不算是一個有心人呢?現在我們具體來看一下畫面,因是春景,時間當還很寒冷,尤其又是大西北,所以冠德所畫為一雪景山水,所畫為何?但見:高原隆起,是一番銀裝素裹,漫天飛雪,是一場瑞雪降臨。作品皴擦之筆力硬朗,極合西北山勢,赭石調墨後所作設色顯然基調更近西北黃土高原的特色,山頂所施鈦白厚薄過渡均勻,以肌理法作大小變幻之淡白點運用全圖,雪景效果十分明顯。因此,冠德此作,可謂用心至極矣。
附錄:參展獲獎與藝術成就
2002年作品《希望》入選紀念毛澤東延安講話7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4年作品《見證》入選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
2008年作品《秋實》入選全國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大展並獲優秀獎;
2008年作品《遐想》入選第七屆全國工筆畫大展並獲優秀獎;
2008年作品《決勝唐家山》入選首屆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
2009年作品《初融》入選2009年全國中國畫展;
2010年作品《又是一度春風至》(於諾合作)入選第六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展並獲二等獎;
2010年作品《山鄉初雪》入選2010年全國中國畫展;
2010年作品《脊梁》入選和諧燕趙紅色太行中國山水畫作品展並獲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