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個歷史建築修復傳習工坊揭牌 打造工匠的搖籃

2020-12-17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2月17日報導:「拉毛有何難,不就是用刷子刻一下牆面嗎?」在觀摩了兩分鐘牆面維修師傅的示範後,記者躍躍欲試。但直到把刷子握在手裡記者才意識到,牆面修復還真沒看上去那麼容易。摁下去、提起來,牆面上留下的只是毫無規律性可言的坑坑窪窪。「拉毛,沒個三五年的訓練,是拉不好的,壓毛就更難掌握了。」師傅接回工具,班門弄斧也許不過如此。

12月17日上午,徐房集團實訓基地∙345傳習工坊正式揭牌。這裡還原了中共一大會址、毛澤東舊居等歷史保護建築的石庫門頭,宋慶齡故居、哥倫比亞總會的木窗、思南公館、淮海大樓的牆面……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上海擁有豐富的近代建築遺產,然而,理論實操兼備的修繕人才缺存在大量缺口。傳習工坊的成立,將為修繕人才的培養提供難得的課堂,為「留改拆」提供更多的經驗積累。

近1400平米設14個工位,集授學操考於一體

傳習工坊是由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海徐房建築實業公司承建的實訓基地,位於徐匯區石龍路345弄19號,建築面積1394.35㎡,設有外牆粉刷操作工位9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5個。

實訓基地設置展示廳、培訓室、技師工作室、多個實操區等功能空間,通過運作標準展示、修繕實訓、工藝研究、文化體驗及數字檔案管理的五個內容,來實現歷史建築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匠人精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建築修繕工藝的繼承與豐富的三大功能。

龔師傅是一名從業二十多年的老師傅,他正現場示範牆面拉毛和壓毛技藝。用刷子蘸一蘸調製好的水泥漿,在牆面上摁下去、提起來,如此往復,噴水養護,最後刷保護劑。拉毛是許多老房子的標配,為了讓修繕效果與原先的牆面相近,拉出的毛必須長度合適、方向一致。這麼一套簡單的操作,龔師傅年輕時練了足足兩年年,師傅才帶他去做水泥拉毛牆。

「不能甩搓,也不能沒規律地亂拉,槎子處的拉毛層要嚴格控制厚度,防止拉毛層重疊形成接槎明顯、顏色加重。」牆面修復後,還要進行憎水劑檢查。「用噴霧器澆灑在牆面上,牆面要保持乾燥,表面形成水珠。」龔師傅說得頭頭是道。

傳習工坊將通過提供拉毛、壓毛、水刷石、水磨石等九種牆面工藝和平瓦、中瓦等多種屋面及細部工藝的實操場地,營造可模擬複製的操練環境,真正做到將成熟人才輸送到行業需要的崗位,為培養修繕行業專業技術人才發揮出實訓基地奠基石的作用。

重理論輕實踐 建築修繕人才存缺口

上海現存不可移動文物3435處,這些建築都默默訴說著城市發展的歷史。然而,目前上海擁有的建築修繕人才呈老齡化趨勢,老法師們將近退休年齡,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缺工匠、缺教材、缺教師。」上海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會長時筠侖如是總結,「缺的不是幹活的工人,而是具備專業素養的匠人。」

時筠侖觀察到,雖然上海不少高校都開有建築系課程,但就修繕專業而言,教材偏重理論,「建築修繕是一個周期性、系統性的工作。有的老房子二三十年前修過一輪了,修繕經驗被寫入教材,之後再無更新,導致教材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人才教育也存在斷代。」

如今,接班的新型工人以80後90後為主,這些年輕人力氣大、學得快,但對歷史建築的認識較局限。時筠侖認為,要讓年輕工人在動手修繕之前,先接受房屋歷史的教育,「不要認為眼前只是一幢破房子,而要知道一磚一瓦都是有故事的,要有敬畏之心。之後再教他們怎麼修復,這樣才能修舊如舊。」

此次揭牌的傳習工坊,就試圖解決人才傳承的難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籤訂共建協議,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告訴記者,同濟大學始終努力推進學科交叉和整合,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已形成本碩博的教育體系。「做頂層研究光有理論還不夠。」顧祥林透露,接下去將利用傳習工坊作為學升的實習基地,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

市房管局介紹,除了此次揭牌的傳習工坊,按照《上海市住宅修繕技能提升匠心行動計劃(2020-2022)》工作要求,還將建設普陀區上海西部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維方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兩個上海市住宅修繕行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

相關焦點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
    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 培育行業人才
    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匠人。昨天,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不僅展示了特色石庫門門頭,不同年代的道路修築技藝,而且設有9個外牆粉刷操作工位,5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並擁有展示廳、培訓室、技師工作室、實操區等多個功能空間。    在上海舊區改造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突出。「上海存量歷史建築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這些老建築除了日常維修,還要活化利用,對修繕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 「城市更新大學堂」在「實訓基地∙345傳習工坊」開講啦!
    「城市更新大學堂」在「實訓基地∙345傳習工坊」開講啦!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常青教授作了「海派建築——溯源與傳承」主題講座。市房管局城市更新處、市修繕中心、市安監所(市歷保中心)、各區房管局分管局長、城市更新和歷史建築保護相關科室負責人、區房管集團和部分設計施工單位參加講座。
  • 遼寧建築職業學院馬來西亞魯班工坊正式揭牌成立
    11月13日,遼寧建築職業學院馬來西亞魯班工坊正式揭牌成立,這是馬來西亞首家魯班工坊,也是遼寧省乃至東北地區在海外建立的首個魯班工坊。受疫情影響,中馬雙方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揭牌儀式,主會場設在在遼寧建築職業學院南校區,會議由遼寧建築職業學院副校長白俊主持。
  • 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孔子博物館傳習所在曲阜揭牌
    齊魯網濟寧6月9日訊6月9日,在我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孔子博物館傳習所」揭牌儀式暨「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活動在孔子博物館、曲阜師範大學隆重舉行。該活動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曲阜師範大學和孔子博物館聯合舉辦。
  • 國家級非遺魯庵印泥 在學校開設傳習工坊
    日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庵印泥製作技藝走進上海市五四中學,魯庵印泥傳習工坊正式揭牌。  搶救挖掘成國家級非遺  魯庵印泥製作技藝是靜安區首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清末民初著名篆刻家張魯庵先生所創製。
  • 「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南開大學傳習所」揭牌
    10月13日,「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南開大學傳習所」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圖書館正式揭牌,這是天津高校首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也是目前全國僅有的五家高校傳習所之一。南開大學傳習所成立後,將採取傳統的師徒傳承、口手相授形式,由天津圖書館和南開大學相關學院專家傳授古籍整理技能、古籍修復技藝、文獻裝幀藝術、文獻版本學等相關理論與技藝,學員們從今年開始,將在3年內通過200個學時學習9項古籍專業修復技能。「傳習所致力於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專業化、體系化,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 天津市在海外建成17個魯班工坊 打造「一帶一路」上的技術驛站
    近日,隨著馬達加斯加魯班工坊揭牌成立,天津在非洲設立的第10個魯班工坊建成。至此,我市已在亞非歐三大洲16個國家建成17個魯班工坊。魯班工坊是天津原創並率先實施建設的中外人文交流知名品牌,是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大創新。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提出,我國將對非洲重點實施「八大行動」,包括在非洲設立10個魯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 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孔子博物館傳習所揭牌
    6月9日,在我國第十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孔子博物館傳習所」揭牌儀式暨「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活動在孔子博物館、曲阜師範大學舉行。按照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要求,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承擔在全國開展古籍修復技藝傳習的重要工作。孔子博物館傳習所,是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授牌的第25家傳習所,聘請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胡玉清為傳習導師,孔子博物館的古籍修復水平一定會有大的提升。
  • 清遠市首個社區新時代文明傳習所在清城揭牌
    新時代文明傳習所在東城街基龍社區揭牌。6月5日上午,清城區首個新時代文明傳習所在東城街基龍社區揭牌,這也是清遠市首個社區新時代文明傳習所。  作為社區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陣地,今後將按照新時代文明傳習所「6+X」基本模式,即「一堂課、一段經典誦讀、一首歌、一段視頻、一個故事,一番感言」,結合社區實際開展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文明風尚培育等活動,不斷提升全體黨員及社區居民的道德素養。
  • 虹口多倫路新建「百匠工坊」展海內外工匠大師風採
    原標題:虹口多倫路新建「百匠工坊」展海內外工匠大師風採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又添新名片作為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新名片,正值西方聖誕節當天,「百匠工坊」海上工藝平臺在虹口區多倫路隆重亮相。
  • 「百匠工坊」海上工藝平臺亮相虹口 弘揚工匠精神
    為弘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工匠精神」,上海虹口區於2018年12月25日正式宣布,將在多倫路正式推出「百匠工坊」海上工藝平臺,並將其作為推廣國內外頂級工藝大師作品的基地和平臺,向全社會展示手工藝之美,並藉此弘揚傳承傳統技藝及推廣海內外文化。
  • 「不當修繕」比破壞更可怕,上海成立首個文物保護工程協會
    為了規範文物修繕工程,減少破壞性修繕事例的發生,上海成立全國首個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揭牌儀式上海成立全國首個文物保護工程協會,以建築師為主體經過近三年籌備,上海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昨天(12月19日)在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科學會堂召開。
  • 工匠精神伴我行,菏澤市文物保護中心舉行文物修復展主題書房揭牌儀式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5月18日訊 (見習記者 陳新雨) 為進一步促進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增強人們對文物保護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在文物修復工作中積極倡導大國工匠精神,5月18日,由菏澤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菏澤市文物保護中心承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文物修復展暨文物主題書房揭牌儀式在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魯西區域中心順利舉行
  • 助推靈山工匠小鎮旅遊新升級!
    在城市發展更新的過程中,2017年,翼天文旅集團對這塊尚待開發的區域情有獨鍾,歷時一年,以數十棟歷史建築為原本,修復了江南第一官廳五鳳樓、進士第、徽州米行陳氏家族祖宅等,運用自然生態資源,徽派特色建築元素,復原了2條老街巷,建成櫧溪老街,自2018年7月開業以來受到各地遊客們的青睞。
  • 「上海交通大學早期建築」揭牌
  • 「工匠搖籃」 捷報頻傳
    ,成為中國樂器行業唯一上榜「大國工匠」。從事鋼琴製作27年的陳德然,曾榮獲「中國樂器行業工匠」「南粵工匠」和「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憑藉豐富的鋼琴製作與調律經驗,陳德然曾助力G20峰會、財富論壇、央視春晚、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等重大演出交流活動,讓世界傾聽我國民族品牌珠江鋼琴的和諧樂章。
  • 單霽翔上海演講:故宮文物修復的工匠精神與對當下的啟示
    單霽翔上海演講:故宮文物修復的工匠精神與對當下的啟示 澎湃新聞記者 韓少華 2017-09-11 08:16 來源:澎湃新聞
  • 首個工匠創新工作室成立 上海工匠楊致儉傳承古琴技藝
    原標題:首個工匠創新工作室成立 上海工匠楊致儉傳承古琴技藝  11月2日,2017上海工匠楊致儉先生,帶著他的創新工作室,落戶浦東唐鎮,傳承古琴演奏及製作技藝,這是上海的首個工匠創新工作室。  古琴,琴棋書畫之首,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沿襲了3000年歷史,傳下來3000首曲譜;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最早列入世界非遺的四個項目之一。
  • 奈及利亞魯班工坊「雲揭牌」暨啟運儀式成功舉行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人民網阿布賈11月27日電(記者 姜宣) 27日,奈及利亞魯班工坊「雲揭牌」暨啟運儀式在阿布賈大學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同步成功舉行,天津市副市長曹小紅、阿布賈大學校長阿普杜勒?那奧拉出席儀式並講話。